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记叙、说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了解仙湖消逝的原因,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对身边的人和事、社会现象等有着一定的思考。通过阅读文本,能够读到作者流露于文字中间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培养起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词句,感受作者强烈的情绪。通过呈现罗布泊今昔图片,让学生更感兴趣,更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事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存储,并产生一定的质疑,让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鼓励孩子思考、质疑,能有助于建立起自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3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和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
难点:1、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
2、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解题导入
一、解题导入:
(一)解“泊”
师:出示“泊”字。
形声。从水,从白,白亦声。“白”意为“空白”、“空无”。“水”与“白”联合起来表示“水面空无一物”、“水面光光”。泊:湖。
从对“泊”字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信息,能够称为“泊”的,一定与“水”有关。
那么,“罗布泊”从字面上看,也一定是一片“湖”了。
罗布泊,《史记》中称之为盐泽,《汉书》始用蒲昌海的名称,唐代《括地志》又有临海等异称。清代《河源记略》中始用蒙古语罗布淖尔,意为"多水汇集的湖泊“。到1863年刊行的《大清统一舆图》把清初称为罗布淖尔的塔里木河的终点湖,印成罗布泊。
而现在的它,却是成了现在这副模样!(出示图片)
罗布泊的今天与过去,截然不同,曾经的“湖”,已经“消逝”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罗布泊,走进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一)质疑:
师:针对题目,你存在哪些疑问?
(二)释疑:
师:请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
1)在书上圈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2)找到句子,朗读该句。
昔日的罗布泊:绿洲,仙湖
今日的罗布泊:神秘,沙漠
原因:(1)改道
(2)“四盲”(“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与罗布泊的消亡有什么直接关系?)
活动3【讲授】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师:
1、昔日的“生命绿洲”变成了如今的“死亡沙漠”,这不能不说是一出巨大的悲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这样的悲剧?
生:重点抓课文的11、12、13节。
消逝的原因:
1)改道 (第11节)
2)“四盲”(第12、13节)
2、面对这样的悲剧,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慨叹?
生:朗读、分析第22节,抓住“裸露的胸膛”、“脱尽了外衣”、“一道道肋骨”等词进行分析。
注意读出作者惊讶、愤懑、痛苦、无奈的感情。
3、文章写罗布泊,为什么还要写青海湖等?
生:具体分析(1)胡杨林的悲剧。(2)青海湖、月牙泉的悲剧。
4、如何理解文末三处感叹号的运用?
25节:“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27节:“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28节:“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连用三个感叹句,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心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活动4【讲授】拓展延伸
师:
1、文章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忧思:忧虑)你认为作者希望我们思考些什么、忧虑些什么?学完课文,此刻的你,在思考些什么呢?
2、通过预习作业,交流对文本存在的诸多疑点,尝试互相解决。
3、这篇报告文学出版于2002年,现在已是2012年。10年过去了,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
1、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2、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互相解决疑问。
3、通过阅读积累加以思考和解决。
活动5【作业】作业
继续查阅资料,尝试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