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12:08:46

文档简介

12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观点。
2、归纳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并能联系实际补充事实论据。
3、明白创造性的重要性,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已经有所接触,对于论证方法以及论据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议论文的学习有一定的畏难心理,特别是对于论证的思路上和文章观点的把握上,将存在一定的难度。
3重点难点
学生在课文思路的把握、事例的补充和分析上将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一种预设,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开放性导入
不看课文,文章开头所提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为什么选这一个?
活动2【活动】整体把握,梳理内容
1、根据问题自读课文:
1)提问: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2)为了证明创造性思维的必须要素,作者引用了哪两个事例,你能联系实际补充一两个事例吗?
3)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看法呢?
4)最后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读课文,并进行语句的圈划后,全班交流。)
2、学生独立思考后,通过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活动3【活动】归纳小结,理清思路
1、要求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图。
2、根据学生交流进行指导和明确。
活动4【活动】创造火花,实践探索
1、提问:当你身边有了回形针,你觉得它的用途有哪些呢? 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创新思维最强。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并交流。
活动5【讲授】开放式总结
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敏锐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执著于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于感悟的心灵去体味这多彩的人生,一定能获得丰富的答案。同学们,让我们放飞创造性思维的风筝,大胆探索,积极投身于创新的洪流中吧!
活动6【作业】作业布置
小练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字数100字左右)
课件11张PPT。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观点。
2、归纳课文中的事实论据,并能联系实际补充事实论据。
3、明白创造性的重要性,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进一步掌握议论文的一般行文思路。
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课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不看课文,请说出“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答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答B因为B是唯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答C因为C是唯一的非对称性图形。答D因为D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不同的角度ABCD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 因格·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2、为了证明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作者引用了哪两个事例,你能联系实际补充一两个事例吗?阅读课文并思考:3、事例引用后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看法呢?4、最后,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呢?1、拥有知识是基础;
2、运用知识是关键;
3、创新意识和持之以恒的尝试。1、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2、为了证明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作者引用了哪两个事例,你能联系实际补充一两个事例吗?1)、约翰·古登堡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2)、罗兰·布歇内尔不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方法小结:谁做了什么3、接下来,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看法呢?●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性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关键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4、最后,作者又告诉我们什么呢?1、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
得的知识;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
把它发展下去。1-2节: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第3节: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
点非常重要。4-8节:创造性思维的必要要素。(举事例)9-12节: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第13节: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层递进梳理课文结构:★比一比,争做小小创新家:如果你有一枚回形针,你觉得它有哪些用处呢?(提示:可以从回形针的材质、功能等多角度的设计)作业: 小练笔:“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已经成为我们的思维定势,学过本文后,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它的理解。(字数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