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10:1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朗诵词作品,紧扣“壮”品味词句。
2、理解词人通过作品所传达的爱国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个单元的宋词,学生对其并不陌生。前面又学习了几首南宋词人作品,学生对大的历史背景已有一定的认识。语文课,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有语文味;而作家有感而发,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传达情感。基于上,确立好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人课堂”是一种以生为本,师生、生生合作的高效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化在合作中的互补,关注教师在教学中适度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将采用朗读、讨论交流、适时点拨的方法。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可以自由读、个人读、齐读,听朗读录音,教师作好朗读指导。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它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意,而语感的培养也是由朗读始。
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品评鉴赏。
本节课教学采用“后茶馆”教学模式和我校提出的“人人课堂”教学理念的渗透。
“后茶馆”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学生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并下发了一份“导学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自测。学生可借助字词典和课下注释,解决了字词和朗读时的句读障碍,便于课堂上的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3重点难点
语文课,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有语文味;而作家有感而发,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传达情感。基于上,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品味壮词、理解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一
设置情境:有这样一位英雄,他带领骑兵五十人直闯有五万人的金兵大营活捉叛徒。英雄的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心驰神往。这位青年将军便是当时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他不仅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战将,也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以此激趣)
活动2【导入】活动二
呈现
解题、作者及背景介绍。(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听录音,朗读词作品,思考圈划品味理解“壮”的内涵:哪些词句体现出“壮”?
“后茶馆”教学有一重要手段是搭建“脚手架”。针对这节课设定的重难点“品味壮词、理解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我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哪些词句体现出“壮”?让学生思考圈划品味理解。
在学生听完配乐朗诵、反复轻声散读这首词后,让他们想象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用“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
”来进行表达,充分品味这首壮词。
这个环节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学生代表综合表达他们的见解。
思考交流:词人的写作意图及抒发的情感?
有了前面的基础,再思考交流词人的写作意图及抒发的情感,点拨:这首词仅仅表达壮词的“雄壮”吗?学生细读结尾句和起始句,可以得出结论:还有“悲壮”之情。结合背景,小结作品,突破难点。
4、拓展延伸:陆游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岳飞的词《满江红》。(通过两首相似作品的拓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拓宽知识面。)
以上内容是课堂重点环节,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圈划、朗读、品味、大胆表达。师生共同赏析,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中,各小组讨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搭建脚手架,由易到难,设计适度的台阶,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活动3【导入】活动三
巩固
1、补充完成“学案”,交流问题。(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2、齐声朗读本词,读出雄壮、豪迈和悲愤之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学案”进行查漏补缺,检查听课效果。
活动4【导入】活动四
总结
全词通过梦境,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写作手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悲愤。
活动5【导入】活动五
作业
1、深情朗读、背诵这首词。
2、随笔:如果你是辛弃疾的挚友陈亮,看到这首词后,你会对辛弃疾说些什么?以此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意图:一是要求做好积累,二是对课堂知识内化后的提升。
活动6【导入】活动六
课堂板书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雄壮场面(志士热情)
对↓比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