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夏衍的魅力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5 夏衍的魅力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11: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夏衍的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研读文中“有意味”的词句和细节,解析文章中多个材料的内在联系。
感受理解夏衍作为老共产党员一以贯之的“清白”“无私”的崇高品格,和“心怀天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以及丰富的人格魅力。
【教材分析】
此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王蒙怀着敬意追忆了夏老生前九件琐事,看似娓娓道来,不同方面都有涉及彼此关联不大,实则暗含文眼,行文中巧藏文脉。那就是文章独立成段的第六节——“然而,他总是明白透彻,一清见底。”此段勾连起全文,段中有三个关键词:1、“然而”起转折作用,把文章的重心转向夏衍思想的厚重,从而引出下文的一系列材料。2、“总是”既表明一贯如此,也表明方方面面如此,贯穿起文章的纵横。3、“明白透彻,一清见底”高度概括了夏衍的思想人格魅力。读懂了三个关键词以及这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也就解开了文章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探寻到文章的脉络。同时,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词句和细节的咀嚼是理解文章深意、感受人物魅力的载体,研读这些词句,也就感受理解了隐藏于中的作者的情感。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夏老生活的时代比较陌生,对夏老这样的人物“敬而远之”,因此对夏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原则自然而然就缺乏了解、学习的兴趣。由于身处时代和生活背景的差异,学生几乎无法领会,更不要说体会到夏老的崇高品格和情怀,对文章的思维深度、情感厚度是缺少认知的,也就天然地形成了对作品学习的疏离感。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深度解读,在设计整堂课时我并没有“顺流而下”,而是选择了从阅读时的思维碰撞处入手,“于无疑处生疑”,就是把行文中比较突兀的第二个材料“夏衍很瘦削”作为研读的突破口,(因为夏衍的瘦是最容易一眼看出且是他最突出的外在形象特点,理应成为一般文章的开头导入介绍人物部分,可是此文却违背常理),这样一问激发了学生探究钻研文章的学习兴趣,并自然引出文章的核心问题——寻找解开文章多个材料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而真正把教和学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整堂课的思维过程和教材的行文过程、教学的设计过程对接起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研读文中“有意味”的词句和细节,从而感受理解夏衍作为老共产党员一以贯之的“清白”“无私”的崇高品格,和“心怀天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以及丰富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解析文章中多个材料的内在联系。
说明:
所谓“廉者自清,清者自明”,夏衍就是这样一位“明白透彻、一清见底”的老共产党员和老文艺工作者。他所呈现的老共产党员一以贯之的“清白”“无私”的崇高品格,和“心怀天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以及丰富的人格魅力是本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体现。但这一维度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给教材贴标签,而是以德育与学科教学“无缝焊接”(即“文道统一”)的路径,在挖掘教材人文价值的同时探寻教材的语文价值和独特个性的方式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核心就在于读出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方式、怎样的结构形态、怎样的逻辑过程来成功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那么,通过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词句和细节的咀嚼是理解文章深意、感受人物魅力的载体,研读这些词句,也就感受理解了隐藏于中的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阅读的困惑点障碍点在于很难一眼发现并理解文章中第六段的三个关键词以及这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事实上,探寻此段也就解开了文章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发现文章行文隐藏的脉络,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更是此篇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基于适度、有用的原则,在全文呈现的九个材料里选择了第一、二、六、八这四个材料进行重点的解读和学习,其余材料安排在课后以作业的形式自主学习,这是对教材的详略处理和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夏衍、王蒙的相关人物资料,明确作者立足于党员和知识分子的视角写作此文
二、梳理
1、交流预习:对九个材料的概括
2、基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质疑提出:
本文学习最大的困惑是看似琐碎散乱的材料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核心问题)
三、质疑
出示夏衍的照片:说说看到照片上的夏衍最突出的特点(瘦)
找出文中直接写他瘦的语句——“据说他从来没有达到过50公斤,在他的生命晚期,他大概只有30公斤体重”(第五节)
对五、六节提出阅读的困惑和疑问
师质疑:最突出的外在形象的材料却不放在文章开头,显然文章开头的第一个材料别有深意(教师先提出阅读时的困惑,引导学生深入质疑)
生质疑:第五节和第六节的关系问题;第六节在全文中究竟有何作用等等
四、研读(解疑)
(一)开头材料
1、提问:这个材料中人物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品读开头第一句:“在陈设简陋乃至于寒酸的房间里,我们从来只谈国家、世界、文艺大事”的“意味”
思考:开头的深意——第一个材料表现的是其最突出的内在品质——细节小
人格大
再读第六节:解读“总是”,引出结尾材料
(二)结尾材料
临终前弥留之际两个“有意味”的词句细节的品读
1、谈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
2、一个担心
小结:一个时间(开头)、一篇文章(结尾)、一个担心(结尾),这些细节传达的是一以贯之的“清”,是夏衍作为共产党员“清白无私”的崇高品格,是夏衍作为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情怀。“总是”写出其一生如此,这是“一清见底”的纯真珍贵,也是夏老的人格魅力。但“清”不是单一,更是丰富厚重。让我们来看看“夏老坚持自己写序”这则材料。
(三)写序材料
提问:这个材料中的夏老不是以老党员的身份呈现的,有没有表现出“清”来?这里的“清”展现了夏老怎样的人格思想的内涵?
明确:“我”为夏老处理问题的全面周到明白清晰而折服
(四)解读第六节
学生自主解读:
第六节中的“总是”表明“明白透彻”“一清见底”既是时间上纵向的贯穿,又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横向的丰富。第六节引出了夏老魅力之无穷、内涵之丰富、思想之厚重,“清”是凝聚全文的文眼,第六节也是解开文章奥秘、材料关系的钥匙。
五、总结
1、从文章重点材料的研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夏衍的魅力是什么?
(作为党员一以贯之的“清白”“无私”的崇高品格,作为知识分子“心怀天下”的情怀和世事洞明的智慧,这样一个厚重大写的人,像一清见底的水晶,弥足珍贵、充满魅力)(板书连接画出水晶的形状)
2、
作家王蒙回忆了夏衍生前的九个片断,看似琐碎又彼此联系。课后请同学们用批注的方式分析其他材料中“意味深长”的词句来感受夏衍的无穷魅力。
板书:
人格大


夏衍的魅力
身体轻

思想重
王蒙


细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