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黄生借书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生交流解释翻译,了解一些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及句式。
2、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同学也已经i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小组合作来解决相关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强积累,并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还是应该重点对文章本身所阐述的道理及其说理的方法、技巧进行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认识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的论点。
2、文中对比的运用与作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作者、写作背景介绍。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的呢?在哪种情况下读书效率最高,效果最好呢?清代诗人袁枚告诉我们借来的书读得快,效果好。你能领会这个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袁枚的这篇文章。
2、简介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师对注释适当补充: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随园主人,清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自称随园主人。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3、复习“说”这种文体。
(二)朗读课文。
1.放朗读录音。
2.正音。(投影)
强假jiǎ惴惴zhuì素蟫yín摩mó俟sì辄zhé俸fèng庋guǐ卷juàn轴
3.要求学生:朗读时字音正确、不读破句。读毕,酌情讲评。
(三)质疑,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质疑,疏通文意。(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注解翻译。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在学生翻译时加以适当点拨,重点使学生注意一些难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义。
如: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而、可是。
无论:不要说。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为吾所有:被。
俟异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
(四)自读理解。
自读提示:
(1)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由什么事而引发的?
(2)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这个观点的?
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加以点拨。
明确:(1)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
(2)小组内讨论,教师启发:
a、从结构方面分析,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分析问题):首先用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列举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对借物与藏物的两种不同态度与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官前后对书的不同态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印证“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解决问题),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b、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
①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②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③“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③则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缘由,希望黄生抓紧时间,专心读书。
(五)把握中心,引申拓展。
1、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归纳中心思想。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明确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勤奋学习,刻苦攻读。
2、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读了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发,我们应怎样读书?
要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联系实际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读后感。
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加以归纳,并能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文章的现实意义,能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