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①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素养目标 1.了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学会从考古发现中获取信息,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理解农业起源和定居生活的重要历史意义。 2.知道我国南北方经济形态的差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我国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 3.知道我国新石器时代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发明创造,认同我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与取得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组数据:
根据考古挖掘与研究,北京人遗址出土骨骼年龄测算,北京人平均寿命仅13.5岁;山顶洞人遗址出土骨骼年龄测算,山顶洞人平均寿命21.7岁。
为什么他们的寿命如此短暂 什么因素会导致远古人类的死亡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组数据,北京人平均寿命仅 13.5 岁,山顶洞人也不过 21.7 岁,是不是感到十分震惊?在当今社会,我们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的食物和安全的居住环境,寿命远远超过这些远古人类。可在远古时期,是什么让他们的生命如此短暂?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凶猛的野兽,还是神秘的疾病?又有哪些因素会导致他们早早死亡?接下来,让我们穿越时空,深入远古时代,探寻这些困扰着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命难题,解开他们寿命短暂背后隐藏的历史谜团 。
(设计意图:以上节课内容做设问,加深学生已学知识记忆力,聚集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教师活动
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
学生活动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过渡: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同时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教师活动:农作物的种植→(保障)定居生活→(更多时间、空间)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多人定居,渐成规模)形成聚落。
教师强调: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1)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P11,整理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2)学生活动
遗址名称 河姆渡文化
距今年代 距今约7000年
发现地点 长江下游——浙江余姚
农作物 水稻
农具 骨耜
家畜 猪、狗为主
手工业 陶器、玉器、骨哨、雕刻、天然漆
住房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思考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特点及搭建原因?
(3)学生活动
房屋特点: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建造原因: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1.仰韶文化早期——半坡遗址文化
(1)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p12,整理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概况。
学生活动
遗址名称 半坡遗址文化
距今年代 距今约6000年
发现地点 黄河中游——陕西西安
农作物 粟、黍
农具 磨制石器、弓箭、渔叉
家畜 猪、狗
手工业 彩陶、纺织、制衣
住房 半地穴式房屋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为什么半坡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房屋类型不同。有何启示?
(3)学生活动
①因为河姆渡人居住在长江流域,气候湿热,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还可以防蛇虫猛兽之害。
②半坡人居住在黄河流域,风大、干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御寒保暖。
启示:人类在利用自然时要因地制宜。
2.仰韶文化中晚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教师活动:①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②公共墓地: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
3.大汶口文化
教师活动: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认识到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点,如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等。但由于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原始居民的生活也有各自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明确将原始农业产生的条件、标志及对史前社会发展的影响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展示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考古图片和资料,详细讲解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磨制工具使用等方面,让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了原始农业的特征。但在突破难点 —— 原始农业如何推动史前社会从迁徙走向定居,进而促进社会组织变化时,讲解稍显抽象。部分学生对农业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存在困难,这表明我在教学素材的选择和讲解方式上,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将复杂的历史逻辑以更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