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提升测(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提升测(含解析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11: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单元提升测
范围:第二单元 分值:100分 时间:60分钟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4-25九年级下·陕西咸阳·期中)下图人物既是“中华第一治洪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他”是( )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禹
2.(2025年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中考三模历史试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称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出土了青铜爵、铜鼎等遗存。这些考古遗存有助于我们了解(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
A.商朝手工业的发展 B.夏朝商业发展状况
C.商朝贵族社会生活 D.夏朝社会发展状况
3.(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小红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时,把夏禹、商汤和周武王三人归为同一类属。小红归类的标准是( )
A.他们是新王朝的缔造者 B.他们的暴政导致国家灭亡
C.他们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D.他们都轻徭薄赋勤政为民
4.(24-25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位置。此后( )
A.“公天下”的局面出现 B.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C.早期国家开始出现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5.(2025·黑龙江佳木斯·三模)据《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现象始于( )
A.黄帝 B.禹 C.启 D.周武王
6.(24-25八年级下·山东烟台·期中)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中华文明龙文化的源远流长。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B.夏朝时期的社会生活
C.商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D.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
7.(24-25七年级上·广东汕尾·期末)根据下表可得出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朝代 事件
夏 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
商 商纣王对外连年征伐,对内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
西周 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A.统治者治国经验不足 B.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C.国君暴虐无道民怨沸腾 D.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
8.(2025·福建漳州·二模)下图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 )
A.石器制作 B.农耕发展 C.国家治理 D.社会生活
9.(2025·天津和平·二模)下列选项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平王东迁 D.商鞅变法
10.(2025·江苏连云港·二模)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其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以纣王无道、伐纣建周为历史背景。下列有关这段历史正确的表述有( )
A.盘庚迁都导致商朝的灭亡 B.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
C.西周定都于洛邑 D.成语“酒池肉林”的典故出自这一时期
11.(23-24七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这座城市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称宗周。它建构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总规划,成为后来城市总体布局的典范,是周礼的诞生地。这座城市是( )
A.阳城 B.安阳 C.洛邑 D.镐京
12.(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B.强调受封者的义务
C.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D.强调周武王的权威
13.(24-25七年级上·山西太原·期中)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读书分享活动,下面是他们列出的阅读提纲,据此判断他们分享的主题是( )
主题: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从“禅让”到传子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玄鸟生商、成汤灭夏盘庚迁殷、武丁中兴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武王伐纣、周公东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A.奴隶制王朝的兴衰更替 B.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C.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4.(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社会安定 B.诸侯争霸 C.经济发展 D.变法频繁
15.(2025·青海西宁·一模)下列历史人物,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是( )
A.项羽 B.齐桓公 C.秦始皇 D.秦孝公
16.(2025·辽宁沈阳·一模)某班同学们在一次成语故事会中讲述了以下历史故事,这次故事会的主题应为( )
A.诸侯争霸 B.农民起义 C.东汉兴亡 D.三国鼎立
17.(2025·贵州铜仁·三模)“春秋时代,秦、楚等国开疆拓土,力图争霸中原,但还是被各中原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体现出( )
A.春秋争霸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春秋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
C.春秋争霸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D.春秋争霸带来了深重灾难
18.(2025·湖北·三模)下图为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C.社会动荡各国变法 D.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19.(2025·山东济宁·一模)如下图片资料是小王同学为进行某主题研究而收集的,据此推测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春秋时期( )
生产工具的进步 B.经济的发展
C.冶铁业的领先技术 D.商业的繁荣
20.(23-24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询问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奖励耕织 B.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21.(24-25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贾谊的《过秦论》记载:“(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由此可知商鞅变法(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增强了秦国实力
C.加强了分裂割据 D.维护了贵族利益
22.(2025·江苏徐州·二模)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加速器”,研究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见下图),可有助于我们理解( )
A.原始农耕的兴起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盐铁官营的政策 D.设转运使的意义
23.(24-25七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24.(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下表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社会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
A.稳定与发展 B.民族大交融 C.动荡与变革 D.繁荣与开放
25.(24-25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末)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树立君主权威 B.追求“小国寡民”
C.解决社会问题 D.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26.(24-25七年级上·江苏苏州·期中)下表所示的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主张。他们的共同点是( )
人物 主张
老子 “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荀子 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A.代表下层百姓利益 B.要求实现富国强兵
C.希望解决社会问题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27.(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从思想内容来看,此话出自(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墨子
28.(23-24九年级下·湖北孝感·期中)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依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导致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9.(24-25七年级上·江苏镇江·期中)七年级某班同学进行“夏商周时期的科技”的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如下资料。据此可知( )
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大约有40颗彗星出现,而这些彗星的近似轨道,几乎都是根据中国的有关记录推算出来的。 —— 〈英国〉李约瑟
A.《春秋》记载内容丰富 B.西方国家无法推测彗星轨道
C.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瞩目 D.鲁国将这一发现推广到世界
30.(24-25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末)发明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黄帝 D.扁鹊
二、材料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
31.(24-25七年级上·湖北咸宁·期中)【西周分封制】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 周本纪》
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摘编自程幸超《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受封对象。(4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诸侯的义务。(4分)
据材料三,归纳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作用。(4分)
32.(24-25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三 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
——摘编自白效咏、黄朴民《印象中国历史·秦汉卷:天地大变局与帝国秩序重构》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商鞅为使秦民变成“生产工具”和“战争工具”所推行的措施。(4分)
根据材料一、二、三,从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至少写出不同角度的两点)(2分)
33.(24-25七年级上·江苏连云港·期中)社会转型往往引发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中最先称霸的是谁?图二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一诸侯国分裂而来?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3分)
材料二:
从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三:易中天说:“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是指什么?写出这场大辩论中儒家的代表人物。(4分)
(4)假如材料三中其他三个学派代表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最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把对应学派写到横线上
①栏目一《人与自然》: ;②栏目二《法制在线》: ;③栏目三《和平使者》: 。(3分)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D C B C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B A B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B C C C D C C D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D项正确;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蚩尤是东方九黎部落首领,均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称为最早的中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朝重要遗址,出土的青铜爵、铜鼎等,能帮助我们了解夏朝在手工业、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社会发展状况,D项正确;商朝手工业发展相关遗存应出自商朝遗址,二里头遗址属夏朝,不能体现商朝手工业,排除A项;题干中青铜爵、铜鼎是手工业和礼仪相关器物,无法直接反映夏朝商业发展,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遗址,不能体现商朝贵族社会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小红同学在学习夏、商、西周的历史时,把夏禹、商汤和周武王三人归为同一类属”和所学知识可知,夏禹建立了夏朝,商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他们都是新王朝的缔造者,A项正确;夏禹、商汤、周武王均为贤明君主,“暴政亡国”对应的是夏桀(夏亡)、商纣(商亡)、周幽王(西周亡),与三人无关,排除B项;商汤重用伊尹、周武王重用姜尚,有“重用人才”之举,“夏禹”核心功绩是治水与建夏,并无明确“改革内政”关键史实,该标准无法涵盖三人,排除C项;“轻徭薄赋”是后世君主(如汉初、唐初)的治国举措,夏商周早期史料中并无三人“轻徭薄赋”的明确记载,此表述超出史实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禹的位置”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正确;“公天下”是禅让制,此时已被取代,排除A项;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排除B项;早期国家在禹建立夏朝时已形成,启继位是制度巩固,非“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 变成 “家天下”,“天下为家” 的现象始于启,C项正确;黄帝是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当时处于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的禅让制阶段,“天下为家” 尚未出现,排除A项;禹在位时,虽然权力有所集中,但他最初还是遵循禅让制,推举伯益继承位置,“天下为家” 的局面不是由禹开始,排除B项;周武王是西周时期的君主,“天下为家” 的世袭制度在周武王之前早已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二里头遗址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朝晚期都城遗址,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直接关联夏朝的社会生活,绿松石龙形器作为礼器或装饰品,反映了夏朝的手工艺、信仰或社会文化,属于社会生活范畴,B项正确;选项A原始社会时间过早,夏朝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排除A项;选项C商朝和选项D西周均晚于夏朝,与二里头遗址年代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夏桀“残暴无道”、商纣王“横征暴敛”、周幽王“朝政腐败”均指向统治者自身的暴虐或昏庸,导致民众不满(“民怨沸腾”“民不聊生”“内外矛盾激化”),C项正确;题干并未提及他们治国经验是否不足,无法从所给内容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表格里没有任何关于夏商周灭亡是因为遭到周边少数民族入侵的相关表述,与表格内容无关,排除B项,表格中没有提及诸侯内乱导致战争频发与夏商周灭亡的关系,没有相关信息支持这一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题中所示夏朝“象征军事实权的玉钺”与商朝“戴枷奴隶陶俑”都与当时的社会统治结构和统治方式密切相关,反映了奴隶社会中对奴隶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题干文物用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国家治理,C项正确;石器制作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生产工具,题干夏朝和商朝属于奴隶社会,排除A项;农耕发展通常与青铜器、铁器等金属工具相关,与题干文物不符,排除B项;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与题干文物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时间轴信息“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的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A项正确;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与①处时间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与①处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与①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纣王以奢侈荒淫著称,传说中他建造酒池肉林,供自己和宠妃妲己享乐。所以这个成语和商纣王有关,D项正确;盘庚迁殷让商朝中兴,排除A项;西周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排除B项;西周定都镐京,东周时才迁到洛邑,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由题干中关键信息“西周首都”“宗周”“周礼诞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沿用近三百年,被称为“宗周”,且是周礼形成的核心地区,D项正确;阳城传为夏朝都城,排除A项;安阳是商朝后期都城,排除B项;洛邑为东周都城,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题干“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明确表明西周分封时大量分封兄弟、姬姓等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的人,这体现出西周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进行分封的,C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关于分封制巩固周朝统治的相关表述,主要强调的是分封对象与周王室的血缘关系,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受封者需要承担的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纳贡赋等内容,主要说明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排除B项;题干重点在于说明分封的对象是亲属,并非强调周武王的权威,没有相关内容能体现对周武王权威的突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从'禅让’到传子”“成汤灭夏”“武王伐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商灭夏、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等,而“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经光辉显赫的西周王朝,最终是被褒姒所灭亡,体现了西周灭亡,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兴衰更替,A项正确;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涉及诸侯争霸、民族交融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封建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则体现了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封建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七雄争霸等有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材料中“诸侯强并弱”“政由方伯”直接反映了诸侯国之间为争夺霸权而互相征伐、兼并的现象,这正是春秋时期最显著的特点——诸侯争霸,B项正确;“社会安定”与材料描述的动荡矛盾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虽然经济有一定发展,但与题干强调的诸侯争霸不符,排除C项;变法频繁是战国时期的特征,并非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对内改革发展国力,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为春秋首霸,B项正确;项羽为秦末农民起义人物,与春秋无关,排除A项;秦始皇是秦朝建立者,时间晚于春秋,排除C项;秦孝公为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推行商鞅变法,时间晚于春秋,排除D项。故选B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三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齐桓公与老马识途”、“晋文公与退避三舍”、“越王勾践与卧薪尝胆”,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故事主要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有关。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因此故事会的主题应是“诸侯争霸”,A项正确;齐桓公和晋文公属于春秋霸主,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材料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B项;这些故事主要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有关,和东汉无关,排除C项;“齐桓公与老马识途”、“晋文公与退避三舍”、“越王勾践与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故事,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个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秦、楚被视为夷狄,战国时被认同为华夏组成部分,体现民族间认同和融合变化,B项正确;题干重点是民族认同变化,非国家统一进程,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经济文化交流的相关表述,主要是民族认同,排除C项;题干强调民族融合,不是战争灾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据题干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鼻环的牛尊” 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的出现与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B项正确;诸侯争霸是指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霸权 ,相互之间展开的一系列战争与角逐,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社会动荡各国变法,指春秋战国等社会秩序混乱、战乱频繁时,各诸侯国为在竞争中图强求存,对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开展变革的历史现象,题干没有涉及,排除C项;铁制农具的出现与牛耕的使用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无法体现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生产工具改进(铁农具)和耕作方式进步(牛耕) ;晋国的货币则体现了当时商业活动的开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穿有鼻环的牛尊反映的是牛耕技术和对牛的驯化利用,晋国的货币体现商业发展,仅 “生产工具的进步” 不能涵盖全部内容,排除A项;图片中穿有鼻环的牛尊和晋国货币与冶铁业领先技术并无直接关联,无法全面概括图片内容,排除C项;铁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主要体现的是农业方面的进步,“商业的繁荣” 不能完整涵盖这些资料反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询问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兵斩敌首级可获爵位(奖励军功),题干中“军功爵的文书”直接对应此措施,C项正确;奖励耕织属于农业政策,与军事无关,排除A项;推行县制是行政改革,与军功无关,排除B项;严明法度侧重法律执行,未涉及爵位授予,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根据材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发展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统一是秦始皇时期完成,非商鞅变法直接结果,排除A项;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与加剧了分裂割据不符,排除C项;变法打破贵族世袭特权,未维护其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22.B
【详解】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是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商鞅变法的背景密切相关,B项正确;原始农耕的兴起主要与石器、木制工具相关,当时还没有出现铁制农具,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汉代的经济政策,不是大变革时期,排除C项;转运使是唐代设立的官职,不是大变革时期,与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它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 “天府之国” ,B项正确;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促进了当时各国农业的进步,但不是 “天府” 由来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要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秦国国力大增,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和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无关,排除C项;秦朝统一完成是在都江堰修建之后,秦朝统一主要是政治上实现大一统,并非 “天府” 形成的直接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表格中“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商鞅变法、百家争鸣”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C项正确;稳定与发展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变革,民族大交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与“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5.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的社会背景。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四人中只有法家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道家的老子追求“小国寡民”,与孔子、墨子和韩非的主张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变法改革,而不是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荀子、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韩非主张“以法治国”,体现了他们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C项正确;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信息,排除B项;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D项不是老子、荀子、韩非的共同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7.D
【详解】根据题干“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可知材料主张 “尚贤”,不论出身选拔人才,这是墨子的思想,D项正确;孔子主张 “仁”“礼”;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
28.C
【详解】根据图片表格中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多内容,如“文明”“和谐”“法治”等内容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主张有渊源,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但表格信息无法反映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没有涉及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排除B项;表格反映了百家争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根据材料“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在公元前1500年以前,大约有40颗彗星出现,而这些彗星的近似轨道,中国的有关记录推算出来的”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瞩目,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春秋》记载内容丰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古代天文成就瞩目,没有涉及西方国家无法推测彗星轨道和鲁国将这一发现推广到世界,排除B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扁鹊发明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D项正确;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排除A项;华佗擅长外科手术等,排除B项;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虽有医学相关传说,但与切脉诊法的发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1.(1)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详解】(1)受封对象:根据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得出分封宗亲;根据材料一“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帝尧之后于蓟”可得出分封古代帝王的后代;根据材料一“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可得出分封功臣。
(2)特点:根据材料二“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以士为臣……诸侯又可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得出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义务:根据材料二“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和所学知识可知,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所以义务包括诸侯要定时向周天子进贡,定期朝觐周天子;周天子出兵征讨时诸侯要带领本国军队随同出发,诸侯还要对天子的出巡、婚嫁、死丧等尽一定的义务。
(3)作用:根据材料三“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得出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2.(1)原因: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2)从分裂走向统一。
(3)使秦民变成“生产工具”的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民变成“战争工具”的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因素: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可知,大国争霸背后是经济实力竞争,这促使各国重视农业发展,将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从而推动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有丰厚的土地资源,为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舞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是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2)趋势: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众多小国被大国兼并,如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等,国家数量由春秋初年的百十个缩减成几个大国,这体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
(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成为为国家增加财富的“生产工具”。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使得秦国百姓踊跃参军,使百姓成为为国家拓展疆土的“战争工具”。即使秦民变成“生产工具”的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使秦民变成“战争工具”的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因素:根据材料一“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进步;材料二“……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可知,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进步;材料三“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成功地把秦民全部变成了国家工具:一种是生产工具,为国家增加财富;一种是战争工具,为国家拓展疆土”可知,春秋时期的国家兼并促使国家走向统一,国家统一有利于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发展,如材料二中国家数量的减少体现了这一趋势;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成功地把秦民变成国家工具,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这表明改革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技术的推广等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为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国争霸背后的经济实力竞争促使各国重视经济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在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进步。从政治、经济等不同角度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有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
33.(1)齐桓公。晋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转型(任一点)
(2)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3)百家争鸣。孟子或荀子。
(4) 道家 法家 墨家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桓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三“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跨世纪大辩论”指的是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顺其自然”,因此①为道家;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因此②为法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因此③为墨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