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章末复习课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地理
学习目标
①运用图文资料、实例分析,理解环境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了解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②运用实例和资料,认识我国应对跨国污染问题的国家战略和措施,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③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
④运用图文资料,分析碳排放对环境和国家安全的影响。
⑤运用图文资料,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不同类型的环境安全问题。
2.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3.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4.碳排放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难点:
1.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措施。
2.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3.碳循环的过程。
知识体系构建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环境安全问题
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实施生态修复
建立自然保护区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碳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一、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知识梳理】
1.环境安全问题
(1)环境安全的表现
复习课
表现
从自然角度看
从人类社会角度看
自然环境及其服务功能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遇到难以恢复的破坏
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梳理】
(2)环境安全问题的成因、类型
①成因: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②类型
复习课
项目 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 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
图示
成因 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 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
特征 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影响 大多数事件的影响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环境重新回到安全状态。但是,有些事件的影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彻底消除,导致环境长期处于不完全状态 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
举例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带来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 农田土壤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长期累积,使土壤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最终导致粮食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
2.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
(1)影响
①可能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
②可能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
③能够威胁一国的国家安全的环境问题,可能产生于本国,也可能来自其他国家,还可能是全球环境问题导致的。虽然发生概率很小,却能造成重大损害或威胁,影响范围可能波及全国。
(2)应对途径
①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的调节功能,减少环境问题出现的概率,降低环境问题演变成为环境安全问题的可能性。
②人类要尽量避免在高环境安全风险区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提高承受环境安全风险和应对环境安全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
【知识梳理】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作用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据此完成1~2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复习课
【典型例题1】
B
D
【合作探究1】消失的古城——楼兰古城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干旱缺水,生态恶化,楼兰地区土地沙化严重,已经不再适宜人们生活居住。于是人们慢慢迁移,最终楼兰古城失去了往日的繁华,逐渐深埋沙漠腹地。
复习课
(1)分析材料中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
(2)分析环境安全问题是如何影响楼兰国家安全的。
(1)水资源短缺。
(2)水资源短缺导致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出现问题,引起人口迁移,最终楼兰古城消失。因此水资源短缺这一环境安全问题是通过损害环境服务功能来影响楼兰国家安全的。
二、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知识梳理】
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
概念 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举例 突发性的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石油、化学品和危险物质(废弃物)泄漏等
特点 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
影响 一般发生在局地或区域,强度和规模有限或能够得到及时应对,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少数特别重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巨大,如果应对不得当或不及时,可能会触发经济和社会危机,威胁国家安全
复习课
【知识梳理】
(2)突发环境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影响方面 具体表现
社会经济直接损害 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自然环境直接损害 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社会经济次生危机 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复习课
【知识梳理】
2.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跨国污染问题 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问题 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措施 源头防范 要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 需要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事中风险控制 一旦发生跨国污染事件,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围,消除危害 对一些因国内经济发展、就业、资源短缺等原因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步减少进口
事后治理 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处理工作 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复习课
【知识梳理】
(2)跨国环境安全问题
①成因:污染物跨国转移将环境安全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可能引发跨国环境安全问题。
②应对方式
方式 具体表现 关系
环境安全冲突 环境安全问题的责任国与受害国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或政治、经济、外交等敌对行为,甚至军事冲突,使相关国家的国家安全受到影响 在应对国家间环境安全问题上,冲突和合作两种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减少冲突、加强合作有利于国家安全,反之不利于国家安全
环境安全合作 各国均严格遵守相关国际环境公约和双边协定,如联合国《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不以邻为壑,不故意将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国家 发生跨境的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国与受害国要密切合作,联合应对突发的环境安全危机,以控制其危害,避免威胁其他领域的国家安全 复习课
【典型例题2】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9月26日,“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损坏导致天然气泄漏,“北溪1号”和“北溪2号”管道的损坏,已严重威胁到欧洲的能源安全。“北溪2号”是一条与“北溪1号”平行的、跨越波罗的海的、从俄罗斯到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系统,“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输送管道为欧洲能源安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图为“北溪1号”和“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线路图。
复习课
【典型例题2】
复习课
(1)“北溪1号”与“北溪2号”管道均选择由波罗的海中部通过,分析这样施工的影响。
(2)分析“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损坏对欧洲的影响。
(1)有利影响:避免受周边国家的干扰;不利影响: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
(2)威胁到欧洲国家的能源安全;造成一定的社会危机;不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
【合作探究2】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排海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开始将储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海。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首轮排海从当地时间8月24日13:03启动,到9月11日12:15结束,首轮累计排放量为7 788立方米。核污染水排海后的跨境转移受洋流影响巨大。下图为福岛及周边海域示意图。
复习课
(1)核污染水排海后,考虑到洋流的影响,分析开始一段时间内图中受其影响最大的海域。(写出甲乙丙丁即可)
(2)分析日本核污染水大规模排入大海后,造成的最直接影响。
(1)丁。
(2)日本核污染水大规模排入大海后将直接污染海洋环境,威胁海洋生物生存。
三、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知识梳理】
1.生态退化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生态退化
原因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和破坏不断加强,其后果之一就是导致生态退化 主要表现形式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 特点 通常是长期渐进的,不同区域表现各异 危害 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会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增加等后果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会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数量短缺、稳定性降低和更新障碍等问题
(2)生态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导致自然环境服务功能逐步下降。
②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演变为威胁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乃至国家安全问题。
(3)生态退化的应对措施: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复习课
【知识梳理】
(1)生态修复的概念及措施
概念 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 措施 自然恢复 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如我国沿海及江湖实行的休渔制度、林区进行的封山育林、退化草场进行的围栏封育等
人工修复 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其中,工程治理措施见效快、成效好,是很多国家治理生态退化的主要方式
(2)我国的生态修复工作
开展时间 我国是较早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国家之一
重要生态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矿山生态修复等
成就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的恢复
复习课
【知识梳理】
3.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
概念 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保护对象 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保护措施 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功能区 核心区 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
缓冲区 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
实验区 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
类别、类型 分为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3个类别9个类型 意义 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复习课
【知识梳理】
(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角度 意义
调节服务功能 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供给服务功能 自然保护区能够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科学研究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科普教育 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复习课
【典型例题3】
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如下图)。据此完成4~5题。
复习课
4.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
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
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
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
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5.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
①灌丛草地 ②草甸沼泽 ③落叶阔叶林 ④常绿硬叶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A
【合作探究3】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丹顶鹤、黑嘴鸥等多种珍稀水禽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多样,是东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驿站。下图为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图。
复习课
(1)分析辽河三角洲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设立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1)海岸地区地势低平开阔,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地表水不易下渗;有河流和周期性潮汐提供水源;入海口泥沙沉积,沙滩和沙洲广布。
(2)具有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科学研究基地;可以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知识梳理】
1.人为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碳循环的过程
(2)人为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复习课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植物吸收固定下来
地质时期固定下来的碳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形式储存在地壳中
近些年固定下来的以泥炭等形式存在
以木材、柴草形式存在
化石燃料的燃烧
柴草的燃烧
人类活动
化石燃料燃烧
土地利用变化
地质时期固定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森林砍伐和焚烧、农田开垦等土地利用的变化将陆地植被和土壤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等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加
温室效应增强
全球变暖
【知识梳理】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变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复习课
海平面上升
海水侵蚀作用加强
土地盐碱化
陆地污水排放受阻
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
风暴潮加强
海水入侵
淹没沿海低地
洪涝灾害加剧
全球变暖
蒸发加大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
增加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洪涝、干旱灾害频次和程度增加
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径流减少
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导致
【知识梳理】
③对工业的影响
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⑤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复习课
【知识梳理】
(2)全球变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复习课
【知识梳理】
3.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复习课
【典型例题4】
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此完成6~7题。
6.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
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
7.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复习课
D
B
【合作探究4】古桑树群生态系统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所在地为东周黄河流经遗留下来的沙河地。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和改道给夏津带来了肆虐的风沙。这里的劳动人民经过上千年的探索,建立起了农、林、牧一体的经济、生态效益兼顾的古桑树群生态系统。桑葚是桑树的果穗,曾长期被夏津人民视为“保命果”。下图为古桑树群生态系统结构图。
复习课
【合作探究4】古桑树群生态系统
复习课
(1)分析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和改道对夏津风沙肆虐的影响。
(2)分析该生态系统11月、12月的果木管护期内犁垡晒土的原因。
(3)说明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对当地生态安全的意义。
(1)黄河含沙量大,带来丰富的泥沙;黄河泛滥,植被覆盖率低(破坏原有植被),沙土易裸露起沙;黄河改道使原河床裸露,沙源面积扩大。
(2)农作物大多已收获,土地处于闲置期;该季节果木已落叶,林下光照较充足;松土有利于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将落叶、秸秆、鸡鸭粪便等埋入土中,增加土壤肥力;晒土有利于杀死虫卵、病菌,减少病虫害。
(3)古桑树群有利于防风固沙,起到生态屏障作用;涵养水源,减少旱涝灾害;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影响局部水热条件,改善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课堂小结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