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5 08:4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节 自然资源
及其利用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地理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①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内涵、类型,理解自然资源的属性。
②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2.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难点:
说明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导入新课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在陕西延州(今延安)当知州期间,看到有人用石油点灯,冒出的烟把白布都熏黑了。他从中受到启发,尝试用烟灰制作墨块,结果比用松木燃烧制作的松烟墨效果更好,且可以减少松树砍伐,于是广泛推广使用。
1.与北宋时期相比,现代社会石油的主要用途和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
现代社会石油主要用作能源、化工原料等,用途比北宋时期多,用量也比北宋时期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一)概念
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水资源
生物资源
环 境
人类社会
环 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垃圾
垃圾
新课讲授
如果说自然环境就是自然资源,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不赞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要成为自然资源要达到的条件:一是要能满足某一时期人类社会的需求,二是需要人类具备相应的开发利用能力。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1)自然资源按资源更新速度和可持续利用的特性分类
可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
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
风力、太阳能等
被利用后不会导致贮存量减少
可再生资源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二)自然资源的类型
(2)基于自然资源属性和用途分类: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和太空(宇宙)自然资源。
陆地
自然
资源
气候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新课讲授
气候资源
风能发电
大气降水
定义:指能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可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包括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
分类:热量资源、光能资源、水分资源、风能资源和大气成分资源等。
特点:具有普遍性、清洁性和可再生性。
浙江温州泰瀚55万千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全亚洲最大的滩涂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新课讲授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世界上最大的花(大王花)
微生物资源
定义:指生物圈中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有生命现象的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
按生物种类分类: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
特点:再生性、用途的多样性、分布的区域性、时间性、生物资源的不可逆性和可引种驯化。
新课讲授
水资源
定义: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有一定数量并能不断更新的淡水,包括浅层地下水、湖泊淡水、土壤水、大气水和河流水等。
按空间分布分类:地表水(如江河水、湖泊水、冰川)和地下水(如潜水、承压水)。
特点:有限且可再生、不可替换性、空间分布不均匀。
新课讲授
定义: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由地形、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我国土地资源根据用途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土地资源
新课讲授
矿产资源
定义: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条件下,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自然矿物。
分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
特点:不可再生性、空间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具有地质和经济技术条件的二重性。
新课讲授
能源资源
定义:指自然界中能够提供热、光、动力和电能等各种形式的能量的物质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风、流水、潮汐、太阳能等。
按生产方式分类: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加工转换)——电能、焦炭。
按是否可再生分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特点:多样性。
塔里木油田伽师6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
新课讲授
海洋资源
定义:指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
分类: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物质资源、海洋能源资源和海洋特殊生态资源(如滨海湿地和典型生态系统)。
特点:丰富多样。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①自然属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②社会属性:
人类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受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三)属性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
读教材图1.7及其材料,思考问题。
1.工业化牛奶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2.为什么现代化工业社会需要更多自然资源
饲料生产: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奶牛养殖: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
牛奶加工:能源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牛奶配送与消费:能源资源等。
①现代工业社会消费自然资源以加工成产品的间接利用为主,相比传统直接利用消费,每一个中间环节(比如包装、储运、管理等)都需要消耗更多自然资源;②现代工业社会资源开发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增强,人类生活水平提升,人均资源消耗量增加;③人口数量增加。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一、资源数量——有限性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受技术条件限制,人们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人类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资源有限性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二、资源数量——稀缺性
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自然资源供给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
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
稀缺资源——金属钛(中国储量居世界前列)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二:
读图1.10,讨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1.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哪些变化
2.价格上升为什么会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3.如何看待技术革新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答案】
1.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2.价格上升,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3.技术革新能够调节自然资源供需关系,维持供需平衡,对维持资源安全、缓解资源短缺有积极作用。
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技术很难有大的突破,对资源供需关系的调节作用有限;同时自然资源消耗数量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极限时,技术革新的效果就无法显现了,技术革新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时有其局限性。
合作探究二: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
A.流水 B.大米 C.钢材 D.焦炭
2.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陆地上多数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
B.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已达到极限,人类面临广泛的资源危机
C.世界上矿产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D.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许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不断提高
课堂练习
A
B
石油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主要用作能源及化工原料。下图是某区域当前三类石油资源的储量与可利用量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1世纪以来,图示甲类石油资源数量上升的直接原因是该区域(  )
A.开采技术发展 B.勘探技术发展 C.清洁能源开发 D.化学工业衰退
4.石油资源价格上涨可能导致该区域(  )
①石油资源开采成本上升 ②石油资源开采成本下降 ③丙类石油资源数量上升 ④丙类石油资源数量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课堂练习
A
B
课堂练习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西省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集中的省级行政区,具有主导产业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高度依赖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为改变现状,山西省积极减少落后产能,增加先进产能;优化能源供给结构,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度;优先发展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下图示意山西省煤炭外运主要线路。
(1) “晋煤外运”和“晋电东送”是山西省两种主要的能源输出方式。与“晋煤外运”相比,“晋电东送”的优缺点有哪些。

(2)分析山西省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对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堂练习
促进能源结构改善,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促进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层次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社会就业。
优点:输电(晋电东送)成本低,附加值高,效益好;减轻铁路的运输压力。缺点:加剧当地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剧水资源短缺。
课堂小结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概念
类型
属性
稀缺性
有限性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