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10:33:17

文档简介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会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文章中心。 结合学校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大文科”概念,拓展地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图文的能力。 认识水与人之间的必然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意识。
2学情分析
与各学课之间的联系:要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罗布泊的现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演变的;要从地理的角度说明,文章中确凿的地理位置介绍,详尽的数据罗列,会带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会培养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这都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宏观思维。
3重点难点
学会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文章中心。 结合学校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大文科”概念,拓展地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图文的能力。
4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同学们好!假期刚过,大家有没有出去走走?
如果一直在家也没有关系,今天林老师先带大家去两个地方。有同学知道这是哪里吗?(出示PPT)
被称为“高原圣湖”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这个大家应该知道,月牙泉。它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沙漠第一泉”。。
大家从图片可以感受到,水给这些地方带去了生机与活力,也给这些地方注入了灵动和美丽如果这些图片没有水,一定黯然失色;如果这些湖泊没有水,必然名存实亡;如果我们失去水,将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同思考人与水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能不能说说看,文章主要讲了水与哪些事物之间的关系?
(出示PPT )
预设:
1-9 水与罗布泊
10-14 水与塔里木河
15-25 水与胡杨林
26-28 水与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三)具体分析罗布泊:
2、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1-9小节,快速地浏览课文,找找看罗布泊水域面积的变化是怎么样的?
预设:
预设:昔日的罗布泊第8小节,“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戈壁:有沙石的沙漠)
同学们是否知道“20万平方公里”有32个上海这么大,“1000多平方公里”已经没有之前大了,但也有16个杨浦区的面积。罗布泊从前水域广阔(水域面积极大),现在没有了一滴水。
水域面积变化巨大,罗布泊的变化又是怎么样的呢?给大家1分钟,再读1-9小节,边读边做好圈画。
(提示:读课文的过程中,圈画具有概括性作用的词句。)
预设:(提示:昔日的罗布泊是怎么样的?)
昔:文章中第四小节有一句话: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板书:生命 绿洲(洲:有水之地)
有水的地方就有蓬勃的生命,就有象征生命的绿色。
追问:“生命”不仅指动植物生命力旺盛,人在昔日罗布泊的活动又是如何的?
预设:
“丝绸之路(第七小节)”是汉朝开始,亚欧之间进行物资交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时候的罗布泊,用第六小节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热闹繁华”的。
追问:现在的罗布泊还有丝绸之路吗?现在的罗布泊还有生命吗?
仿用第四小节“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的句式:
现在,那里却是牛马消失、绿林枯萎、河流消逝干涸的死亡沙漠。
板书: 死亡 沙漠(沙漠:少水无水之地)
少水无水之地,没有生命,只有死亡。
1-9小结:作者用1-9小节告诉我们水滋养生命,发展经济,“水”对罗布泊很重要性,“水”对“人”很重要。(出示PPT)
4、水对于人是那么重要,那么人们是如何对待“水”的呢?
读文章10-14小节,以时间为顺序,找出相关句子。
预设:
30多年之前:
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
近30多年:
预设: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追问:“盲目”是看不见的意思。人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看不见什么呢?
预设:
看不见水的重要性。人们看不见离不开水的罗布泊正在一点点失去水,人看不见离不开水的人正在一点点失去水。(出示PPT)
(四)具体分析胡杨林:
5、读文章15小节到25小节,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罗布泊消失后,人们是否警醒?沙漠化是否还在继续?人和水的矛盾是否更加激化?
预设1:从胡杨的生物特性分析
胡杨是“长城”,应是坚固的,防范外族入侵的。它们本应该是生命力最顽强,最适应沙漠的环境的一种植物,甚至肩负防风固沙,保护环境的作用,如今却成为了干枯的“木乃伊”。可见罗布泊的消失,没有警醒人们,现如今塔里木河流域沙漠化的问题更加严重。
(提示:图一对应那一段文字?“合拢”、“吞噬”、 “掩埋”说明了什么?)
预设2:从胡杨的地理位置分析
预设:第18小节“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塔里木河下游干涸,胡杨林死亡,由于上游供水量的不足,下游开始沙漠化。
6、15-25写大面积死亡的胡杨,越来越沙漠化的土地,这一切与人有什么关系呢?齐读22小节,思考“成为荒漠的土地”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无奈?
预设:
痛苦——土地失去了保护,如同奄奄一息的人。
无奈——对自己“无奈”,荒漠不可决定自己的命运,如同胡杨林,唯有向人类伸出求救之手。
7、荒漠的土地除了对自己的“无奈”,对人类有“无奈”吗?
预设:人类依然“盲目”,依然没有危机意识,并不明白人和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拯救荒漠即是拯救自己,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自己。
请看一张图。放眼青海湖青海湖、月牙泉,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沙漠正在东扩,当我们手中的一杯清泉化为一捧黄土,我们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五)小结
8、情况危急,刻不容缓。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出强有力的呼吁。全班一起朗读最后1小节,我们人类该怎么做才能救救这些地方呢?
预设1:(提示: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板书:盲目、合理)
生:“四盲”改为“四合理”;“吸水鬼”变为“引水人”
教师范读:合理增加耕地用水、合理修建水库截水、合理掘堤引水、合理建泵站抽水,“四合理”像个伟大的“引水人”,终于塔里木河有水了……
9、“败”也是“人”,“成”也是“人”。看来,“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文章最后提到 “人的介入”,文章中有没有因为“人的介入”,让沙漠变为绿洲的依据呢?(板书:人的介入)
预设:“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
10、也就是说,人盲目介入,绿洲终会“死亡”;人合理介入,沙漠也会拥有生命。有同学要问,这一刻离我们遥远吗?(板书“箭头”)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人正在反思,正在警醒,人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合理介入!
2013年,九月28日的西安晚报刊登的头版头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在西安召开”,多国领导人聚会西安,这个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筹划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成,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水”,经济带一定会形成水流带,会带去一路生命的绿洲。
我们相信,依靠人的努力,丝绸之路终会复兴;
我们相信,解决了水的问题,那些即将成为荒漠的土地终会复苏;
我们相信,当人与水和谐共处,罗布泊终会复活。
11、一起朗读斯文·赫定在书中描绘罗布泊的句子,让我们在朗读中去憧憬,去等待,等待这一幕的重现。
“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最后,让我们同样发出强有力的呼吁:让我们珍惜水资源,让我们爱护大自然,让地球家园永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