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沉船之前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个人物在死亡面前崇高的生命追求。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2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故事的情节并不困难,但要真正理解文中人物镇定、坦然面对灾难和死亡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涵层面的意义就比较难了。因而,本设计旨在通过文本内容的体验、感悟、分析,发掘内在的深沉的生命教育价值。
3重点难点
1、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理解三个人物在死亡面前崇高的生命追求。
2、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4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以下基础字词。
曼妙:柔美驻(zhù)足:停下脚步拄(zhǔ)着锃(zèng)亮
偌(ruò)大:这么大肆虐(sìnüè)悄(qiǎo)无声息
欲哭无泪:想哭可是没有泪水、哭不出来。它代表了一种焦急、忧虑而又无法溢于言表的复杂感受。
3、预备铃时间看《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的视频2分钟。
【教学过程】
1、(预习、看视频前提下)圈划关键词句,看看本文主要人物在死亡面前如何表现的?他们在死亡面前的选择是什么?
提示:第一个场面看看7、8两节;第二个场面看看13-19节;第三个场面看看20、21两节,23、24、26三节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快沉浸到文本中去;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文意
明确:
华莱士——
(1)华莱士并没有走开,他仍然站在那里,似乎对自己的处境有着深刻的理解,知道任何的努力,都只可能是一样的结果,他更愿意站在这里,与音乐之神在一起。——“深刻的理解”,是面对死亡华莱士的选择,他选择“与音乐之神在一起”,音乐在他的心目中是属于“神”,是心目中的崇高的理想,死亡面前,尽管躯体可以不再,但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可无。
(2)他再次举起了提琴,将琴托夹在下巴上,抬起右手,搭弓上弦,独自演奏起来,那动人的音乐声再次在夜空中响起,混杂在无望地四处奔跑着叫喊着的混乱声音之中,渐渐向远处传开——作者为何会给华莱士一个特写镜头?声音混杂在慌乱的声音中动人吗?这里明显有作者的情感在里面,作者被华莱士在死亡面前的崇高的理想震撼了,所以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神圣,那么举足轻重,尽管声音混杂在慌乱的人群中,也是那么动人。
老爵士——
(1)平静地对那名侍者说:“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
(2)彬彬有礼地说道:“谢谢你”
——绅士,在中世纪英国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倡导传统文化和自我存在的价值观,追求品位和人性化的生活方式,代表西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新时尚,特征:考究的服装、文雅的举止,尊重女性、尊重人格,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是一位绅士”,说出来就具有荣耀感,老爵士在死亡面前依然践行着绅士风度,比如第11节的肖像描写、“他的女友已经坐上了救生艇”,还有“彬彬有礼”“好吗?”等。
(3)神态安详地走了过去——“安详”换成“平静”好吗?“安详”更突出了自己在死亡面前对自己生命的理解,那就是至死也要维护自己阶层的荣耀。
老船长——
(1)老史密士一直都在四处走动,他已经察看了整艘船上被水淹的程度。
(2)这是最后时刻了。他对自己说。现在,是我回到驾驶舱的时候了。他对自己默默地说道。他知道,如果再晚行动一步,他可能再难以走进那里。
(3)他正了正自己的船长帽,又扯了一下制服,推开门。跨进去,站到了里面。
(4)他要与最后一次航行成为永恒。
——第1、2句可以看出船长忠于职守。但是老船长知道自己要面临死亡,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察看、去船长室呢?他至死都不忘自己的工作,都不忘船长的职责。“永恒”就是永远不变。“永恒”的是尽管自己没有了生命,但是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灵魂的生命得以永恒。
教师总结:三个主人公在死亡面前都很镇定,无畏,华莱士选择的是与自己崇高的理想在一起,老爵士选择的是与自己的阶层荣耀在一起,老船长是至死也不忘自己的职责。三个人对死亡都有自己深刻的理解,知道自己的躯体虽然不在,但是精神永存。
预案设计: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可以按照上述解读一步一步引导。
2、三个人物在灾难面前的表现都是镇定、无畏的,那文中写慌乱的人群还有必要吗?
设计意图:了解在灾难面前生命的本能与生命的崇高追求的巨大反差,以了解死亡面前生命的崇高
生情预判:有必要,反衬出华莱士的勇敢、无畏。
预案设计:可以这样一步步引导,连头等舱都慌乱不堪,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我想绝大多数都会像文中的多数人一样慌乱,这可以理解吗?可以,那你觉得他们和文中的几位人物区别在哪?死亡带给他们的是求生本能导致的恐惧、手足无措、绝望,而带给几位主要人物的是什么?是自己崇高的精神追求,可见两者的存在更加烘托出了几位主要人物在死亡面前的崇高所在
3、几个人物在死亡面前都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都对死亡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为什么写船长泼墨最多?结合最后两段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肆虐”、“站着”以及动作刻画,进一步了解船长的伟岸——永不言败、敢于跟死神抗争的高尚精神和高尚的生命尊严
生情预判:因为这样可以显出他的伟岸、伟大、永不屈服
预案设计:学生如果回答不够深刻,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原句是“不,我不能被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你从这句话读到了什么?并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如:船长很坚强,有着宁死不屈的精神,永不屈服的品质。从“肆虐”你读出了什么?仿佛海水就像死神一样要将自己马上吞没。他站着的仅仅是躯体吗 不只是躯体,更是一种不言败的精神、不屈服的品质和高尚的生命尊严。最后齐读“不,我不能被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要读出一种的精神的力量出来。
4、文中除了船长、华莱士和老爵士这几位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作者为什么对他们进行描写呢?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塑造的是一个群体,有音乐家、绅士、老船长这些有一定地位的人群,还有像侍从、侍者这些地位低下的人群,以更加突出文本的主题——死亡面前生命的崇高追求。
预案设计:这个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可以这样引导:
第一,他们的工作是什么?
明确:侍从是陪伴,侍者是服务
第二,文中表现在哪里?
明确:侍从“陪同着,从楼上顺阶而下”,“搀着他,走到大厅的一角”,“建议他站到上面去”;侍者“将一件救生衣递到他的面前,十分恭敬地说道”,“无法劝说他”,“为他端来一杯白兰地”。
第三:他们的表现和多数人不一样在哪里?为什么?
明确:他们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们对死亡也有自己的深刻的理解
5、综上所述,作者不单单刻画了几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有音乐家、绅士、老船长这些有一定地位的人群,还有像侍从、侍者这些地位低下的人群,以更加突出文本的主题——死亡面前生命的崇高追求。
6、结束语: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7、布置作业:
(1)音乐家、老爵士和船长都有“站”这一动作,分别谈谈你对这一动作的体会。
(2)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再为文章续写一个场面,不少于200字
要求:要表现出人物的镇定,同时在死亡面前有着崇高的生命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