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红叶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11:06:13

文档简介

红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品读五首短诗,通过解读意象来体会诗歌形象的画面美、情感美和哲理美。 方法与过程:采用教师讲授、师生互助、自读讨论、合作解读、自我创作等各种环节来循序渐进地体会意象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这五首小诗所表达的真挚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别样的感受。
2前端分析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对于现代诗还是停留在简单理解,欠缺深入的思考,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因八(4)班是借班上课,故向任课老师了解到,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好,但对现代诗歌接触较少,似乎兴趣度不大,积极主动性不强。
教材分析:心灵诗语单元已经完成《西部畅想》和《汗血马》两首较长诗歌的教学,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能力较七年级有所进步。《短章一束》共收录5首现代诗歌,是语言简洁、晓畅动情、意象分明的代表作品,这样五首小诗的组合利于展开诗歌鉴赏方法的探讨。
3重点难点
重点:在朗读指导互动中深入诗歌,品味感悟。 难点:赏析意象,了解作者的诗心。
说明:
朗读永远都应该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准确把握诗歌形象一定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方法教学又是不能忽视的,因此,教给学生可操作的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深情朗读—寻找意象-发现诗意-体悟真情-再次朗读”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此法,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它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合适的。咬文嚼字是困难的同时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咬文嚼字理解作者意图,应该是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语言内部的必经之路。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介绍微信公众栏目《为你读诗》栏目,老师为学生朗读两首《红叶》、《雨》,邀请两位同学朗读《故乡》《火》,邀请全班一起朗读《断章》。
问题1、并说说你对题目《短章一束》的理解。
章字的本义是一段音乐的结束,诗歌本起于民歌。文章,还有“花纹”之说,含义丰富,此处短章更是写出了所选诗歌的短小,富有音乐性,色彩丰富的特点,恰到好处。 “一束短章”正如这五首被选入教材的作品中的一束静静开放花朵,色泽各异、情趣不同,任意选取一个角度,都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个别化教学设计:在导入部分,发挥学生的个别化理解,抓住题目诗意,通过个性化的理解来营造诗意的氛围)
二、领会意象,咀嚼品味。
1、复习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语言简洁、意象鲜明、形式自由、贴近生活、想象丰富。 2、教师教授意象的含义。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情意+物象=意象
(诗人以诗表达他内心的哲思、意念、情感、毅力,这些抽象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活动,必须藉由外在的物象来传达、来寄托。抽象而不为人知的心灵活动─就是「意」,藉以传达、寄托的外物─就是「象」,「意」必须通过「象」才能传达给读者,也才能为读者所悦纳,感动读者。)
问题2:如果你要表达一种忧愁的情绪,你会选用什么意象呢?为什么?
(*个别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已阅读诗歌的体会,调动原有的积累结合老师给予的范例,根据自己感情表达的习惯,选择合适的意象)
3、教师出示范例:南唐李后主在自己的词作中运用了多种意象来表达“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乱麻)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教师示范品味诗歌的方法:朗读①初读领略——寻找意象——感受意境——领悟诗情——再读抒情(学习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的经历与处境,文学潮流等)
4、教师和一位学生合作示范:《红叶》(教师在启发学生的过程中展示意象赏析的方法)
朗读①寻找意象:绿叶-经霜-红叶-风-红叶-(我)
②发现诗意:
经霜-经过艰难
绿色生命-普通人
热血-激情、梦想、辉煌
③个性体会:两个标点“!”“……”
④体悟真情:赞美了普通的生命同样能够创造人生的辉煌。
5、再次深情朗读(全班)
三、走进诗歌,合作赏析。
1、问题3:学生四人一组,任选一首,小组朗读,讨论赏析《雨》、《故乡》、《我》:
(*个别化教学设计:小组合作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重点,选择最有感觉的诗歌,运用意象赏析法来尝试品析,过程中分工、理解都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组合,在互帮互助中丰富自我理解)
教师:(1)在学生分析之中结合其困惑点,未深入点加以点拨,帮助小组完成合作。
(2)补充资料,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杨孟芳的《手杖》和熊秉明的《静夜思变调》十九首序,臧克家的生平。
杨孟芳《手杖》
那天我告别家乡
送给母亲一根手杖
这手杖是我在深山里采伐
保留着大自然原始的模样
它带着我的祝福
支撑起母亲的生活
它带着我的思念
守候在母亲身旁
它弯着头
那是一个成熟的思想
在母亲面前作永恒的鞠躬
啊,他是我留给母亲的形象。
熊秉明《静夜思变调》十九首序诗
它在我们学母语的开始
在我们学步走向世界的开始
在所有的诗的开始
在童年预言未来成单的远行
在故乡预言未来远行人的归心
游子将通过童年预约的乡思
在月光里俯仰怅望
问题4:请同学模仿臧克家的《我》,讨论创作即兴小诗《我》。
例:我, 我, 我,
一棵树, 一支笔, 一座山,
沐浴阳光, 汲取知识,扎根大地,
也将播撒绿意。也将抒写青春。 也将擎起蓝天。
(*个别化教学设计:根据赏析理解,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填词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诗情与志趣)
2、第五首诗歌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诗歌新星卞之琳,他是诗坛浪漫主义大师徐志摩的弟子,但卞之琳的诗歌又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他“智性化”的艺术风格。今天读到的《断章》是他在创作中没有完成的一个作品,因其戛然而止孤儿称为断章。
从以上四首诗歌中,我们读到了对生活的热情,情感意象在诗歌中突出鲜明。但《断章》的风格则迥然不同,用意象赏析似乎很难摸索其中情感的脉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哪里入手呢?哲理诗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一要抓住原诗,抓住形象,但又要跳出原诗内容之外来揭示,其哲理即入乎其内感受,出乎其外分析。
问题5: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断章》,说说你的理由。
哲理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的。
爱情说:人对情的无奈,情对人的捉弄。
装饰说:说不出的悲哀。
(*个别化教学设计:对于意象比较模糊的哲理诗歌,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角度来解读自己心中的诗心)
《断章》的美妙正是在于它借由短短两句话,四个意象却组合出人与物,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古人云:“诗无达诂”,西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魅力除了我们所共知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外,还其总因为其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让世人们为之痴狂。
三、总结意象分析法
1、复习意象的定义和意象赏析法的一些基本方法。
2、再次朗读这几首小诗,回味这些别有情致的意象。
教师结尾语:今天我们借由几首小诗,为大家打开诗歌欣赏和创作的大门,诗人北岛曾经说过:“我和你们走在一起,未曾相识,如果遇上诗歌,恰似缘分。在人生的路上,你们正值青春年少,诗歌相当于路标,辨认方向,感悟人生,命名万物,这就是命运中的幸运。每个出生长大的孩子,处在不同的阶段,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更敏感更多变,突如其来,跨越不同的边界,开拓想象力与创造性。我相信,当青春遇上诗歌,往往会在某个转瞬之间,撞击火花,点石成金,热血沸腾,内心照亮,在迷惘或昏睡中突然醒来。”
愿你们都找到找到一首点亮自己内心的诗歌,最后借德国诗歌荷尔德林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一起朗读)
四、拓展作业:
背诵《雨》和《断章》。
2、任选一题,完成。
(1)推荐北岛编辑的诗歌集《给孩子们的诗》,挑选一首试用意象赏析法写一段诗歌赏析。
试用合适的意象和合理的想象联系,创作一首小诗,题目自拟。
课件13张PPT。现当代诗歌的一些基本特点
诗歌的眼睛——意象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情意+物象=意象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意象赏析法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读诗……红叶
沙白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让我们一起来读诗。
四人一组,一起来读读,体会诗意,感悟诗心。熊秉明《静夜思变调》
十九首序诗
它在我们学母语的开始
在我们学步走向世界的开始
在所有的诗的开始
在童年预言未来成单的远行
在故乡预言未来远行人的归心
游子将通过童年预约的乡思
在月光里俯仰怅望
杨孟芳《手杖》
那天我告别家乡
送给母亲一根手杖
这手杖是我在深山里采伐
保留着大自然原始的模样
它带着我的祝福
支撑起母亲的生活
它带着我的思念
守候在母亲身旁
它弯着头
那是一个成熟的思想
在母亲面前作永恒的鞠躬
啊,他是我留给母亲的形象。
模仿臧克家,创作小诗《我》。例:我, 我,
一棵树, 一支笔,
沐浴阳光, 汲取知识,
也将播撒绿意。 也将抒写青春。

我,
一座山,
扎根大地,
也将擎起蓝天。 卞之琳和他的“智性化”诗歌。《断章》 卞之琳<现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解读现代诗歌的方法之一 —— 意象赏析法诗意地解读一下题目“短章一束”……短章一束 “在人生的路上,你们正值青春年少,诗歌相当于路标,辨认方向,感悟人生,命名万物,这就是命运中的幸运。
——北岛《给孩子们的诗》序言
人, 地栖居在大地上。——<德>柯尔德林诗意课外探究:1、用意象赏析法分析余下的诗歌。
2、模仿《我》试用合适的意象和合理的想象联系,创作一首小诗。
3、推荐北岛编辑的诗歌集《给孩子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