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这首小曲的精妙之处;
2、培养学生初步的赏析诗词的能力,运用所学方法尝试赏析白朴的《天净沙·秋》。
2学情分析
赏析诗歌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联想、想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把意象还原成画面,从画面感受意境,再结合作者背景从意境中体会情感,进而总结出一套简单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然后加以运用。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鉴赏诗歌的要领。再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赏析《天净沙·秋》,感受词曲的意境和情感,最后把两首曲子进行比较训练,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3重点难点
1、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掌握赏析曲的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练笔:播放关于秋天的音乐,同学进行写作。
题目:秋天是个的季节
要求:借助相关景物,表达情感。
交流:2-3个人发言
思考:为什么同学选择的景物会有所不同?
2、解析课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3、关于作者与这首曲:
马致远的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人们对《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评价特别高,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论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
那么,这首小曲好在哪里?妙在哪里呢?你能说出来吗?
(学生可能会说:这首曲很短,表达的情感却很强烈。教师予以肯定。接下来进入到诵读赏析环节。)
(二)诵读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1)读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读出韵味。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2、学生散读、个别读、齐读。
请同学们说说你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中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这是一幅的图画,传达出作者的情感。”的形式回答。
示例:
——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传达出天涯游子内心深处的无尽伤痛。
——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传达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景物书写内心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曲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鉴赏品味
1.字面疏通:
枯:干枯。藤:蔓生植物。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黄昏。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断肠,极写思乡思亲之甚。
2.译文参考:黄昏,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乌鸦在哀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户人家;嗍嗍西风,荒凉古道,疲惫不堪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已经落下,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旅人,不禁又升起思乡思亲之情,简直要肝肠俱断了。3.意境赏析:
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作为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入诗,表现了羁旅行人的孤苦惆怅情怀。(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最后以点晴之笔揭示主题,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4.背景提示:
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向作为自己抒发情感的寄托呢?是信手拈来,还是有意为之?
作者一生怀才不遇,内心充满苦满之情,漂泊天涯,看到这样的景色,就触景生情,这些景色很好地烘托出他此时的心境。5.总结艺术手法:
这首元曲只有28个字,为什么却能产生如此大的艺术魅力?
——这首小令构思精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枯藤老树昏鸦”,等于是给全诗定下了悲凉惆怅的基调,好像是给一幅画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衬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使得那种悲凉的色彩更为浓重。这是以悲景写悲情。而“小桥流水人家”却是一幅温馨宁静的画面,与全诗的基调和气氛似乎不甚和谐。其实,这正是诗人的高妙之处。用“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宁静,反衬沦落天涯者的思乡愁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正因为这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高度评价了这首小令,认为它“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在写作技巧上,这首小令也有独到之处。前三句无一动词,而仅仅排列了九个独立的名词。这九个独立的名词,实际上就是九个独立的意象。本来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自然的联系,但诗人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呈现一幅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诗歌意象的排列组合上,这首小令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功的典范之一。
(四)总结赏析方法
学完这首曲,我想同学们对元曲的鉴赏一定有了一些认识,请你总结一下其中的方法。
1、品析语言,再现画面
2、联想想象,感受意境
3、揣摩手法,深入体会
4、联系背景,理解情感
(五)拓展练习
1.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天净沙·秋》
2.讨论比较:这两首曲有什么异同之处?
两首曲既有相似处,又各有特点。
相同之处:都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象入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心境。
不同之处:两首曲所选择的意象不同,描绘的画面也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3.那么白朴的这首小令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艺术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习:运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进行赏析。
——作者选择秋天里不同的意象描绘了两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营造了黯淡、冷清、萧瑟、迟暮秋景图
第二幅画面:“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营造了色彩斑澜、生机勃勃、明朗绚丽秋景图。
作者的情感:由凄凉、寂寥、哀愁到积极开朗。这首小曲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4.作者简介:
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长成后,家世沦落,郁郁不欢,不复有仕进之意,几次拒绝了官员的荐举,漂流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岁时定居金陵。在他的词和散曲中,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
小结:
这首曲前二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烘托出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使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杰作。
(六)布置作业
1.用所学到的元曲鉴赏方法鉴赏《天净沙·春》。
2.选择一首曲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改写(200字左右)
附:白朴曲四首
[越调]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越调]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dian竹席),玉人罗扇轻缣(jian细绢)。[越调]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越调]天净沙冬一声画角谯(qiao)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课件14张PPT。秋天是个???????????的季节课前小练笔 元 曲 赏 析《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 作者简介(一):
马致远,元代戏剧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有文场“曲状元”之称。少年时他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马致远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的散曲多叹世之作,抒发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愤懑,也有浓重的隐居乐道,超然物外的消极情绪,风格豪放清逸。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认为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作者简介(二): 白朴,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长成后,家世沦落,郁郁不欢,不复有仕进之意,几次拒绝了官员的荐举,漂流大江南北十五年之久。五十五岁时定居金陵。在他的词和散曲中,常表现出故国之思、沧桑之感和身世之悲,情调凄凉低沉。他的小令《天净沙·秋》有“秋意之圣” 的美称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诵读感知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读出节奏读出韵味鉴赏品味 :从这首小令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从这幅图画中,你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鉴赏品味 :瘦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断肠人 全曲不用一个“秋”字,却尽刻深秋荒凉萧瑟的景象;不用一个“思”字,却将浓厚的思念写得淋漓尽致。总结归纳: 天净沙·秋白朴诵读感知: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讨论学习:
1. 这首小令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2. 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 比较:这两首元曲有什么异同点?
巩固提高: 1.选择一首曲用散文的形式进行改写。(200字左右)
2. 鉴赏下面的一首元曲。 天净沙 春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