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校联考 2025 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地理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D A C A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D D C B A
【解析】
该图是中心点为南极点的地球示意图,因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图中阴影部分为 10 月 1 日,非阴影部分为 10 月 2 日,因此,SB 和 SA 经线为日期分界线。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 180°经线(国际日界线),另一条是地方时为 0 时的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越过 SB 日期分界线,日期由 10 月 2 日变更为 10 月 1 日,因此,SB 为 180°经线, SA 为地方时 0 时的经线,且为 0°经线。故选 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SA 为地方时 0 时的经线,且经度为 0°,因此,北京时间(120°E 的地方时)为 8 时,再根据 120°E 位于图中非阴影部分,判断日期为 10 月 2 日,B 项正确。故选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始终在 40°N 以南。北京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90° (40° 23°26′)=73°26′,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 90° (40°+23°26′)=26°34′,结合所给 4 个图,④图中表位于圭的影子代表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D 正确。故选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季更替是地球公转运动造成的,按地球公转方向,每隔 15°定为一个节气。地转公转过程中每年的 1 月初,在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每年的 7 月初,在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从冬至日、夏至日分别往后推 6 个节气,地球公转速度不同,故所用天数不同,A 正确;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导致日照时间的长短差异,太阳高度的季节差异导致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二十四节气可以作为农事安排的科学依据,人们利用物候规律指导农业生产,但昼夜长短、太阳高度、物候转换均不会影响地球公转速度,故也不会造成从冬至日、夏至日分别往后推 6 个节气所用天数不同,D 错误。故选 A。
据材料“2024 年我国在鄂湘赣交界的幕阜ft地区发现含铍矿的岩体。该岩体是岩浆多期侵
入到上覆岩层中冷却形成”可知,该岩体是岩浆冷却形成的,应是岩浆岩中的花岗岩,C正确;砂页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故选 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铍矿所在岩体为晚期岩体和早期岩体,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晚期岩体和早期岩体侵入到元古宙地层、寒武纪地层、奥陶纪地层中冷却形成,说明其形成时间晚于奥陶纪;同时,岩体上部有第四纪地层覆盖,表明其形成时间早于第四纪。因此,该地铍矿所在岩体形成时间早于第四纪,晚于奥陶纪,A 正确。故选 A。
据材料“该岩体是岩浆多期侵入到上覆岩层中冷却形成,后经剥蚀出露地表”可知,其遭受了外力侵蚀作用。该地区位于鄂湘赣交界处,降水丰富,最可能是流水侵蚀形成的 V 形谷,C 正确。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主要由风力堆积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该地不在黄土高原,不会发育黄土梁,A 错误。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地区,该地主要是花岗岩,难以形成落水洞,B 错误。火ft锥是火ft喷发形成的,图中未显示有火ft喷发活动相关信息,D 错误。故选 C。
根据图中沙丘形态判断,甲地发育的新月形沙丘两侧顺主导风方向偏西方向延伸;结合图中指向标风向可知,当地主导风向是偏东风,B 正确。故选 B。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主导风向是偏东风,说明大科伯克沙地的沙源地位于该沙地的偏东方向。从沃林ft脉流出的冰雪融水携带大量的碎屑物质在该沙地东侧河谷沉积,是大科伯克沙地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B 正确。由材料“近 1 万年来,随着气候变暖,该沙地面积由约 650km2 波动萎缩至 62km2。”可知,早在一万年前该沙地就已形成,其主要沙源不可能是现代风沙沉积物,A 错误。基岩风化残积物是基岩就地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粒径大、棱角分明、分选性差,不可能是沙源物质,C 错误。沙地的东北方向虽有范围较大的湖泊群,但并未与科伯克河相连,不可能有大量沉积物存在,D 错误。故选 B。
随着气候变暖,该沙地水热条件变好,南侧沃林ft脉的针叶林向北扩张,使大科伯克沙地面积萎缩,故针叶林扩张是造成大科伯克沙地萎缩的直接原因,D 正确。风力侵蚀减弱与降水量增多都可使沙地逆向发展,但不是大科伯克沙地萎缩的直接原因,A、B 错误。河流侵蚀加强几乎不会影响沙地面积,C 错误。故选 D。
由图 2 可知,6:00~8:00 甲观测站风向由南风转为北风,且气流性质发生改变,温度升高,湿度下降,遭遇干热风,而不是发生降水,A 错误。锋面应该是在 16:00 之后到达甲地,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B 错误;读图可知,甲观测站在 12:00~14:00 期间盛行偏北风,风由高处往低处吹,且风力较大,所以此时干热风明显,C 正确;读图可知, 18:00 前后,由偏北风转为偏南,D 错误。故选 C。
锋面的本质是物理性质(冷暖、干湿)不同的气团相遇形成的过渡带(或交界面),其移
动方向与势力较强的气团移动方向一致。据图分析可知,湖泊白天升温慢,气温低,使其上空在午后形成了相对冷湿的气团;自北向南沿 AB 段河谷下沉的焚风,在 B 处与湖泊北岸自南向北运动的湖风相遇,焚风气团(气温较高、湿度较低)因密度低抬升至湖风(气温较低、湿度较高)上方,在 B 处形成锋面。读图可知,15:30 后北风逐渐减弱,南风逐渐增强,推动锋面沿 AB 段河谷向上游向偏北方向移动,锋面两侧气团性质分别为暖干(北侧)和冷湿(南侧)。故选 D。
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北侧是冷空气,南侧是暖空气,中部区域是一个高压中心,北半球高压近地面水平气流顺时针辐散,锋线乙由冷空气推动暖空气前进,表示冷锋,C错误,D 正确;甲为高压脊,水平方向为辐散气流,不会形成锋面,A、B 错误。故选 D。
14. a 地等压线稀疏, b 地等压线密集, a 地风力比 b 地小, ①错误; a 地气压为 1024
~1026hpa,b 地气压为 1020~1022hpa,a 地气压高于 b 地,②正确;c 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天气为主,③正确;d 地为高压中心,以晴朗天气为主,昼夜温差大,
④错误。故选 C。
根据所学知识,非洲南部 25°S 附近,西部沿海为热带沙漠气候,东部为热带草原气候,结合图文材料,影像所在地年降水量 650 毫米,河流正值枯水期,可推测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地带为热带草原带,B 正确;热带雨林带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A 错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 30°
~40°的大陆西岸,C 错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通常大于 800 毫米,且从图中可看出,森林分布较稀疏,可推测是河流附近水源较充足的地方才发育森林,森林属于当地的非地带性植被,D 错误。故选 B。
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应该是当地雨季,水草丰美的时段。该地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夏季为雨季,结合选项,2~3 月符合题意,A 正确;6~7 月为当地旱季,4~5 月大部分野生动物已经向北迁徙,8~9 月大部分野生动物尚未回到该地,不符合题意。故选 A。
第Ⅱ卷(综合题,共 52 分)
17.(18 分)
(1)(2 分)60°26′(或 60.5°)
(2)(4 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2 分)向北移动。(2 分)
(3)(6 分)方位:正南。(2 分)
理由:太阳能热水器受热板一般面向正南方向(2 分);且当地正午①号楼在②号楼的阴影恰好与楼层垂直,(2 分)故①号楼在②号楼的正南方。
(4)(6 分)22 小时后为当地时间 10 点,此时太阳位于该地的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因此①号楼阴影主要遮挡②号楼的西部;(3 分)该日后半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一直北移,当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①号楼阴影长度逐渐变短。(3 分)
18.(16 分)
(1)(4 分)新龙红ft丹霞地貌:以冰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为主。(2 分)玉门关西部雅丹地貌: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2 分)
(2)(6 分)盛行风为偏北风,北部位于上风向,风蚀作用强;(2 分)北部地势高,受风力侵蚀作用强;(2 分)偏北风经过雅丹地貌群北段之后,风速减小,对南部的风蚀作用减弱。(2 分)
(3)(6 分)早期(成岩阶段),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盆地,红色碎屑物质在地势低洼处堆积,而后固结成岩;(3 分)后期(造ft阶段),地壳上升形成ft地,并且因地壳构造断裂变动产生大量断层。(3 分)
19.(18 分)
(1)(6 分)降水量大,日平均降水量大;(2 分)日降水量的波动下降趋势更加明显;(2分)日平均降水量的峰值更多。(2 分)
(2)(6 分)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暖湿气流携带充足水汽,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2 分)受海陆位置影响,甲海域处于迎风坡附近,地形抬升作用加剧了降水的强度和频率;(2 分)受南下偏北风的影响,冷暖空气在甲海域交汇形成强对流天气,降水强度更大。(2 分)
(3)(6 分)夏季风爆发后,乙海域降水相对较少,表层水体盐度、温度较高,为鱼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2 分)受离岸风速较大影响,乙海域位于较强的离岸流或上升流区域,将深层富含营养盐的水体带至表层,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吸引了大量鱼类聚集;(2 分)此外,夏季风带来的海洋环流也可能将远处的鱼类带入乙海域,进一步促进了鱼类的聚集。(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