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理解曲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词语。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唐诗宋词之后,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兴趣。
3重点难点
背诵这首曲;理解意象的含义。
4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知识卡片:散曲。套曲和小令,《关汉卿二首》。
2.学习被评为元代最佳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
读。加节奏符号,再读。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人小令套数之佳,亦不让其杂剧。兹各录其最佳者一篇,以示其例,略可以见元人之能事也。小令〔天净沙〕……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元代小令“最佳者”,“佳”在何处?
景物;情感;情景交融。(P65意象)
全篇无一语提及“思”的内容,但写出了思绪,表现出游子的悲哀。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感知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的色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萧瑟悲凉的秋景,营造凄清的氛围,烘托作者内心的悲伤。
4.《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悲秋,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的情结。人们面对秋景会产生的一种悲哀忧愁的情绪体验,由于秋景(特别是晚秋)多是冷落、萧瑟、凄暗,多与黄昏、残阳、落叶、枯枝相伴,成为万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确能给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发人心之中固有的种种悲哀之情。
5.比较阅读:另一首关于“秋”的作品《天净沙·秋》。
六种景物,六个意象,寂寥萧瑟的气氛。
“一点飞鸿影下”,极富动感,打破画面的沉寂。
五种颜色描绘出明朗绚丽的画面,与之前迟暮萧瑟之景对比,展现赏心悦目的秋景。
静——动——静,构思巧妙,不着一个“秋”字,写尽秋意。
6.比较异同。
一篇文章在不同人看来会得出不同评价。你更喜欢那首,为什么?
“秋思”与“秋”,着眼点不同,“秋思”重在“思”,而“秋”则主要描绘秋景。
个人喜欢“秋”,因为有积极乐观的一面,但如果人在旅途,也许对“秋思”更有感触。
“秋思”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鸣。
(马致远:青年时期热衷功名,有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任工部主事。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父在金朝为官。出生后不久,蒙古灭金,幼年遭受兵荒马乱的生活。对元代统治者充满厌恶情绪,虽经人举荐,但终身不仕。感怀身世,寄情山水之间。)
7.作业:抄写,明默写;拓展阅读《天净沙·春》、《寿阳曲·潇湘夜雨》;比较两首曲的异同,书P65。
课件10张PPT。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王国维《人间词话》: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元人小令套数之佳,亦不让其杂剧。兹各录其最佳者一篇,以示其例,略可以见元人之能事也。小令〔天净沙〕……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人间词话》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李笠翁曲话》秋 思 之 祖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
作业:
1.抄写,准备默写。
2.书上P65,比较异同,两三百字。
3.拓展阅读: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白朴《天净沙·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