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10: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通过圈画、分析、朗读了解资料、数据在文中的作用,感受对比手法的效果。 3、感受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发展观。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是可以轻易把握的,作者的感情也能够体会,但这个主题作者是如何凸显出来的,借助了何种方法,他们未必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这种于他们完全陌生的新闻文体的特征,习得如何借助有效的方法凸显自己的写作意图,充分挖掘出课文范本的学习价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尝试写作简单的调查报告。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明确文体,分析题目,导入新课。
1、明确文体,把握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新闻性、文学性。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解题:泊的读音;罗布泊的蒙古语意思和“第二大内陆湖”的地位;从题目中我们了解到哪些信息,产生了什么疑问。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通过阅读、圈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变迁及原因。
2、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活动3【活动】深入研读,了解写作手法及作用,体会作者情感
1、了解了罗布泊的“前世”“今生”,你的内心涌出了怎样的感情?
2、是哪些内容触动了你的心灵,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触?请圈画相关语句,作批注,然后交流。(老师可以先做示范,教给学生分析的思路,也可以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参与,拓宽学生思考的角度。在此环节中朗读必不可少,特别有表现力的语句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朗读的形式要多样,教师范读、对比朗读、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相结合。)
3、归纳:①是那些资料中的描述和数据的鲜明对比、拟人化的特写镜头震撼了我们的灵魂;②是那些饱含深情的抒情句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灵。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惋惜与愤怒。而作者为写这篇文章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亲赴实地考察,内心的痛苦与愤怒应该更加难以言表!这种感情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4、方法积累:对比手法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感染力极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大大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活动4【讲授】整体理解,全面把握作者感情,理解写作意图。
1、那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愤怒,批判人类吗?
2、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
3、小结:逝去的不可能挽回,我们能做的就是吸取惨痛的教训,珍惜现有的资源。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是以罗布泊的悲剧警醒人类,呼吁人类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克服盲目,实现科学发展。
活动5【讲授】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思考总结: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
一个道理;
一种正确意识,一份社会责任;
一种文体的特征,一些写作方法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一、作业设计:
(一)基础性作业:(必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罗布泊( ) (2)萧瑟( ) (3)和煦( ) (4)萎缩( )
(5)干涸( ) (6)庇护( ) (7)吞噬( ) (8)裸露(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和煦:
(2)萧瑟:
(3)吞噬:
(4)沧海桑田:
3.填空:
本文是一篇( ),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 )和( )两种特点。一个特点要求( ),另一个特点则要求( ),讲究( )、( )。
4.假如你是罗布泊边缘一株干枯的胡杨,在经历了沧桑变化之后,你有什么话想要向世人诉说?(200字左右)
(二)发展性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做)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青海湖和月牙泉的变迁,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简单的调查报告,运用可以对比等手法,注意融入自己的感情。
(三)创造性作业:
老师在张泽工作十二年,发现这些年这里的水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关注身边河道的变化,通过民间调查、查阅地方志等途径,运用从文中学到的方法,写一份调查报告递交给当地村委会或镇政府,引起他们对当地环保的重视。
说明:作业(三)为语文兴趣小组拓展活动内容,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