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积累豪放派宋词风格作品
2、理解词的内容,体味意境,朗读并背诵整首词
3、抓住“壮”,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诗文的能力,但兴趣不大,学习比较被动;又由于年龄尚小,文史知识缺乏,“知人论世”读诗词做得还很不够,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另外,虽说死记硬背能力较强,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不够重视,同样需要教师加强训练。
3重点难点
抓住“壮”,朗读、品味课文,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以及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背诵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2、请同学们说说豪放派诗歌有什么特点?
豪放派:写的就是军国大事,表的是雄心壮志。语言高亢激昂,直抒胸臆。
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另一位豪放派大师——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活动2【导入】显示学习方法
1、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屏幕显示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三分诗七分吟”,反复朗诵是解读经典著作的有效途径。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
2、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
突出在“读”字
活动3【讲授】读题
突出一个“读”,读什么?首先读题。
1、“破阵子”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写作目的:
赋壮词,表达雄心壮志的词
活动4【讲授】读作者
学法指导:“知人论世”是解读经典的有效途径,走进作者、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才能走近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走进经典世界。
1、作者是谁?辛弃疾。
2、你了解辛弃疾吗?你了解多少?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他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补充资料:
引导: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补充材料: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
活动5【讲授】读课文
下面最重要的是读什么?
(一)初读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圈出生字。
麾(huī)、炙(zhì)
霹雳(pī
lì)
挑(tiǎo)灯
的(dí)卢
节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以怎样的语气腔调读这种风格的作品?
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昂扬的语调,奔放的气势
3、个别试读——齐读(注意读出高亢激昂,豪迈奔放)
(二)读懂词意
1、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把小组无法解决的难点作记号,然后在班上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好,现在开始。
(讨论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倒装句,“分麾下八百里炙”,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
翻:演奏。
“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不出这种气氛。
“秋”既点明了季节,也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
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作:像。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2、请两位学生分别说上下阙的意思。
3、理解了词意,请你说一说,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军营生活
战争场面
4、场面很壮观,语言有气势,下面,我们再次一起读这首词,读出气势来。
(学生齐读)
活动6【讲授】读情感
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风格豪放的作品在语言上的气势。我们学古诗词,不仅要感受它的语言,更要感受诗词的内涵。
学法指导:古诗词往往都有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关键性字眼。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阅读时,抓住文眼斟酌字句,可以深刻品味古诗词的内涵。
请判断哪个字是这首词的文眼(最能表达词人当时的感情)?
壮词即雄壮的词。
(一)体会雄壮之情
1、这首词当中哪些语句、哪些内容体现它的雄壮?为什么?
军营生活豪壮
战争场面壮烈
雄心壮志雄壮
“梦回吹角连营”这一句话体现了雄壮。
梦醒了,听到军营里响起号声,可能要打仗了,所以雄壮。打仗是雄壮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马像的卢马那么快,的卢马是刘备骑过的占马;霹雳是形容特别响的雷声。
(教师板书:快惊)可以看出战争激烈。
“八百里分縻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一句写出了军营的雄壮,和将军战士的高昂的战斗意志。分熟的牛肉。翻歌曲演奏。
“塞外声”指的是悲壮粗犷的战歌。
“天下事”是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一件比较大的一件事情。体现雄壮的内容。首先从事件上看:“分”,分什么?
“沙场秋点兵”的“点”,这个“点”什么意思?
秋点兵,检阅军队。好,这是军营生活。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是战争场面。
2、朗读指导
它的雄壮就体现在叙述的内容是军国大事,表达的感情是一种雄心壮志。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词要称之为壮词。大家再把中间部分,从“八百里分縻下炙”到“赢得生前身后名”一起读一读,读出这种雄壮。
朗读指导1:
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
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二)感受悲壮之意
1、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天地可鉴!可为什么还要说“可怜”呢?
A、这些都不是词人此时眼前真实的情景。
醉里梦回
B、“了却君王天下事”原来是“未了”,“赢得生前身后名”原来也是“未赢”。
为国收复失地的愿望却无法实现。壮志难酬
2、从这个“白发生”里,你觉得作者老了吗?
49岁。究竟老不老,我们看看他自己写的诗。
(投影展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生齐读诗句)
材料补充:廉颇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名将,晚年受到奸臣的排挤、陷害,最后出逃在外。后来秦国老是来骚扰赵国,赵王想重新启用廉颇,但是又担心廉颇老了,不中用了,于是派了一位使者前去探望廉颇,廉颇也要为赵王效力,所以使者一来,廉颇“为之饭一斗米,肉一斤,披甲上马,以示能用”,体现我老当益壮。但是这位使者被廉颇的仇人郭开给收买了,回去跟赵王禀告说:廉颇老了,饭倒还挺能吃,就是我跟他坐了一会儿,他就上了好几次厕所,肠胃估计不太好。赵王一听,廉颇是不能用了。
辛弃疾是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也是老当益壮,壮志犹存,报国之心仍在。你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几岁吗?——这首词是1205年,辛弃疾66岁的时候写的,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1188年49岁的时候写的。
3、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还有谁?
大宋之子民
4、词读到现在,你知道辛弃疾为何而醉了吗?
国家大事未了,所以喝酒,喝闷酒,这是借酒消愁啊。
5、结合“游人之醉”,感受心情之悲。
醉的也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
(投影展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生齐读诗句)
这些“游人”是南宋官僚。“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就是北宋的都城,北宋都城汴州已经被他们葬送掉了,他们到了杭州,还在干什么?——还在整天寻欢作乐,歌舞升平。这是一个怎样的“醉”?这是腐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这一帮酒囊饭袋,把我们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给金人!就是这一批贪生怕死的胆小鬼,把我们的诗人辛弃疾,把爱国将领辛弃疾给排挤了,给陷害了!
现在,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那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无奈、痛苦、悲愤等。
6、感悟“悲壮”
出示《诉衷情》,学生自由朗读。引导读出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的相通之处,再次感悟词人“壮”中有“悲”的情感。
7、朗读指导
在诗人的内心,在他的梦里雄心壮志依然未改。(板书:壮)但在现实中只能是借酒消愁,而且醒后是愁更愁。现实是无比的悲凉啊!(板书:悲)所以老师说这是悲壮。带着这种悲壮的理解,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
朗读指导2:
描写场面,朗读节奏要稍快,声音要洪亮,
抒发豪情,朗读声调要高亢,气势豪迈,
最后一句,气势陡转而下。
8、指导背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有没有信心?
(学生背诵)
活动7【讲授】课堂总结
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