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西
晋
东晋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北方
南方
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宋
齐
梁
陈
北齐
北周
北朝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促进了民族交融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学会分析淝水之战的经验教训,总结东晋胜利的原因。
(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了解北朝政权的更迭基本情况。
(3)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深刻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双方对比
相关典故
结果
特点
影响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
383年
前秦约90万 VS 东晋8万
前秦败东晋胜
以少胜多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淝水之战示意图(383年)
你知道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一、淝水之战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一、淝水之战
材料一:苻坚军队虽号称百万,除了氐族之外,十之八九是汉族人民和其他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被强迫征发而来,根本不愿意作战。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苻)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以吾击晋,校(较)其强弱之势,犹疾风之扫秋叶”。
——《晋书·苻坚载记》
材料三:前秦军队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淝水前线时只有30万人。
东晋内部军民团结,指挥得当;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前秦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苻坚骄傲轻敌。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1. 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24年
431年
北魏太武帝即位后,频繁征战。
436年
439年
灭夏
灭北燕
灭北凉,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思考,孝文帝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成,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方法:进行汉化改革
目的:巩固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 概况
北魏迁都洛阳示意图
(1)迁都洛阳
(2)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思考,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又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平城寒瘠,而交通不便,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意义:促进了洛阳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便利了对中原的统治,有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打下基础。
原因:①平城位置偏北,粮食供给困难,且受柔然威胁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汉化改革。
②洛阳是汉文化中心,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三、北朝政权更替
1. 背景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
三、北朝政权更替
2. 政权更迭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周
北齐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文化艺术
生产生活
(1)北方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逐渐由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2)汉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
魏晋墓砖画《采桑图》
魏晋墓葬壁画《宴饮图》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
汉族学习胡床、胡凳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文化艺术
生产生活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北魏经典拓碑
十六国族属表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文化艺术
生产生活
北朝乐府《木兰诗》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北魏书法
文化交流频繁,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生产生活
材料一:“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二: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
——陈寅恪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1)短期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长期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3. 意义
家国情怀
①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素养提升】根据材料,指出民族交往交流对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你认为当今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北朝政权
更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十六国时期
背景
影响
背景
概况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VS东晋,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措施
北魏建立与统一;统治出现危机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课堂小结
1.“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C
中考模拟
2.“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这段文字评述的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晋武帝
D.北魏孝文帝
D
中考模拟
3.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食用炙烤肉类现象普遍。南齐高帝曾赐给江淹鹅炙和美酒,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D
中考模拟
4.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A.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彻底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C.奠定了隋唐繁荣与发展的基础
D.加速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
中考模拟
课后思考
1.淝水之战发生哪一年?结果如何?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历史意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