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统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5 12:2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①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素养目标 初步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能够理解其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了解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遗址的主要考古成果,尝试运用考古成果说明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知道考古发现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 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与中华文明早期历史的有关传说,了解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沉浸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奇妙世界里。从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到半坡人种植粟、制作精美的彩陶,原始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大厦奠定了基石,氏族聚落也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兴起,社会分工初现端倪,人类逐步告别纯粹的采集狩猎,走向定居生活。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散布在华夏大地的原始文明,如何从星星之火,汇聚成中华文明的滔滔江河?又是哪些关键节点,铸就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基因?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新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探寻从史前的蒙昧走向文明曙光的伟大历程 。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知。)
二、讲授新课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早期国家的形成
(1)教师活动
结合本课第一目内容和下则材料,思考在我国早期国家是何时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早期国家又有什么样的设施呢?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学生活动
大约在5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为城市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2.文明社会的标志
教师过渡: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教师补充:①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玉猪龙的出现,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宗教祭祀的需要。②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5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1)教师活动
你能从中概括早期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吗?
(2)学生活动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教师强调:
(一)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
1.良渚古城
(1)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16,回答下列信息。
(2)学生活动
地点 浙江余杭
年代 距今约5300-4300年
构成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水利 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社会经济 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
教师补充: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3)教师活动
通过材料和阅读教材P17的《相关史事》,概括良渚古城考古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一:“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材料二:良渚文化的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考古发现表明,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渚文化的“神徽”。
教师补充: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4)学生活动
①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②王权、军权的象征;
③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宗教信仰。
教师强调: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陶寺古城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概括陶寺古城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特征。
教师补充:
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人殉葬的现象:贵族、平民,以及人殉、人牲的发现表明陶寺古城内的阶级分化已经十分严重。
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书写符号的出现,为国家的管理和统治提供了基础条件。
发现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观象台用于观象授时,是从国家层面推动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
学生活动
时间 距今约4300-4000年
地点 山西襄汾
构造 都城建筑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
文明特征 ①阶级分化严重;②各地文化汇聚中原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从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
(3)学生活动:
①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的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十分丰富,表明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私有制出现;
②良渚古城的贵族专属墓地的存在,陶寺遗址大型墓葬(贵族)、中小型墓葬(平民)和人殉的显著差别,表明社会阶级分化已经十分严重;
③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规模宏大的城墙、宫殿式建筑、以及良渚古城外围庞大的水利系统,证明良渚和陶寺的社会组织、管理能力发达,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出现,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3.早期国家的形成
教师活动: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他们彼此之间不断的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开始形成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远古的传说
1.炎黄联盟
教师过渡:五六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其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1)教师活动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有什么影响?
(2)学生活动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学生活动: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各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
2.尧舜禹的禅让
教师过渡: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知道禅让制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学生活动
实质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表现 ①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 ②首领没有任何特权; ③当选的部落首领要有高尚品质。
特点 天下为公,选贤举能
【拓展探究】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禹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舜命鲧治理水患。鲧采用封堵之法治水多年未果,最终被处死。其子禹接替父职后,总结经验教训,改用疏导之策,通过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十余载不懈努力,他终于平息水患。治水期间,禹公而忘私,曾三次路过家门却无暇进入,其事迹成为千古美谈。
学生活动: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③总结反思
三、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介绍城市、社会权力与国家起源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唯物史观是研究文明起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通过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水利设施、城墙、大型建筑等的修建和贵族墓葬的发现,思考统治阶级的出现、阶级分化和王权的产生;通过介绍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的传说,理解远古传说是我们了解早期文明的重要途径,了解华夏族、炎黄子孙等说法的历史渊源。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从学生参与度来看,课堂提问环节中,部分学生对私有制、阶级相关问题表现出畏难情绪,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对于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对其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贡献,挖掘不够深入。在禅让制的教学中,未充分拓展到同时期其他文明的权力传承方式,缺乏横向对比,不利于学生拓宽历史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