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血染的丰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突出主题的手法;
2、体会将士们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选材历史的文章,也是一篇史料与文学结合的情节生动的散文,既具有真实性,文学性也很强。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生动。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章中心显而易见。但文中需积累的词语很多,因此课前可以组织学生自读: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课堂上以人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为重点,以理解本文的创作意图为难点进行探究、感悟学习。同时,结合课文后“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落实教学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圈画文中进行细节描写的语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军民英勇不屈的抗敌精神,增强爱国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测试】一、检查小组学习效果
1、看拼音写汉字:
浩miǎo()富shù()è()守
深ān()huī()下泥nào()
2、找到和划线字相呼应的解释,连线。并说说成语的含义。
铩羽而归:严肃整齐
同仇敌忾:像城墙一样牢固
严阵以待:摧残,伤害
怒不可遏:止
众志成城:愤怒
活动2【活动】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行文思路:
1、找出句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品味:
(1)是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一座血染的大门。(第3段)
(2)啊,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丰碑!(第17段)
2、明确:“血染”——第二次定海战役中5800名守军大多在此为国捐躯,英雄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大门”——强调了竹山门地理位置的重要。(文中第二段)也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时期,舟山军民抗击英军,爆发了两次定海战役。
板书:第一层(1~3段)竹山门地理位置的重要。
“丰碑”——强调了将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永存。
板书:第三层(16、17段)赞颂葛云飞及将士们英勇报国的精神永存。
3、概括课文主体部分内容
板书:第二层(4~15段)叙述第二次定海战役的经过。
活动3【活动】再读课文,把握主旨
1、第二次定海战役历时六天六夜,葛云飞率领将士们与敌人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其中震撼我们心灵的细节描写很多很多。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小组学习的体会。
2、预设:
(1)飞赴前线:守卫定海的清军将领葛云飞正请假在萧山老家守制,得知军情,即赴前线;牢记父亲教诲,奋勇杀敌,为国尽忠;母亲还亲手为他染黑孝服麻絰,语重心长地叮咛再三:“国之忠臣,即家之孝子!”
(2)积极备战:深入海岛,踏勘地形;捐俸银作防务经费;参加修炮台,与战士一起劳动。
(3)阵前誓师:“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
(4)冒雨忍饥守城:彻夜不眠地在泥淖中巡逻查哨;与大家一样忍饥守城;将参汤倒入旁边的小河,与众将士一起用手捧喝。
(5)痛击偷袭:亲自操炮;海上起雾,料知英军必来偷袭,守在炮位旁。
(6)奋勇杀敌,壮烈牺牲:情急之下,葛云飞上前掇抱炮身,猛一发力,竟将这大铁疙瘩转了个向,随即便操炮发射,一直打到炮身红透,无法再打;纵身跳上城头,大喝:“好汉子,快跟我杀贼去!”;手起刀落,连人带旗杆一劈两段;只剩半个血淋淋的面孔,仍豪气不减;葛云飞倚崖屹立……仿佛继续在抗击着侵略军!
主要表现葛云飞的“忠”、“勇”、“谋”
3、PPT演示:
血战六昼夜,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同日殉国,所率5800名将士也将英雄的热血洒在疆场上,充分昭示着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华疆土不可侵的浩然正气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定海城第二次被英军侵占。不屈的舟山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前仆后继,开展保家卫国的斗争。1842年6月7日,定海县36岙的百姓齐集神庙,发布了2000字长的《定海县人民告白》,号召全体舟山人民行动起来,齐心抗击英军。各地群众纷纷组成船勇、舵勇、枪勇、水勇,在城里、在海上、在郊外,阻击英军,伺机杀敌。最终,英军又一次被迫退出定海。
170多年过去了,经受过历史暴风雨吹打的定海城,依然屹立在东海前沿,先辈们对祖国的忠诚依旧激励着人们。
4、明确:第二次定海战役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意义重大,将士们并没有白白牺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为国献身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过去和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A组(独立完成)
谈谈你对下列这些话的理解和感受:
1、“城亡与亡,誓死不离定海半步!”
2、“公等随我守城,忍饥杀贼,我何忍一人独饮乎?”
3、“好汉子,快跟我杀贼去!”
4、“逆贼终污我刀!”
B组(小组谈论)
面对来势汹汹的英军,面对敌强我弱状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及麾下5800名将士选择了以身殉国。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预设:(1)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2)谨记父母教诲;(3)敌人的残暴;(4)人民的爱戴,父老乡亲的期望;(5)将领带兵有方,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