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
历 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10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稍晚的直立人有蓝田人、北京人、郧县人、和县人等,直立人会制作和使用打制石器等工具。在研究直立人的过程中最可信的资料来自于 【】
A.典籍记载 B.考古发掘 C.民间传说 D.专家推断
2.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朴树籽、酸枣核等植物果实的遗存,其中部分果实外壳有被敲击或啃咬过的痕迹。这些发现说明北京人 【】
A.会使用磨制石器 B.已掌握用火技术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过着采集的生活
3.山顶洞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赤身裸体到用兽皮缝制衣服,从随意丢弃死者到对尸体进行埋葬并撒上赤铁矿粉。这反映出当时 【】
A.生产工具极度落后 B.血缘关系开始瓦解
C.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已经进入农耕社会
4.阅读表1可知 【】
表1
发现地点 器物 特征描述
北京周口店遗址 穿孔兽牙 兽牙经过打磨,表面光滑,一端有小孔,可串联
河姆渡遗址 象牙雕刻 以象牙为原料,雕刻有蚕纹和叶纹,图案对称精致
红山文化遗址 玉猪龙 玉猪龙造型独特,身体蜷曲,头部雕琢精细,线条圆润
A.远古人类具有爱美意识 B.远古人类普遍饲养家畜
C.当时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D.手工业以玉器制作为主
5.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在其“围沟”内发现了陶窑、灰坑、房址、柱洞等遗迹和大量遗物,附近区域也发掘出多处呈片状分布的遗迹群,有大量房址、窖穴、陶窑等遗迹。这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引领文明 B.处于成熟的奴隶社会
C.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D.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6.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一般会挖掘深坑再进行构建;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先民的审美观念不同 B.两地的地理环境不同
C.手工业发展水平不同 D.两地的文化习俗不同
2025—2026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第1页 共4页
7.据考古发现,良渚古城遗址有大型水利系统,能灌溉大面积水稻田。出土了大量炭化稻谷及精细打磨、适配不同耕作环节的石质农具,如石犁、石镰等。这些发现共同印证了良诸社会 【】
A.稻作农业发达 B.贫富分化严重
C.手工业很兴盛 D.自然环境恶劣
8.传说中,尧虽有子丹朱,却因舜“温良能恭”而传位;舜虽有子商均,终因禹“平治水土”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而让贤。这些记载反映出禅让制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标准是 【】
A.血缘 B.财富 C.贤德 D.武力
9.禹治水10多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被后世传为佳话。这体现了他 【】
A.高超的治水技术 B.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C.卓越的军事才能 D.不畏艰难、大胆创新的精神
10.图1所示“青铜爵”曾深埋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泥土中。研究该文物,有助于我们了解 【】
A.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B.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
C.商朝青铜器铸造技术 D.西周严格的等级结构
11.他继位后,力排众议迁都至殷,推行宽松统治,使人民得以安宁,商王朝的颓势得以扭转,出现了“殷道复兴”的局面。“他”是 【】
A.商汤 B.吕尚 C.伯益 D.盘庚
12.据史料记载,“夏桀为虐政淫荒”,百姓不堪忍受;商纣“好酒淫乐”,施行酷法;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这些记载揭示了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外族袭扰 B.国君昏庸残暴
C.诸侯作乱 D.自然灾害严重
13.史料记载,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职和纳贡,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甚至不得不放下天子尊严,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分封制度开始确立 B.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C.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礼乐制度日益完善
14.春秋时期,一些戎狄部族主动学习中原礼仪文化,如“陆浑之戎”迁居洛阳伊川后,逐渐采用华夏的生活习俗;楚国国君自称“我蛮夷也”,后来却以“华夏”自居,参与中原会盟。这说明当时 【】
A.戎狄与楚国实力超过华夏 B.诸侯争霸致文化消亡
C.中原文化落后于周边民族 D.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15.齐景公曾动员晏婴迁居,理由是“子之宅近市(集市),湫隘嚣尘(环境狭窄、喧闹多尘),不可以居”。晏婴辞谢道:“住在集市附近,早晚都能买到要买的东西,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城市规划非常混乱 B.商业活动较为活跃
C.贵族居住环境优越 D.手工业的发展迅速
2025—2026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第2页 共4页
二、辨析改错(6分)
16.人类社会在物质生产、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结构上不断发展进步。辨别下列图片解说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图2 中的远古人类的模样与现代人相同,属于早期智人,会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改正:
【】(2)图3所示精美陶器出自红山文化,制作这种陶杯需要使用稳定且能够高速旋转的快轮加工技术和高超的烧窑技术。 改正:
【】(3)图4反映出按照周礼规定,应使用七鼎六簋的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僭越了礼制。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7分,第18题15分,共3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摘编自《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通过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将土地与人口分封给宗室、功臣及先代贵族后裔,受封的诸侯需履行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提供军事支持等义务。在这一制度下,“礼”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核心准则,通过严格的仪轨与规范,强化“尊尊亲亲”的政治伦理。
————摘编自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1)材料一记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这一事件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作用。(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早期国家制度变革给你的启示。(3分)
2025—2026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第3页 共4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广泛使用,锋利的铁刃能更轻松地开垦荒地;牛耕技术也逐渐推广,用牛代替人力拉犁,不仅节省体力,还能提高耕作效率。这使得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一些诸侯国的经济实力随之快速提升。
————摘编自《铁犁牛耕:中国农业技术史的重大突破》等
材料二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落,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力,无法号令诸侯。而部分诸侯国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实力不断增强,开始觊觎霸主地位。他们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凭借强大的国力相互攻伐,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当诸侯中的领袖,春秋争霸的局面由此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争霸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四、活动与探究(17分)
19.某班师生开展主题为“文物中的早期文明印记”的项目学习。以下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请你参与,完成任务。
材料
表2
图5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图6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图7 利簋及铭文拓片
【任务一】知识填空 认识文物
(1)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属于 文化的陶器;河姆渡人利用骨耜种植 (农作物);利簋属于西周时期 (材质)礼器。(6分)
【任务二】解读文物 探寻价值
(2)从上述文物中任选一件,从历史的角度作简要介绍。(5分)
【任务三】综合探究 提升认知
(3)某位同学想深入探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他可以通过参观哪些遗址 请你为他列举两例。这些遗址的发现反映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6分)
2025—2026学年安徽省七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一)历史·第4页 共4页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A C B A C B B D B C D B
1. B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发掘可以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址和大量遗存,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故选B.
2. D根据材料“北京人遗址”“大量朴树籽、酸枣核等植物果实的遗存”和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会制作打制石器,采集植物果实。故选D.
3. 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缝制衣服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智慧,反映出山顶洞人在技术上的进步;对尸体进行埋葬并撒上赤铁矿粉的行为,表明他们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反映出山顶洞人在精神文化上的进步。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在技术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进步与发展。故选C.
4. A根据表格内容“兽牙经过打磨,表面光滑”“雕刻有蚕纹和叶纹,图案对称精致”“雕琢精细,线条圆润”可知,远古人类具有爱美意识。故选A.
5. 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陶窑的存在反映手工业生产情况,房址和柱洞反映居住情况,灰坑和窖穴反映生活情况,大量遗物显示稳定的物质生活。所以寺洼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人们已经过着定居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生产能力。故选C.
6. 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两者房屋建筑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故选B.
7. A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大型水利系统,能灌溉大面积水稻田”“大量炭化稻谷”“适配不同耕作环节的石质农具”可知,这说明良渚社会的稻作农业发达。故选A.
8. C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故选C.
9. 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体现出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故选B.
10. B根据图片和材料“河南偃师二里头”可知,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青铜爵大都是王室使用的礼器,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故选B.
11. D根据材料“迁都至殷”和所学可知,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故选D.
12. B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夏桀为虐政淫荒、商纣好酒淫乐、周幽王失信于天下,所以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的昏庸残暴。故选B.
13. C根据材料“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述职和纳贡”“求赙”“求车”“求金”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地位不断下降。故选C.
14. D根据材料“一些戎狄部族主动学习中原礼仪文化”“楚国国君 以“华夏’自居”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在中原“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故选D.
15.B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晏婴的住宅靠近集市,早晚都能买到要买的东西。反映出当时商业活动活跃,集市繁荣,交易频繁,人来人往,一方面导致环境喧闹多尘,另一方面便利了生活。故选B。
二、辨析改错(6分)
16.(1)× “早期智人”改为“晚期智人”
(2)× “红山文化”改为“龙山文化”
(3)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7分,第18题15分,共32分)
17.(1)事件:启即天子之位(启直接继承禹的王位)。(3分)变化:从禅让制变为世袭制(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3分)
(2)特点: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受封诸侯有对周天子的义务;“礼”成为维护等级秩序的核心准则。(6分,任答3点即可)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3)启示:制度变革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合理的制度变革能稳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制度变革要符合国情等。(3分,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18.(1)突破: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3分)影响:提高了生产力;提高了耕作效率;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强了诸侯国的经济实力。(4分,任答2点即可)
(2)原因:周王室日益衰落,无法有效控制诸侯;生产力水平提升,诸侯国实力不断增强;诸侯打出“尊王攘夷”旗号,争当诸侯领袖。(4分,任答2点即可)
(3)主要因素:生产技术革新;政治力量变化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活动与探究(17分)
19.(1)仰韶;水稻;青铜。(6分)
(2)(5分,任选一件文物,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
选择:图6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带藤条残木柄骨耜。
介绍:它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兽肩胛骨制成,刃部锋利,可装木柄。骨耜是河姆渡人使用的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发展水平。
【示例二】
选择:图7利簋及铭文拓片。
介绍: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其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为商周分界研究提供直接证据,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3)考古发现: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等。(4分,任举两例,言之成理即可)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