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忆冼星海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音乐才华。
2、学习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和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并运用。
2学情分析
1、学生能通过预习、自读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已经初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3重点难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圈划、朗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冼星海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气魄。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忆冼星海
1、欣赏《黄河大合唱》的组歌之一《保卫黄河》,然后简单地交流视听感受。
2、教师适时引出《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它写于1938年,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提问:如此气势磅礴的乐曲出自哪位大家之手呢?
活动2【导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描写手法
适时介绍作者: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
今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茅盾的《忆冼星海》一文,来了解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民音乐家。(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魁梧:魁:高大。形容身体强壮高大。沉默寡言: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写真:如实描绘事物寒暄:嘘寒问暖(暄:温暖)。今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绮丽:华美艳丽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鄙吝:文中形容心胸狭窄。困厄:困苦危难。
梳理脉络,初步感知
1、齐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分层并完成表格。
(1)按照时间为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
明确:第一部分(1-5节):想像中的冼星海
第二部分(6-9节):长谈时的冼星海
第三部分(10-16节):记忆中的冼星海。
(2)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冼星海形象。把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句子圈划下来。
如:战胜了生活;字典上没有一个“难”字;
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
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等等。
完成表格。
回忆想象 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读冼星海的自传 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回忆 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
三、再读课文、品析理解
1、精读第一部分:想象中的冼星海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第一段总起,引出下文对冼星海的回忆)
(1)第二段中,“我”在听完《黄河大合唱》后的感受如何?
答案:“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
(2)第二段中:“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一句中,“舒服”与“难受”是否矛盾?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不矛盾。“舒服”是指听了演奏后的感动,像灵魂洗过澡似的,表现出音乐给人的感染力;“难受”是因为自己是音乐的门外汉,没法确切地说出好在哪里。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给人的精神洗礼和情绪感染。
追问:这一部分刻画,第3段中”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以我听演奏想象冼星海是怎样的人,这有什么作用?
明确:构成悬念,吸引读者与作者一起够了主人公的形象。这一悬念通过侧面描写,并与亲耳所听的比较达成的。
(3)在这部分,作者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冼星海的?
明确:听演奏、联想木刻《冼星海作曲图》、
从冼星海自传,部分了解冼星海:由他的坎坷经历、艺术才华和坚强个性,相信她终会有所成就
(4)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 。
2、精读第二部分:长谈中的冼星海(学生思考并回答)
(1)“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留给作者怎样深刻的印象(分列要点,举例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冼星海是一个具有高尚的情操、雄心壮志、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才华,好学深思的人。
(2)第7段中“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又感到生疏。”一句中,“熟识”和“生疏”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熟识”是因为之前通过演奏、看木刻、读自传,侧面了解了他,觉得“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生疏”是因为现在确实又是第一次见面。
(3)第7、8段中两次提及“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从文中看, “他一定能达到”的具体内容指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明确:“他一定能达到”的具体内容指完成《民族交响乐》的创作。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作者对冼星海能力的肯定。
在回忆两人见面的一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在其滔滔不绝时,则以“我”的“不能赞一词”和“记不全”来反面衬托,又以“兴奋鼓舞”正面烘托表达自己的感奋和敬佩之情。
(5)、第10段中“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于冼星海的去世非常惋惜、悲痛、出乎意料。
精读第三部分:记忆中的冼星海
第三部分抒情议论,作者深切怀念冼星海,抒发对他去世的悲伤惋惜,赞美他“永远活着”。
(1)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
明确: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2)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他永远活着”的含义?
这是对“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虽然冼星海真的离“我”而去,但他的伟大气魄和爱国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所有的人,因而“他永远活着”。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的崇敬之情,以及深深地怀念。
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对冼星海的回忆,赞扬了冼星海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的才华,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深切怀念。
活动3【活动】课外延伸——写作
小组活动主题:写作特色
分小组讨论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
结论:
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听《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木雕像、西安见面以及听到他不幸逝世的假象,看似不连贯的材料,实际上都紧扣文章中心,表现主题服务。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展现人物性格。
(2-5d段,从旁人叙述侧面表现,会面时进行正面描写)(使冼星海这一人物性格、形象更全面,更立体。)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组活动主题:仿写
1、以《我的中学老师》为题,确定主题,选择材料,要求能从正侧面展现人物性格。
2、小组推选,全班交流,并点评。
活动4【作业】小试牛刀
按照要求修改提纲,完成作文《我的中学老师》
课件27张PPT。忆冼星海 茅盾 《黄河大合唱》 它写于1938年,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势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
此后的数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作者 冼星海 (1905.6.13- 1945.10.30) 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病逝于莫斯科。
字词整理魁梧
沉默寡言
写真
寒暄
绮丽
津津乐道
鄙吝
困厄魁:高大。形容身体强壮高大。
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如实描绘事物
嘘寒问暖(暄:温暖)。今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华美艳丽
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形容对有兴趣的事说得很开心,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文中形容心胸狭窄。
困苦危难。 朗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为它们拟三个小标题。第一部分(1-5节):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
第二部分(6-9节):见面长谈时的冼星海
第三部分(10-16节):永远活在记忆中的冼星海。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冼星海形象。把体现冼星海个性特征的句子圈划下来。 完成表格 听《黄河大合唱》读冼星海的自传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回忆魁梧奇伟,沉默寡言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
再读课文、品析理解 精读第一部分:
想象中的冼星海 第二段中,“我”在听完《黄河大合唱》后的感受如何? “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 “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一句中,“舒服”与“难受”是否矛盾?有什么表达效果? 不矛盾。
“舒服”是指听了演奏后的感动,像灵魂洗过澡似的,表现出音乐给人的感染力;“难受”是因为自己是音乐的门外汉,没法确切地说出好在哪里。形象的表现出音乐给人的精神洗礼和情绪感染。 这一部分刻画里,第3段中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以我听演奏想象冼星海是怎样的人,这有什么作用? 构成悬念,吸引读者与作者一起够了主人公的形象。这一悬念通过侧面描写,并与亲耳所听的比较达成的。在这部分,作者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冼星海的?听演奏、联想木刻《冼星海作曲图》、
从冼星海自传,部分了解冼星海:由他的坎坷经历、艺术才华和坚强个性,相信她终会有所成就 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 。
精读第二部分:
长谈中的冼星海 “第一次见面”,冼星海留给作者怎样深刻的印象(分列要点,举例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冼星海是一个具有高尚的情操、雄心壮志、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才华,好学深思的人。 第7段中“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又感到生疏。”一句中,“熟识”和“生疏”是否矛盾?不矛盾。
“熟识”是因为之前通过听演奏、看木刻、读自传,侧面了解了他,觉得“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生疏”是因为现在确实又是第一次见面。 第7、8段中两次提及“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从文中看, “他一定能达到”的具体内容指什么?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他一定能达到”的具体内容指完成《民族交响乐》的创作。
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作者对冼星海能力的肯定。 在回忆两人见面的一段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其滔滔不绝时,则以“我”的“不能赞一词”和“记不全”来反面衬托。
又以“兴奋鼓舞”正面表达自己的感奋和敬佩之情。 第10段中“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于冼星海的去世非常惋惜、悲痛、出乎意料。
精读第三部分:
记忆中的冼星海 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 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他永远活着”的含义? 这是对“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虽然冼星海真的离“我”而去,但他的伟大气魄和爱国情怀永远激励着“我”,也激励着所有的人,因而“他永远活着”。表达了作者对冼星海的崇敬之情,以及深深地怀念。小 结 文章通过对冼星海的回忆,赞扬了冼星海高尚的情操、真挚的爱国情感和音乐的才华,表达了作者对这位人民音乐家的深切怀念。 小组讨论: 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1、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听《黄河大合唱》、看冼星海木雕像、西安见面以及听到他不幸逝世的假象,看似不连贯的材料,实际上都紧扣文章中心,表现主题服务。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展现人物性格。 从旁人叙述侧面表现,会面时进行正面描写使冼星海这一人物性格、形象更全面,更立体。仿写
《我的中学老师》
围绕中心选材
正侧面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小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