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声的世界》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30分)
得分
1.(2024八上·成都期中)如图所示,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刮桌子,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了刮桌子声,附近的其他同学却听不到。这个实验说明( )
A.轻刮桌子,不能发出声音 B.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桌子等固体也能传声 D.固体比气体传声速度快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轻刮桌子,桌子振动,能产生声音;另一个同学把耳朵帖在桌面上,能听到声音,是课桌传播的声音,可知固体能传播声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2024八上·市中区期中)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鱼洗”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水和空气等介质传入人耳,并非只能靠盆中水,所以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盆和水共同振动产生的,所以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等决定,众多“鱼洗”声汇集,只是声音的响度增大,介质不变,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会改变,所以C错误。
D、“水花四溅”是因为发声的“鱼洗”在振动,从而带动水振动,使水花溅起,这体现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特性: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4、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体}>v_{液体}>v_{气体};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3.(2024八上·华容期中)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信号0.01s后接收到回声,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障碍物与车的距离为( )
A.1.7m B.2m C.3m D.3.4m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A、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接收回声的总时间为0.01s,由于信号往返于车和障碍物之间,因此超声波到达障碍物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即。根据速度公式(其中声速),可得障碍物与车的距离,故A正确;
B、若直接用总时间0.01s计算(未考虑信号往返),会错误得到,但实际是单程距离需取往返时间的一半,因此B错误;
C、计算过程中未遵循“往返时间减半求单程时间”的计算规则,而且也不可能有3m的结果,故C错误;
D、用总时间计算得到的是超声波往返的总距离,而题目要求的是车到障碍物的单程距离,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解题核心:倒车雷达利用“回声测距”,超声波往返的总时间为0.01s,但障碍物与车的距离是单程距离,因此需先取总时间的一半得到单程时间(),再用计算。
易错点:易忽略“回声是往返过程”,直接用总时间0.01s代入公式,会错误计算(误选D),需明确“单程时间”的逻辑。
本题是结合了倒车雷达的生活应用,考查对“回声测距原理”的理解,体现物理知识在科技中的实用性,同时锻炼对“往返运动与单程距离”的逻辑分析能力。
4.(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班班有歌声活动中,同学们合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响亮’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频率小
【答案】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声音响亮”是指声音太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声音的大小指响度。
5.(2024八上·剑阁期中)超声波洗牙能通过超声波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烟渍等,以下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频率可能为2000Hz
B.能洗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C.地震、台风、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
D.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超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故A错误;
B.声波能传递能量,超声波能洗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地震、台风、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开启倒车雷达,可以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伴随次声波产生;
(4)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工作的。
6.(2024八上·山亭期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防止噪声干扰,中考考场附近禁止鸣笛,表示“禁止鸣笛的标志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禁止鸣笛是通过喇叭和斜杠来表示,故A符合题意;
BCD.分别表示禁止行人通过,禁止吸烟,禁止停车,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7.(2023八上·凯里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 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 是为了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正确;
C.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丁图中的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
B.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8.(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列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音调不同 B.乙、丙响度不同
C.丙、丁音色不同 D.乙、丙音调相同
【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乙两图中波峰的个数相同,即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乙、丙两图中波峰和波谷的距离相同,即二者的振幅相同,表示响度相同,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丙、丁两图中波的形状细节不同,表示音色不同,故C正确;
D.根据图片可知,乙、丙两图中波峰的个数不同,即频率不同,那么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振动的频率,反映声音音调的高低;波的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波的形状反映声音的音色。
9.(2023八上·恩施期末)小明在家上网课时,将门窗关闭。从减弱噪声的途径来分析,下列做法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B.工人戴上防噪耳罩
C.粘贴禁止鸣笛标志牌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粘贴禁止鸣笛标志牌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2024八上·顺德月考)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射击时戴耳罩
B.禁止大声喧哗
C.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D.安装噪声监测系统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射击时戴耳罩,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减弱早市,故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禁止大声喧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安装双层中空玻璃,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安装噪声监测系统只能测量出噪声的强度,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1.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解:A、“吼”出的声音能将玻璃杯震碎,说明声音传递了能量,使玻璃杯获得能量而破碎;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玻璃杯等都可以作为介质,声音不只是在玻璃杯中传播,还能在空气中传播等;
C、“吼”出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不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玻璃杯振动是因为受到声音传递的能量而振动;
D、分贝是衡量声音响度的单位,频率决定音调,声音的分贝数(响度 )和频率是不同的物理量,分贝数高不代表频率大。
故答案为:A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都是声音传递能量的应用,这里体现了声音传递能量的特性。
2、声音的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可以在多种介质中传播,并非局限于一种。
3、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发声体(这里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
4、声音的特性,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分贝是其单位)和音调(与频率有关)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特性,二者没有直接的决定关系。
12.(2024八上·璧山月考)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声呐探测海深 B.超声清洗眼镜
C.B超检查 D.倒车雷达
【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声呐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可探测海底深度,传递了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清洗眼镜,利用声音的能量将眼镜上的污垢与眼镜分离,是声音传递了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D.B超检查,倒车雷达,通过声音得到信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通过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13.(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医生给病人做B超
D. 超声波清洗眼睛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属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不合题意;
B.倒车雷达依靠超声波的反射确定后方路况信息,属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医生给病人做B超,即通过超声波获取人体的病灶信息,属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不合题意;
D.超声波清洗眼睛,即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14.(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同步检测卷)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声能传递能量,声波具有能量;“金噪子”发出的声波是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超声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表示声音的响度;该声波的响度是145dB,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阅卷人 二、填空与作图(共8题;填空题每空1分,作图题2分,共18分)
得分
15.(2024八上·华容期中)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被困井下约300米的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使115人成功获救,创造了生命奇迹,这是利用了 传声效果好的特性.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答案】固体(或钻杆)比气体(空气);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
所以被困人员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也是充分的利用了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的特点,传声更远,更快;
由图知道它们在发声的同时,都能使紧靠它们的物体振动,说明在发声的同时,自身都是在振动的。综上第1空答案:固体(或钻杆)比气体(空气);第2空答案:振动
【分析】第1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不同。固体(如钻杆)的传声速度和效果优于气体(如空气),因此被困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固体)能更有效地向地面传递求救信号。若忽略“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气体”的规律,易误将传声介质的特性判断错误。
第2空:图中“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上下跳动”,均体现“发声物体能使紧靠它的物体振动”,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自身都在振动(振动是发声的原因)。若不理解“转换法”(通过纸屑、小纸片的振动间接体现发声体的振动),易忽略“发声与振动的因果关系”。
本题考查声现象的两个核心知识点:介质传声的特性和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需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理解声音传播与物体振动的本质。
16.(2024八上·剑阁期中)如图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水越来越多)。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
【答案】空气柱;①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用嘴对着瓶口吹时,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的,则第①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
故答案为:空气柱;①。
【分析】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17.(2024八上·德阳期中)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常伴随有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因此用它可以监测自然灾害;春节时,在燃放礼花现场小明看到空中烟花绽放后听到爆炸声,则小明离烟花爆炸处大约有 m(取声速为)。
【答案】次声波;3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会伴随有次声波产生,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很多自然灾害都能激发次声波。
已知声速v=340m/s,小明看到烟花绽放后0.1s听到爆炸声,根据公式s=vt,可得小明离烟花爆炸处的距离。 故答案为:次声波;34。
【分析】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被吸收,能传播很远的距离,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都会产生次声波,所以可利用次声波来监测自然灾害。
2、速度公式的应用:速度公式为,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在已知速度和时间的情况下,可通过变形公式s=vt计算路程。
18.(2024八上·沅陵期中)为治理城市汽车乱鸣笛的违法现象,贵阳市交管局亮出新招:将声呐监控设备固定在道路旁,当接收到汽车鸣笛声时,声呐设备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对鸣笛车辆进行定位,再通过视频记录该车的违法信息。禁鸣喇叭是在 处减弱噪音。
【答案】超声波;声源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第1空:声呐设备利用超声波对鸣笛车辆进行定位(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的特点,适合定位工作),故第1空填“超声波”。
第2空:禁鸣喇叭是直接阻止喇叭发声(从噪声产生的源头控制),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第2空填“声源”。
综上第1空答案:超声波;第2空答案:声源。
【分析】第1空:核心知识点为超声波的特性(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呐定位需要信号集中传播与反射以实现精准探测,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性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声呐利用超声波工作,体现了“物理特性与实际应用的匹配”。
第2空:核心知识点为减弱噪声的途径(声源处减弱)。减弱噪声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三种途径,禁鸣喇叭是直接阻止噪声产生(不让喇叭发出鸣笛声),属于“从噪声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反映了“针对噪声源头降噪”的思路。
19.(2024八上·中江期中)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啼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她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拨动三弦时,弦 产生声音;吹奏曲笛时,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 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
【答案】固体;振动;音调;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士兵枕着箭筒睡在地上,通过地面传播声音,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固体能传声。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拨动三弦时,弦振动产生声音。
吹奏曲笛时,笛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住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通过音色不同,可以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故第1空填:固体;第2空填:振动;第3空填:音调;第4空填:音色。
【分析】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发声体都在振动;发声体的长度不同,音调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0.(2024八上·常德期中)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所示)。用沥青铺设的路面,与水泥路面相比较软,可减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从而在 处减弱噪声;沥青路面上还有许多微型小孔,这些小孔能吸收声音,可较好地在 中减弱车辆产生的噪声。
【答案】声源;传播过程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第1空:用沥青铺设的路面较软,能减小汽车行驶时的颠簸,阻止噪声产生,属于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第2空:沥青路面的微型小孔能吸收声音,阻止声音传播,属于在 传播过程 中减弱噪声。
综上第1空答案:声援;第2空答案:传播过程。
【分析】第1空:依据“噪声的控制(声源处减弱)”知识点,汽车颠簸是噪声的振动源头,沥青路面通过减小颠簸直接阻止噪声产生,是在声源处削弱噪声,体现“从噪声产生的起点控制”的思路。第2空:结合“噪声的控制(传播过程中减弱)”知识点,沥青路面的小孔通过吸收、阻碍声波传播来削弱噪声,此时噪声已产生,是在传播过程中对噪声进行控制,符合“在传播路径上削弱噪声”的规律。
21.(2024八上·康县期中)2022年4月29日,湖南长沙望城区雷锋大道发生一起建筑垮塌事故,救援人员使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该仪器的其中一项功能是利用声波传递 的一种救援装备,它可以灵敏地接收到物体 时产生的微弱的声音,以便尽早营救。
【答案】信息;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生命探测仪利用声波传递信息,通过接收物体振动产生的微弱声音,来判断是否有生命迹象等相关情况,从而为救援提供依据。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探测仪能接收到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故答案为:信息;振动。
【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生命探测仪利用声波传递信息这一特性,来探测生命迹象等相关信息。
22.(2024八上·清远期末)如图所示,甲图是用较小力敲击音叉产生的声波图(两次振动),乙图是用较大力敲击同一音叉产生的声波图(第一次振动),请图乙中画出音叉第二次振动的波形图。
【答案】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时,音叉振动的频率相同,但音叉的振幅不同,用较大力敲击时,音叉的振幅较大,如图所示:同一个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因此波形相同;乙图是用较大力敲击,声音振动的幅度变大,如图所示:
。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阅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共5题;每空1分,共27分)
得分
23.(2024八上·高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答案】(1)乒乓球弹起;发声体振动;显示音叉振动
(2)空气;不能
(3)变小;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倍弹起,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 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声音的产生条件转化为乒乓球振动;
综上第1空、乒乓球弹起;第2空、发声体振动;第3空、显示音叉振动。
(2) 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所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综上第1空、空气;第2空、不能。
(3)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就减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不饿能传声。
综上第1空、变小;第2空、不能。
【分析】1、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
2、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2024八上·永修月考)小明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琴弦振动时,猜想: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音调的高低还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编号 琴弦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琴弦振动快慢/Hz
A 铜 40 0.5 200
B 尼龙丝 40 0.5. 180
C 尼龙丝 30 0.5 320
D 钢 20 0.3 400
E 钢 20 0.7 380
(1)如果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只填写字母代号)的弦,由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2)想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应选编号为 ,本探究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叫做 ;
(3)选用编号为A、C两根琴弦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理由是: ;
(4)小明提出本实验需要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
【答案】D、E;低;B、C;控制变量法;不能;没有控制材料相同;得到普遍规律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 弦的粗细不同,其余因素入长度和材料相同,应该选用D、E的弦,由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琴弦的横截面积越大,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探究弦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横截面积、材料相同,长度不同,应选B、C的弦。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选用编号为A、C两根琴弦,材料不同,长度不同,出现两个变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因此不能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
(4)本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综上 第1空、DE; 第2空、低; 第3空、BC; 第4空、控制变量法; 第5空、不能; 第6空、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 第7空、 得到普遍规律 .
【分析】1、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入影响音调的因素有材料、横截面积,长度等,在研究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 弦的粗细不同,其余因素入长度和材料相同。
25.(2024八上·百色期末)小明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自己进行了一些探究: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 (选填“乒乓球”或“音叉”)振动产生的;此实验用到了 (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2)多次敲击不同音叉,用同一示波器分别记录音叉发声波形,如图乙中的A、B、C所示,从波形可以看出,音调最低的是 ,响度最小的是 。(选填“A”、“B”或“C”)
(3)小明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继续进行探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发现听到闹铃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断当瓶内被抽成真空时 (选填“仍能”或“不能”)听到微弱的铃声,该实验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证明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答案】(1)音叉;转换法
(2)C;A
(3)不能;不可以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此实验用到转换法
综上第1空为音叉;第2空为转换法
2)频率最低的是C,所以C音调最低,振幅最低的是A,所以A响度最低
综上第1空为C;第2空为A
3)真空不能传声,该实验不能直接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综上第1空为不能;第2空为不可以
【分析】 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转换法填空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3、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
26.(2024八上·北京市期中)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1)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2)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盒上方,然后人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刚好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3)分别将其他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距离/m 2.1 2.8 3.7 5.2 1.2
①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的原理;
②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
③小华认为:靠着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而且误差很大,方案不适合;
请你就小华提出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 。
【答案】小;好;强;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①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②第2空,第3空,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③ 靠着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 , 误差很大 ,故改进的实验方案是: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响度的大小,准确测量出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①小;②好;强;④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响度的大小。
【分析】(1)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及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2)分析表格中数据,据此解答;
(3)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故利用仪器代替人的感觉会更准确。
27.(2023八上·启东月考) 探究声现象
(1)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 ;
(2)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____;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3)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____。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答案】(1)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低,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2)A
(3)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吹奏瓶子时,水的质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水的质量越大,空气柱的长度越短,瓶子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水的质量越大,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所以敲击时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所以,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低,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2)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产生振动,因此又会发出声音;故选A。
(3)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故A正确。
【分析】此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中音调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
阅卷人 四、简答与计算题(共3题;共13分)
得分
28.(2024八上·铁西期中)暑假,小明和家人外出旅游,住进了一家临街的旅店,传来了街道上汽车行驶的声音,请写出两条能有效减弱噪声的措施。
【答案】关上窗户睡觉或用纸团塞住耳朵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想要减弱噪音,采取的方法有:关上窗户睡觉或用纸团塞住耳朵。
【分析】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29.(2024八上·赫章期中)昆虫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不同,蚊子飞行时每秒钟600-1100次,蜜蜂每秒钟约300次,苍蝇每秒钟约200次,蝴蝶每秒钟8-13次,而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000Hz,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翩翩起舞时发出的声音而听得见烦人的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答案】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8-13次,频率为8~13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听不到蝴蝶翅膀翩翩起舞时发出的声音;蚊子翅膀每秒钟振动600-1100次,频率为600~1100Hs,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能听得见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8-13次,频率为8~13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听不到蝴蝶翅膀翩翩起舞时发出的声音;蚊子翅膀每秒钟振动600-1100次,频率为600~1100Hs,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能听得见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分析】根据蚊子和蝴蝶翅膀的频率,结合人耳听声范围,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
30.(2024八上·安定期中)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m/s。某渔船向为了测一处海底的深度,用声呐系统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经过6 s收到回声,问:
(1)此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千米?
(2)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解:声音从海面处到达海底的时间,由可得,此处海水的深度。
(2)解: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回声的特点可知声音从海面处到达海底的时间t=3s,根据可计算此处海水的深度。
(2)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1)声音从海面处到达海底的时间
由可得,此处海水的深度
(2)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5年秋-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单元测试-第三单元《声的世界》基础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30分)
得分
1.(2024八上·成都期中)如图所示,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刮桌子,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了刮桌子声,附近的其他同学却听不到。这个实验说明( )
A.轻刮桌子,不能发出声音 B.声音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C.桌子等固体也能传声 D.固体比气体传声速度快
2.(2024八上·市中区期中)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B.“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D.“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3.(2024八上·华容期中)倒车雷达发出超声波信号0.01s后接收到回声,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则障碍物与车的距离为( )
A.1.7m B.2m C.3m D.3.4m
4.(2024八上·松原期中)在班班有歌声活动中,同学们合唱“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响亮’指声音的( )
A.响度大 B.音调高 C.音色好 D.频率小
5.(2024八上·剑阁期中)超声波洗牙能通过超声波去除牙齿上的牙结石、烟渍等,以下关于超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频率可能为2000Hz
B.能洗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信息
C.地震、台风、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
D.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
6.(2024八上·山亭期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防止噪声干扰,中考考场附近禁止鸣笛,表示“禁止鸣笛的标志是( )
A. B.
C. D.
7.(2023八上·凯里期末)如图所示的现象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B.乙图: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丙图: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丁图: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8.(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分别是甲、乙、丙、丁四个物体发出的声音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列关于四者发出声音的特性描述正确的是( )
A.甲、乙音调不同 B.乙、丙响度不同
C.丙、丁音色不同 D.乙、丙音调相同
9.(2023八上·恩施期末)小明在家上网课时,将门窗关闭。从减弱噪声的途径来分析,下列做法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B.工人戴上防噪耳罩
C.粘贴禁止鸣笛标志牌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0.(2024八上·顺德月考)在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 )
A.射击时戴耳罩
B.禁止大声喧哗
C.安装双层中空玻璃
D.安装噪声监测系统
11.据报道,世界“吼王”杰米·温德拉曾“吼”出超过100分贝的声音,如图是他“吼”出声音将玻璃杯震碎的情景.下列有关他“吼”出的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传递了能量 B.声音只在玻璃杯中传播
C.声音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 D.声音的分贝数越高其频率越大
12.(2024八上·璧山月考)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声呐探测海深 B.超声清洗眼镜
C.B超检查 D.倒车雷达
13.(2024八上·广州期中)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 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B. 倒车雷达
C. 医生给病人做B超
D. 超声波清洗眼睛
14.(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同步检测卷)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它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以上的高频声波,甚至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种超声波具有能量
B.这种声波的强度是145dB
C.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
D.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阅卷人 二、填空与作图(共8题;填空题每空1分,作图题2分,共18分)
得分
15.(2024八上·华容期中)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被困井下约300米的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使115人成功获救,创造了生命奇迹,这是利用了 传声效果好的特性.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16.(2024八上·剑阁期中)如图所示,从左至右7个瓶子里装着不同量的水(水越来越多)。用嘴对着瓶口吹时,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产生的,音调最低的是第 个瓶子。
17.(2024八上·德阳期中)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常伴随有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产生,因此用它可以监测自然灾害;春节时,在燃放礼花现场小明看到空中烟花绽放后听到爆炸声,则小明离烟花爆炸处大约有 m(取声速为)。
18.(2024八上·沅陵期中)为治理城市汽车乱鸣笛的违法现象,贵阳市交管局亮出新招:将声呐监控设备固定在道路旁,当接收到汽车鸣笛声时,声呐设备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对鸣笛车辆进行定位,再通过视频记录该车的违法信息。禁鸣喇叭是在 处减弱噪音。
19.(2024八上·中江期中)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啼声,其原因是 能够传声,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她被誉为“百戏之祖”。演唱时以三弦、曲笛等为主要伴奏乐器,拨动三弦时,弦 产生声音;吹奏曲笛时,按住不同的孔可以改变声音的 ;两种乐器相互配合,奏出优美的乐曲,通过 可以辨别它们的声音。
20.(2024八上·常德期中)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所示)。用沥青铺设的路面,与水泥路面相比较软,可减小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从而在 处减弱噪声;沥青路面上还有许多微型小孔,这些小孔能吸收声音,可较好地在 中减弱车辆产生的噪声。
21.(2024八上·康县期中)2022年4月29日,湖南长沙望城区雷锋大道发生一起建筑垮塌事故,救援人员使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该仪器的其中一项功能是利用声波传递 的一种救援装备,它可以灵敏地接收到物体 时产生的微弱的声音,以便尽早营救。
22.(2024八上·清远期末)如图所示,甲图是用较小力敲击音叉产生的声波图(两次振动),乙图是用较大力敲击同一音叉产生的声波图(第一次振动),请图乙中画出音叉第二次振动的波形图。
阅卷人 三、实验与探究(共5题;每空1分,共27分)
得分
23.(2024八上·高州月考)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 ,它说明了声音是由 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
(2)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3)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24.(2024八上·永修月考)小明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琴弦振动时,猜想: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音调的高低还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编号 琴弦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琴弦振动快慢/Hz
A 铜 40 0.5 200
B 尼龙丝 40 0.5. 180
C 尼龙丝 30 0.5 320
D 钢 20 0.3 400
E 钢 20 0.7 380
(1)如果想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 (只填写字母代号)的弦,由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2)想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应选编号为 ,本探究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叫做 ;
(3)选用编号为A、C两根琴弦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理由是: ;
(4)小明提出本实验需要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
25.(2024八上·百色期末)小明同学学习了声现象后,自己进行了一些探究:
(1)图甲实验说明声音是由 (选填“乒乓球”或“音叉”)振动产生的;此实验用到了 (选填“转换法”或“控制变量法”)。
(2)多次敲击不同音叉,用同一示波器分别记录音叉发声波形,如图乙中的A、B、C所示,从波形可以看出,音调最低的是 ,响度最小的是 。(选填“A”、“B”或“C”)
(3)小明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继续进行探究,将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悬挂在广口瓶内。在瓶口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发现听到闹铃的声音越来越小,由此可以推断当瓶内被抽成真空时 (选填“仍能”或“不能”)听到微弱的铃声,该实验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证明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26.(2024八上·北京市期中)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1)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2)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盒上方,然后人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刚好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3)分别将其他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距离/m 2.1 2.8 3.7 5.2 1.2
①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 的原理;
②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
③小华认为:靠着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不是太直观,而且误差很大,方案不适合;
请你就小华提出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 。
27.(2023八上·启东月考) 探究声现象
(1)用一组相同的瓶子盛上不等量的水就可以组成一个“乐器”,通过敲击瓶子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被敲击的瓶子发出的音符与瓶中空气柱长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音调的高低与空气柱长度的关系是 ;
(2)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____;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3)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____。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阅卷人 四、简答与计算题(共3题;共13分)
得分
28.(2024八上·铁西期中)暑假,小明和家人外出旅游,住进了一家临街的旅店,传来了街道上汽车行驶的声音,请写出两条能有效减弱噪声的措施。
29.(2024八上·赫章期中)昆虫飞行时扇动翅膀的频率不同,蚊子飞行时每秒钟600-1100次,蜜蜂每秒钟约300次,苍蝇每秒钟约200次,蝴蝶每秒钟8-13次,而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20-20000Hz,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翩翩起舞时发出的声音而听得见烦人的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30.(2024八上·安定期中)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m/s。某渔船向为了测一处海底的深度,用声呐系统竖直向下发射超声波,经过6 s收到回声,问:
(1)此处海底的深度是多少千米?
(2)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轻刮桌子,桌子振动,能产生声音;另一个同学把耳朵帖在桌面上,能听到声音,是课桌传播的声音,可知固体能传播声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答案】D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鱼洗”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水和空气等介质传入人耳,并非只能靠盆中水,所以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盆和水共同振动产生的,所以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等决定,众多“鱼洗”声汇集,只是声音的响度增大,介质不变,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会改变,所以C错误。
D、“水花四溅”是因为发声的“鱼洗”在振动,从而带动水振动,使水花溅起,这体现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特性: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4、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v_{固体}>v_{液体}>v_{气体};在同种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3.【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解答】A、超声波信号从发出到接收回声的总时间为0.01s,由于信号往返于车和障碍物之间,因此超声波到达障碍物的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即。根据速度公式(其中声速),可得障碍物与车的距离,故A正确;
B、若直接用总时间0.01s计算(未考虑信号往返),会错误得到,但实际是单程距离需取往返时间的一半,因此B错误;
C、计算过程中未遵循“往返时间减半求单程时间”的计算规则,而且也不可能有3m的结果,故C错误;
D、用总时间计算得到的是超声波往返的总距离,而题目要求的是车到障碍物的单程距离,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解题核心:倒车雷达利用“回声测距”,超声波往返的总时间为0.01s,但障碍物与车的距离是单程距离,因此需先取总时间的一半得到单程时间(),再用计算。
易错点:易忽略“回声是往返过程”,直接用总时间0.01s代入公式,会错误计算(误选D),需明确“单程时间”的逻辑。
本题是结合了倒车雷达的生活应用,考查对“回声测距原理”的理解,体现物理知识在科技中的实用性,同时锻炼对“往返运动与单程距离”的逻辑分析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声音响亮”是指声音太大,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声音的大小指响度。
5.【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A.超声波的振动频率大于20000Hz,故A错误;
B.声波能传递能量,超声波能洗牙,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错误;
C.地震、台风、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次声波,次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开启倒车雷达,可以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 ;
(2)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伴随次声波产生;
(4)汽车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工作的。
6.【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禁止鸣笛是通过喇叭和斜杠来表示,故A符合题意;
BCD.分别表示禁止行人通过,禁止吸烟,禁止停车,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传递;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 弹奏古筝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 是为了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绳上的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B正确;
C.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丁图中的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A.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大小有关;
B.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D.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8.【答案】C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甲、乙两图中波峰的个数相同,即频率相同,也就是音调相同,故A错误;
B.根据图片可知,乙、丙两图中波峰和波谷的距离相同,即二者的振幅相同,表示响度相同,故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丙、丁两图中波的形状细节不同,表示音色不同,故C正确;
D.根据图片可知,乙、丙两图中波峰的个数不同,即频率不同,那么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振动的频率,反映声音音调的高低;波的振幅表示振动的幅度,反映声音响度的大小,波的形状反映声音的音色。
9.【答案】A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粘贴禁止鸣笛标志牌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控制噪声有三种方法:防止噪声的产生(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禁鸣喇叭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射击时戴耳罩,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减弱早市,故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禁止大声喧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安装双层中空玻璃,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安装噪声监测系统只能测量出噪声的强度,不能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解:A、“吼”出的声音能将玻璃杯震碎,说明声音传递了能量,使玻璃杯获得能量而破碎;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玻璃杯等都可以作为介质,声音不只是在玻璃杯中传播,还能在空气中传播等;
C、“吼”出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不是玻璃杯振动产生的,玻璃杯振动是因为受到声音传递的能量而振动;
D、分贝是衡量声音响度的单位,频率决定音调,声音的分贝数(响度 )和频率是不同的物理量,分贝数高不代表频率大。
故答案为:A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都是声音传递能量的应用,这里体现了声音传递能量的特性。
2、声音的传播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可以在多种介质中传播,并非局限于一种。
3、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发声体(这里是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不同的发声体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
4、声音的特性,响度(与振幅、距离有关,分贝是其单位)和音调(与频率有关)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特性,二者没有直接的决定关系。
12.【答案】B
【知识点】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声呐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可探测海底深度,传递了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超声清洗眼镜,利用声音的能量将眼镜上的污垢与眼镜分离,是声音传递了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
CD.B超检查,倒车雷达,通过声音得到信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通过声音做某事,是声音传递能量;通过声音得知某事,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13.【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传递;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属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不合题意;
B.倒车雷达依靠超声波的反射确定后方路况信息,属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医生给病人做B超,即通过超声波获取人体的病灶信息,属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不合题意;
D.超声波清洗眼睛,即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14.【答案】A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声能传递能量,声波具有能量;“金噪子”发出的声波是高频声波,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因此不是超声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声音的强弱表示声音的响度;该声波的响度是145dB,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的,另外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波定向发射器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增大响度,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使用“金嗓子”时,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
15.【答案】固体(或钻杆)比气体(空气);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且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
所以被困人员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也是充分的利用了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的特点,传声更远,更快;
由图知道它们在发声的同时,都能使紧靠它们的物体振动,说明在发声的同时,自身都是在振动的。综上第1空答案:固体(或钻杆)比气体(空气);第2空答案:振动
【分析】第1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不同。固体(如钻杆)的传声速度和效果优于气体(如空气),因此被困矿工通过敲击钻杆(固体)能更有效地向地面传递求救信号。若忽略“固体传声效果优于气体”的规律,易误将传声介质的特性判断错误。
第2空:图中“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上下跳动”,均体现“发声物体能使紧靠它的物体振动”,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自身都在振动(振动是发声的原因)。若不理解“转换法”(通过纸屑、小纸片的振动间接体现发声体的振动),易忽略“发声与振动的因果关系”。
本题考查声现象的两个核心知识点:介质传声的特性和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需结合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理解声音传播与物体振动的本质。
16.【答案】空气柱;①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 用嘴对着瓶口吹时,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从左至右空气柱逐渐变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因此音调逐渐升高的,则第①个瓶子发出的音调最低。
故答案为:空气柱;①。
【分析】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振动发声是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17.【答案】次声波;34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声速;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解答】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会伴随有次声波产生,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很多自然灾害都能激发次声波。
已知声速v=340m/s,小明看到烟花绽放后0.1s听到爆炸声,根据公式s=vt,可得小明离烟花爆炸处的距离。 故答案为:次声波;34。
【分析】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被吸收,能传播很远的距离,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都会产生次声波,所以可利用次声波来监测自然灾害。
2、速度公式的应用:速度公式为,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在已知速度和时间的情况下,可通过变形公式s=vt计算路程。
18.【答案】超声波;声源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第1空:声呐设备利用超声波对鸣笛车辆进行定位(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的特点,适合定位工作),故第1空填“超声波”。
第2空:禁鸣喇叭是直接阻止喇叭发声(从噪声产生的源头控制),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音,故第2空填“声源”。
综上第1空答案:超声波;第2空答案:声源。
【分析】第1空:核心知识点为超声波的特性(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呐定位需要信号集中传播与反射以实现精准探测,超声波“方向性好”的特性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声呐利用超声波工作,体现了“物理特性与实际应用的匹配”。
第2空:核心知识点为减弱噪声的途径(声源处减弱)。减弱噪声有“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三种途径,禁鸣喇叭是直接阻止噪声产生(不让喇叭发出鸣笛声),属于“从噪声产生的源头进行控制”,反映了“针对噪声源头降噪”的思路。
19.【答案】固体;振动;音调;音色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
【解析】【解答】士兵枕着箭筒睡在地上,通过地面传播声音,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固体能传声。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拨动三弦时,弦振动产生声音。
吹奏曲笛时,笛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住不同的孔,空气柱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通过音色不同,可以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故第1空填:固体;第2空填:振动;第3空填:音调;第4空填:音色。
【分析】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发声体都在振动;发声体的长度不同,音调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0.【答案】声源;传播过程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第1空:用沥青铺设的路面较软,能减小汽车行驶时的颠簸,阻止噪声产生,属于在 声源 处减弱噪声。第2空:沥青路面的微型小孔能吸收声音,阻止声音传播,属于在 传播过程 中减弱噪声。
综上第1空答案:声援;第2空答案:传播过程。
【分析】第1空:依据“噪声的控制(声源处减弱)”知识点,汽车颠簸是噪声的振动源头,沥青路面通过减小颠簸直接阻止噪声产生,是在声源处削弱噪声,体现“从噪声产生的起点控制”的思路。第2空:结合“噪声的控制(传播过程中减弱)”知识点,沥青路面的小孔通过吸收、阻碍声波传播来削弱噪声,此时噪声已产生,是在传播过程中对噪声进行控制,符合“在传播路径上削弱噪声”的规律。
21.【答案】信息;振动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生命探测仪利用声波传递信息,通过接收物体振动产生的微弱声音,来判断是否有生命迹象等相关情况,从而为救援提供依据。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探测仪能接收到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故答案为:信息;振动。
【分析】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生命探测仪利用声波传递信息这一特性,来探测生命迹象等相关信息。
22.【答案】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时,音叉振动的频率相同,但音叉的振幅不同,用较大力敲击时,音叉的振幅较大,如图所示:同一个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色相同,因此波形相同;乙图是用较大力敲击,声音振动的幅度变大,如图所示:
。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23.【答案】(1)乒乓球弹起;发声体振动;显示音叉振动
(2)空气;不能
(3)变小;不能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1)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倍弹起,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振动, 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将声音的产生条件转化为乒乓球振动;
综上第1空、乒乓球弹起;第2空、发声体振动;第3空、显示音叉振动。
(2) 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所以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综上第1空、空气;第2空、不能。
(3)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就减小, 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不饿能传声。
综上第1空、变小;第2空、不能。
【分析】1、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
2、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4.【答案】D、E;低;B、C;控制变量法;不能;没有控制材料相同;得到普遍规律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1)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 弦的粗细不同,其余因素入长度和材料相同,应该选用D、E的弦,由表中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琴弦的横截面积越大,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探究弦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横截面积、材料相同,长度不同,应选B、C的弦。本探究实验所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选用编号为A、C两根琴弦,材料不同,长度不同,出现两个变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因此不能探究琴弦的音调与琴弦的长度的关系。
(4)本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
综上 第1空、DE; 第2空、低; 第3空、BC; 第4空、控制变量法; 第5空、不能; 第6空、 没有控制材料相同 ; 第7空、 得到普遍规律 .
【分析】1、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实验中,存在多个影响因素共同决定某个物理量,入影响音调的因素有材料、横截面积,长度等,在研究探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需要控制 弦的粗细不同,其余因素入长度和材料相同。
25.【答案】(1)音叉;转换法
(2)C;A
(3)不能;不可以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1)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此实验用到转换法
综上第1空为音叉;第2空为转换法
2)频率最低的是C,所以C音调最低,振幅最低的是A,所以A响度最低
综上第1空为C;第2空为A
3)真空不能传声,该实验不能直接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综上第1空为不能;第2空为不可以
【分析】 根据声音的产生、特点、转换法填空
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3、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
26.【答案】小;好;强;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响度的大小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①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②第2空,第3空,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③ 靠着人耳听到声音的响度判断 , 误差很大 ,故改进的实验方案是: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响度的大小,准确测量出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①小;②好;强;④使用分贝仪测量声音的响度的大小。
【分析】(1)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及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2)分析表格中数据,据此解答;
(3)人的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故利用仪器代替人的感觉会更准确。
27.【答案】(1)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低,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2)A
(3)A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传递
【解析】【解答】(1)吹奏瓶子时,水的质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水的质量越大,空气柱的长度越短,瓶子振动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水的质量越大,空气柱的长度越短,振动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所以敲击时能够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所以,空气柱的长度越短,音调越低,空气柱的长度越长,音调越高。
(2)当喇叭振动会发出声音后,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肥皂泡处,由于声音有能量可以使肥皂泡产生振动,因此又会发出声音;故选A。
(3)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故A正确。
【分析】此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中音调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
28.【答案】关上窗户睡觉或用纸团塞住耳朵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想要减弱噪音,采取的方法有:关上窗户睡觉或用纸团塞住耳朵。
【分析】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29.【答案】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8-13次,频率为8~13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听不到蝴蝶翅膀翩翩起舞时发出的声音;蚊子翅膀每秒钟振动600-1100次,频率为600~1100Hs,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能听得见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人耳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8-13次,频率为8~13Hz,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听不到蝴蝶翅膀翩翩起舞时发出的声音;蚊子翅膀每秒钟振动600-1100次,频率为600~1100Hs,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人能听得见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分析】根据蚊子和蝴蝶翅膀的频率,结合人耳听声范围,判断是否能听到声音。
30.【答案】(1)解:声音从海面处到达海底的时间,由可得,此处海水的深度。
(2)解: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速
【解析】【分析】(1)根据回声的特点可知声音从海面处到达海底的时间t=3s,根据可计算此处海水的深度。
(2)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1)声音从海面处到达海底的时间
由可得,此处海水的深度
(2)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