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1.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B.反应物转化率为20%
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一定属于分解反应
2.下列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D.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3.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B.铁粉代替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可以加快制取氢气的速率
C.2SO2+O22SO3反应中,SO2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
D.2SO2+O22SO3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等于零
4.可逆反应N2(g)+3H2(g)2NH3(g),下列能够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 )
A.NH3不再分解
B.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
C.每生成2 mol NH3的同时,消耗3 mol H2
D.每生成2 mol NH3的同时,生成1 mol N2
5.可逆反应:2NO22NO+O2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下列条件可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值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6.已知反应:NO2(g)+SO2(g)SO3(g)+NO(g),起始时向某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O2 、 2 mol S18O2,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O2中不可能含18O
B.有1 mol N18O生成
C.S18O2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0.8 mol
D.SO2、SO3、NO、NO2均含18O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7.(1)实验室用过量的锌和一定体积的盐酸制取氢气,如果反应太剧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 (填字母,下同)。
A.CH3COONa溶液 B.NaNO3溶液
C.KCl溶液 D.Na2CO3溶液
(2)下列说法可以证明H2(g)+I2(g) 2HI(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
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C.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D.反应速率:v(H2)=v(I2)=v(HI)
E.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F.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8.在4 L密闭容器中充入6 mol A气体和5 mol 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2C(g)+xD(g),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 mol C,经测定,D的浓度为0.5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3
B.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温度下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的85%
C.平衡时A的浓度为1.50 mol·L-1
D.B的转化率为20%
9.425 ℃时,在两个1 L密闭容器中分别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t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图①中t0时,H2和I2的转化率均为33.3%
C.图②中的可逆反应为2HI(g)H2(g)+I2(g)
D.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两容器中的反应均达到平衡状态
10.t ℃时,在一个容积为2 L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A、B,发生如下反应:A(s)+2B(g)3C(g)。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起始 2 min 4 min 6 min
A 2 mol 1.4 mol
B 6 mol 4.2 mol
C 0 mol 2.7 mol
A.前2 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0.15 mol·L-1·min-1
B.4 min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C.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其限度无法改变
11.在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气体A和气体B,反应生成气体C和固体D,各物质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5B6C+4D
B.0~2 min内用D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D)=0.1 mol·L-1·min-1
C.反应体系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D.该反应在2 min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加入催化剂
12.甲醇(CH3OH)可作为新型汽车动力燃料,如图是甲醇在工业上的制备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室Ⅰ中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将1 mol CH4和 2 mol H2O通入反应室Ⅰ(设反应室容积为 10 L),10 min末有0.1 mol CO生成,则10 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H2)= mol·L-1·min-1。
(2)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不能说明反应室Ⅰ中的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CO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CH4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3)在容积为1 L的反应室Ⅱ中充入1 mol CO与 2 mol 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CO(g)+2H2(g)CH3OH(g),当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80%,则平衡前后的压强之比为 (最简整数比)。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1.B 由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A正确;由图可知,反应前反应物的量是反应后的2倍,因此反应物转化率为50%,B错误;化合物生成单质时,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为分解反应,D正确。
2.C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有限度,A项正确;当反应达到限度即达到化学平衡时,v正=v逆≠0,B项正确;当改变外界条件使v正与v逆发生改变且v正≠v逆时,化学平衡被破坏,化学反应的限度也会发生改变,C项错误;对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外界条件不变,则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变,与时间的长短无关,D项正确。
3.D 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反应速率明显加快,A项正确;铁粉代替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可以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制取氢气的速率,B项正确;2SO2+O22SO3的反应是可逆反应,SO2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C项正确;反应2SO2+O22SO3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D项错误。
4.D A项,平衡时反应并没有停止,正、逆反应速率不等于0,错误,B项,反应开始后,正、逆反应均在持续进行,只是达到平衡时二者速率相等,错误;C项,生成NH3和消耗H2都表示的是正反应速率,错误;D项,生成2 mol NH3的同时生成1 mol N2,所以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正确。
5.A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均表示正反应速率,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③因为未说明反应速率表示的方向,因此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不符合题意;⑤该反应中物质均为气态,气体总质量不变,反应装置为恒容装置,因此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①④⑥符合题意。
6.C 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且体系中各物质同时存在,故NO2中可能含18O,A错误;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生成 N18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B错误;由于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平衡时 S18O2的物质的量大于1.0 mol,C正确;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当SO2、SO3、NO、NO2均含18O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错误。
7.(1)AC (2)BC
解析:(1)CH3COONa结合溶液中H+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但是随着反应进行,CH3COOH仍能电离出氢离子,溶液中c(H+)降低,化学反应速率降低,但不影响产生H2的量,A选;加入NaNO3溶液,相当于加入HNO3,反应可产生氮氧化物,影响产生H2的量,B不选;KCl溶液不参加反应,起到稀释作用,可降低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H2的量,C选;Na2CO3溶液消耗H+,导致产生H2的量降低,D不选。(2)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A不选;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说明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选;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各反应物浓度不再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选;反应速率v(H2)=v(I2)=v(HI)没有指明反应速率的方向,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不选;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E不选;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容积不变,则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F不选。
8.D 0.5 mol·L-1×4 L=2 mol,则平衡时生成C与D的物质的量相同,结合反应可知x=2,则:
3A(g)+B(g)2C(g)+2D(g)
开始/mol 6 5 0 0
转化/mol 3 1 2 2
平衡/mol 3 4 2 2
由上述分析可知,x=2,A项错误;
题给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即压强始终不变,B项错误;平衡时A的浓度为=0.75 mol·L-1,C项错误;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100%=20%,D项正确。
9.A 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浓度相等,但t0后各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即t0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H2和I2的初始浓度为2 mol·L-1,t0时,设两者转化的浓度为x mol·L-1,生成HI的浓度为2x mol·L-1,由题可知,2-x=2x,解得 x=,则H2和I2的转化率为×100%≈33.3%,B正确;由图②可知,该图表示的可逆反应为2HI(g)H2(g)+I2(g),C正确;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两容器中的反应均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10.B 物质A的状态是固体,因此不能用物质A表示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A错误;反应进行 4 min 时B物质的物质的量减少1.8 mol,根据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同时产生C的物质的量为 1.8 mol×=2.7 mol,反应进行到6 min时C的物质的量仍然是2.7 mol,说明在4 min时该反应已经达到了平衡状态,B正确;升高温度,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都会增大,C错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反应限度,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化学反应限度被破坏,就会达到新条件下新的化学反应限度,D错误。
11.B 从图中可以看出,A和B是反应物,C和D是生成物,从开始到3 min时,A、B、C、D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0.8 mol、1.0 mol、1.2 mol、0.8 mol,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5B6C+4D,A正确;D是固体,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B错误;该反应生成物中D是固体,气体总质量是变量,容器是恒容容器,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变量,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该反应在 2 min 时反应速率加快,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加入催化剂,D正确。
12.(1)0.003 (2)d (3)15∶7
解析:(1)10 min内v(CO)===0.001 mol·L-1·min-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3v(CO)=3×0.001 mol·L-1·min-1=0.003 mol·L-1·min-1。(2)CO是生成物,若未达到平衡,则CO的物质的量就会发生变化,所以CO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改变,若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不符合题意;CH4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则甲烷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内进行,反应混合物都是气体,无论反应是否进行,也无论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容器内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因此不能根据气体密度不变判断平衡状态,d符合题意。
(3) CO(g)+2H2(g)CH3OH(g)
开始/mol 1 2 0
转化/mol 0.8 1.6 0.8
平衡/mol 0.2 0.4 0.8
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n(后)=0.2 mol+0.4 mol+0.8 mol=1.4 mol,反应开始时的总物质的量为n(前)=1 mol+2 mol=3 mol,由于容器的容积不变,所以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故p(前)∶p(后)=n(前)∶n(后)=3∶1.4=15∶7。
3 / 3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课程 标准 1.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体会从限度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分点突破(一) 可逆反应
1.认识化学反应存在限度
实验 原理 2Fe3++2I-2Fe2++I2、Fe3++3SCN-Fe(SCN)3
实验 操作
预测实 验现象 向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生成了碘),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仍呈棕黄色
观察到 的实验 现象 向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生成了碘),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 结论 即使KI过量,FeCl3也不可能全部转化成FeCl2,即反应2Fe3++2I-2Fe2++I2为可逆反应,存在限度
2.以SO2与O2生成SO3的反应为例体会可逆反应
查阅资料 获得信息1 实验发现,一定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SO2与18O2,反应一段时间后,核素18O存在于SO2、O2、SO3中
实验结论 一定条件下,SO2与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SO3的同时,SO3也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SO2和O2
续表
查阅资料 获得信息2 密闭容器中SO2与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SO3的物质的量分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在SO2与O2的反应中,无论怎样改变反应条件都不能使SO2全部转化成SO3,即反应2SO2+O22SO3为可逆反应,存在限度
3.可逆反应
(1)概念
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用“”代替“”。
(3)正反应和逆反应
在反应N2+3H22NH3中,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的反应称为正反应;氨气分解为氮气和氢气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4)可逆反应的特点
提醒
(1)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
(2)同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限度不同。
(3)相同条件下,不同的可逆反应,其反应的限度不同。
1.2H2+O22H2O和2H2O2H2↑+O2↑互为可逆反应吗?
2.在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当充分反应后,最终容器中能否得到 2 mol SO3?
1.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SO2与O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SO3,同时SO3又分解为SO2和O2
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H3,同时NH3又分解为N2和H2
C.电解水生成H2和O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H2O
D.SO2溶于水生成H2SO3,同时H2SO3又分解为SO2和H2O
2.下列对于可逆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可逆反应是指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B.可逆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只能用可逆号
C.可逆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条件完全相同
D.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3.向5 mL 0.1 mol·L-1 KI溶液中滴加5~6滴 0.1 mol·L-1 FeCl3溶液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l3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是可逆反应的实验是( )
A.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I沉淀产生
B.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观察下层液体颜色
C.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Cl沉淀产生
D.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为红色
分点突破(二) 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这种状态称为 ,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建立
用图表示如下:
3.化学平衡的特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动态标志:v正=v逆≠0
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用体现“异向”关系的反应速率(v正与v逆)判断,若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如 aA(g)+bB(g)cC(g)+dD(g),当=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
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等不变。
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不变。
③温度(绝热体系)、压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如图是可逆反应X+3Y2Z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曲线。
【交流讨论】
1.t1时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t2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2.t2~t3时间段反应是否停止了?各物质的浓度还发生变化吗?
3.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当SO2、O2、SO3的浓度之比为2∶1∶2时,能否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为 A(s)+3B(g)3C(g)。下列叙述中不能表明该可逆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B的生成与分解速率相等
B.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C的浓度不再变化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2.H2(g)+I2(g)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序号)。
①c(H2)=c(I2)=c(HI)
②c(H2)∶c(I2)∶c(HI)=1∶1∶2
③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2n mol HI
⑤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I2
⑥反应速率v(H2)=v(I2)=v(HI)
⑦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⑧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⑨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分点突破(三) 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1.实验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实验 步骤 将封装有二氧化氮(NO2)和四氧化二氮(N2O4)混合气体的装置两端的球形容器分别浸入热水和冷水中
实验 装置
实验 现象 浸入热水中的容器中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深;浸入冷水中的容器中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浅
实 验 分 析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浸入冷水中的容器里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浅,这是因为温度降低后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导致二氧化氮浓度减小, 四氧化二氮浓度增加; 浸入热水中的容器里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深,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后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导致二氧化氮浓度增加,四氧化二氮浓度减小
实验 结论 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同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将建立起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含义
对于一个化学平衡,当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化学平衡被破坏,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这种化学平衡的变化叫作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的移动也就是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发生了变化。
3.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实质
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实质是化学平衡的移动:v(正)=v(逆)→v(正)≠v(逆)→v'(正)=v'(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化学平衡移动过程可表示为
某条件下的
化学平衡平衡
破坏新条件下的
新化学平衡
4.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外界因素
(1)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反应物的浓度、压强等。
(2)由于化学反应中的固体和纯液体的物质的量的改变都不能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因此,改变化学平衡体系中固体或纯液体的物质的量及催化剂使用与否,都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5.研究化学平衡改变的意义
化学平衡及其移动方面的研究,对化工生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工业上利用化学反应2SO2(g)+O2(g)2SO3(g)将SO2转化为SO3,可以采用使用过量空气的方法,增大O2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增大SO2的转化率,提高生产效益。再如,工业上利用化学反应N2(g)+3H2(g)2NH3(g)合成氨,由于通常情况下N2和H2的转化率很低,故生产中常给化学反应施加高压,既提高了反应速率,又使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增大N2和H2的转化率,提高生产效益。
1.由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探究能否得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2.某一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①若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吗?②若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吗?
1.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 )
A.浓度的改变
B.压强的改变
C.使用了催化剂
D.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程度不同
2.在已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能表明平衡移动的是( )
A.反应混合物的浓度
B.反应物的转化率
C.正、逆反应速率
D.反应混合物的压强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分析与推测)
对于反应2SiHCl3(g)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 K和343 K时SiHCl3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1)哪条曲线代表的是323 K时SiHCl3的转化率?
(2)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
(3)a、b处反应速率大小:va vb。
【规律方法】
“三步法”解决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图像问题
第一步:看 看图像:(1)看面,弄清横、纵轴的含义;(2)看线,弄清线的走向;(3)看点,弄清曲线上点的含义;(4)看量的变化,弄清是浓度变化、物质的量变化还是转化量的变化
第二步:想 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第三步:判 判正误:根据上述分析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
【迁移应用】
1.
某温度时,在容积为3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Z+Y3X
B.反应开始至2 min末,X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0.2 mol·L-1·min-1
C.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的,最终建立化学平衡
D.若增加或减少X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一定会发生明显变化
2.其他外界条件相同,不同pH条件下,用浓度传感器测得反应2A+B3D中产物D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pH=8.8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不变
B.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反应一段时间后,pH越小,D的浓度越大
C.为了实验取样,可以采用调节pH的方法迅速停止反应
D.减小压强,反应速率一定降低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2NO2N2O4与N2O42NO2
B.H2+I22HI与2HIH2+I2
C.CO2+H2OH2CO3与H2CO3CO2↑+H2O
D.CaO+CO2CaCO3与CaCO3CaO+CO2↑
2.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B(g)C(g)+D(g),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
A.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c(A)不随时间改变
D.单位时间里生成C(g)和D(g)的物质的量相等
3.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2NH3(g),当N2、H2、NH3的浓度不再改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2、H2完全转化为NH3
B.N2、H2、NH3的浓度一定相等
C.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D.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氢气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每生成2 mol NH3,放出92.4 kJ的热量。
(1)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不改变N2、H2和NH3的量),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时间段(t1时刻后)为 。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1 L的容器中通入2 mol氮气和8 mol氢气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已知平衡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80%。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 (填字母)。
A.小于92.4 kJ
B.等于92.4 kJ
C.大于92.4 kJ
D.可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92.4 kJ
(3)下列能证明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的标志为 (填字母)。
A.压强不变
B.体系的温度不变
C.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D.v正(N2)=v正(H2)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基础知识·准落实】
分点突破(一)
探究活动
1.提示:不互为可逆反应,因为条件不同。
2.提示:不能。因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
自主练习
1.C C中涉及到的反应不是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则C不属于可逆反应。
2.A 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必须是在相同的条件下,A错误,C正确;可逆反应方程式的典型特征是有可逆号,B正确;可逆反应中同时存在反应物和生成物,D正确。
3.D 因反应中I-过量,滴加AgNO3溶液,有AgI沉淀产生,A项不符合题意;下层液体呈紫红色,只能说明Fe3+与I-反应生成了Fe2+和I2,不能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Cl-未参与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向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证明有Fe3+存在,因反应中I-过量,故可以证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D项符合题意。
分点突破(二)
师生互动
1.浓度 相等 化学平衡状态 2.最大 0 减小 增大 = 3.可逆 = 动态 不变
探究活动
交流讨论
1.提示:t1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t2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此时 v(正)=v(逆)。
2.提示:t2~t3时反应已经处于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提示:不能。因为不能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一定不变,也不能说明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自主练习
1.B B的生成与分解速率相等,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A不选;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不是变量,故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B选;C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C不选;容器容积始终不变,气体质量是变量,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D不选。
2.③④⑦⑨
解析:③c(H2)、c(I2)、c(HI)不变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逆向进行)的同时生成2n mol HI(正向进行),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⑦一个H—H键断裂(正向进行)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逆向进行),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⑨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c(I2)、c(H2)、c(HI)均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分点突破(三)
探究活动
1.提示:能,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提示:①不一定,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移动。②一定,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外界条件改变,使v(正)≠v(逆)才发生移动的。
自主练习
1.D 其他条件一定时,浓度和压强的改变可以使正、逆反应速率发生改变,但它们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是通过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来实现的,因此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程度不同。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它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相同的,即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B 如果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减小容器容积增大压强,反应体系的各物质的浓度变大,但平衡不移动,A、D错误;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变化,说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B正确;若正、逆反应速率变化量相等,则平衡不移动,C错误。
【关键能力·细培养】
(1)提示:Ⅰ曲线达到平衡所用时间短,因此Ⅰ曲线代表温度高,反应速率快。故Ⅱ曲线代表323 K时的曲线。
(2)提示:适当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改进催化剂等。
(3)提示:va>vb。
迁移应用
1.B 从题图中横、纵轴的含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确定X、Y、Z相互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即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Z+Y3X,A项正确;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可求出反应开始至2 min末,X的化学反应速率v(X)=≈0.067 mol·L-1·min-1,B项错误;根据题图中曲线均不通过原点,可判断出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的,C项正确;X为气体,改变其物质的量,必然会导致其浓度的改变,因此化学反应速率也会随之改变,D项正确。
2.C pH=8.8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A项错误;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反应一段时间后,pH=7.5 和pH=8.2时,D的浓度有可能相同,B项错误;当pH=8.8时,c(D)基本不变,反应速率接近于0,说明反应停止,C项正确;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减小压强对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影响,D项错误。
【教学效果·勤检测】
1.D CaO和CO2反应生成CaCO3与CaCO3分解生成CaO和CO2,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所以不属于可逆反应。
2.C 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态,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故气体的压强和密度在反应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A、B项错误;C(g)、D(g)均为生成物,反应的任何时刻,生成的C(g)、D(g)的物质的量总是相等的,D项错误;当c(A)不变时,说明单位时间内生成的A与消耗的A物质的量相等,即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项正确。
3.D 题给反应是可逆反应,N2和H2不能完全转化成氨气,A错误;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浓度不变,但不一定相等,B错误;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C错误;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可知,D正确。
4.(1)t2~t3、t4~t5 (2)B (3)AB
解析:(1)v正=v逆时,表明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 t2~t3、t4~t5段符合。(2)平衡时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80%,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也为起始时的80%,则减少量为20%,因此,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少(2 mol+8 mol)×20%=2 mol。
N2(g) + 3H2(g) 2NH3(g)
1 3 2 Δn=2
1 mol 3 mol 2 mol 2 mol
因此反应中生成2 mol NH3,则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3)因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且正反应放热的反应,故压强、温度不变能证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A、B正确;反应达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不再变化,与分子数之比无关,C错误;v正(N2)、v正(H2)同方向,v正(N2)=v逆(H2)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1 / 3(共88张PPT)
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课
程 标
准 1.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2.体会从限度方面去认识和调控化学反应的重要性。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目 录
1、基础知识·准落实
2、关键能力·细培养
3、教学效果·勤检测
4、学科素养·稳提升
基础知识·准落实
1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分点突破(一) 可逆反应
1. 认识化学反应存在限度
实验原理
实验操作
预测实验
现象 向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生成了
碘),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仍呈棕黄色
观察到的
实验现象 向KI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3溶液,溶液呈棕黄色(生成了
碘),再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
2. 以SO2与O2生成SO3的反应为例体会可逆反应
查阅资料 获得信息1 实验发现,一定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SO2与18O2,
反应一段时间后,核素18O存在于SO2、O2、SO3中
实验结论 一定条件下,SO2与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SO3的同时,SO3也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SO2和O2
查阅资料 获得信息
2 密闭容器中SO2与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
SO3的物质的量分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实验结论 在SO2与O2的反应中,无论怎样改变反应条件都不能使SO2
全部转化成SO3,即反应2SO2+O2 2SO3为可逆反
应,存在限度
3. 可逆反应
(1)概念
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
(2)可逆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用“ ”代替“ ”。
(3)正反应和逆反应
在反应N2+3H2 2NH3中,氮气和氢气生成氨气的反
应称为正反应;氨气分解为氮气和氢气的反应称为逆反应。
(4)可逆反应的特点
提醒
(1)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
(2)同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限度不同。
(3)相同条件下,不同的可逆反应,其反应的限度不同。
1.2H2+O2 2H2O和2H2O 2H2↑+O2↑互为可逆反应吗?
提示:不互为可逆反应,因为条件不同。
2. 在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2SO2(g)+O2(g) 2SO3(g),当充分反应后,最终容器
中能否得到 2 mol SO3?
提示:不能。因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
1. 下列反应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A. SO2与O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SO3,同时SO3又分解为SO2和O2
B. 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生成NH3,同时NH3又分解为N2和H2
C. 电解水生成H2和O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H2O
D. SO2溶于水生成H2SO3,同时H2SO3又分解为SO2和H2O
解析: C中涉及到的反应不是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方
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则C不属于可逆反应。
2. 下列对于可逆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可逆反应是指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
反应
B. 可逆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只能用可逆号
C. 可逆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条件完全相同
D. 可逆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全部转化为生成物
解析: 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进行时,必须是在
相同的条件下,A错误,C正确;可逆反应方程式的典型特征是有
可逆号,B正确;可逆反应中同时存在反应物和生成物,D正确。
3. 向5 mL 0.1 mol·L-1 KI溶液中滴加5~6滴 0.1 mol·L-1 FeCl3溶
液后,再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可证明FeCl3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是
可逆反应的实验是( )
A. 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否有AgI沉淀产生
B. 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观察下层液体颜色
C. 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观察是
否有AgCl沉淀产生
D. 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
是否变为红色
解析: 因反应中I-过量,滴加AgNO3溶液,有AgI沉淀产生,A
项不符合题意;下层液体呈紫红色,只能说明Fe3+与I-反应生成了
Fe2+和I2,不能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Cl-未参
与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向上层清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
红色,证明有Fe3+存在,因反应中I-过量,故可以证明该反应为可
逆反应,D项符合题意。
分点突破(二) 化学平衡
1. 化学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
,这种状态称为 ,简称化学平衡。
浓
度
相
等
化学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的建立
用图表示如下:
3. 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用体现“异向”关系的反应速率(v正与v逆)判断,若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如 aA(g)+bB(g) cC(g)+dD(g),当 =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4.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动态标志:v正=v逆≠0
(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
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等不变。
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
等)不变。
③温度(绝热体系)、压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或
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如图是可逆反应X+3Y 2Z在反应过程中的反应速率(v)与时间
(t)的关系曲线。
【交流讨论】
1. t1时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t2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是怎样
的?
提示:t1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t2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此时 v(正)=v(逆)。
2. t2~t3时间段反应是否停止了?各物质的浓度还发生变化吗?
提示:t2~t3时反应已经处于平衡状态,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
速率,正、逆反应仍在进行,各物质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变化
而变化。
3.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 2SO3(g),
当SO2、O2、SO3的浓度之比为2∶1∶2时,能否说明该反应达到化
学平衡状态?
提示:不能。因为不能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一定不变,也不能说明该
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1. 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可逆反应为 A(s)+3B(g)
3C(g)。下列叙述中不能表明该可逆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
A. B的生成与分解速率相等
B. 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C. 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解析: B的生成与分解速率相等,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达到平衡状态,A不选;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压强不是
变量,故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B选;
C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达到平衡状态,C不选;容器容积始终不
变,气体质量是变量,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
衡,D不选。
2. H2(g)+I2(g) 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序号)。
①c(H2)=c(I2)=c(HI)
②c(H2)∶c(I2)∶c(HI)=1∶1∶2
③c(H2)、c(I2)、c(HI)不再随时间而改变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2n mol HI
⑤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I2
⑥反应速率v(H2)=v(I2)=v(HI)
③④⑦
⑨
⑨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⑩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条件一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⑦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⑧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解析:③c(H2)、c(I2)、c(HI)不变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状态;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逆向进
行)的同时生成2n mol HI(正向进行),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
态;⑦一个H—H键断裂(正向进行)的同
时有两个H—I键断裂(逆向进行),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⑨
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c(I2)、
c(H2)、c(HI)均不再变化,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分点突破(三) 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1. 实验探究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实验 步骤 将封装有二氧化氮(NO2)和四氧化二氮(N2O4)混合气体的装置两端的球形容器分别浸入热水和冷水中
实验 装置
实验 现象 浸入热水中的容器中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深;浸入冷水中的容器中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浅
实
验 分
析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浸入冷水中的容器里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浅,这是因为温度降低后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导致二氧化氮浓度减小, 四氧化二氮浓度增加; 浸入热水中的容器里的气体混合物颜色变深,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后原平衡状态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导致二氧化氮浓度增加,四氧化二氮浓度减小
实验结论 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同一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将建立起不同的化学平衡状态
2. 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含义
对于一个化学平衡,当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化学平衡被破坏,
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化学平衡,这种化学平衡的变化叫
作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的移动也就是可逆反应进行的限
度发生了变化。
3. 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实质
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实质是化学平衡的移动:v(正)=v(逆)
→v(正)≠v(逆)→v'(正)=v'(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化学平衡移动过程可表示为
4.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外界因素
(1)影响化学平衡状态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反应物的浓度、
压强等。
(2)由于化学反应中的固体和纯液体的物质的量的改变都不能改
变反应速率,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可逆反应的正、逆反
应速率,因此,改变化学平衡体系中固体或纯液体的物质的
量及催化剂使用与否,都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
5. 研究化学平衡改变的意义
化学平衡及其移动方面的研究,对化工生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例如,工业上利用化学反应2SO2(g)+O2(g) 2SO3
(g)将SO2转化为SO3,可以采用使用过量空气的方法,增大O2的
浓度,使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增大SO2的转化率,提高生产效益。
再如,工业上利用化学反应N2(g)+3H2(g) 2NH3
(g)合成氨,由于通常情况下N2和H2的转化率很低,故生产中常
给化学反应施加高压,既提高了反应速率,又使化学平衡向右移
动,增大N2和H2的转化率,提高生产效益。
1. 由NO2转化为N2O4的反应探究能否得出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
影响规律?
提示:能,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
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2. 某一可逆反应,一定条件下达到了平衡,①若化学反应速率改
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吗?②若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反应速率
一定改变吗?
提示:①不一定,如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
或使用催化剂,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移动。②一定,化学
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就是外界条件改变,使v(正)≠v(逆)
才发生移动的。
1. 引起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 )
A. 浓度的改变
B. 压强的改变
C. 使用了催化剂
D. 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程度不同
解析: 其他条件一定时,浓度和压强的改变可以使正、逆反应
速率发生改变,但它们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是通过改变正、逆反应
速率来实现的,因此化学平衡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正、逆反应速率的
改变程度不同。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它对正、逆反应
速率的影响是相同的,即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
2. 在已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体系中,如果下列量发生变化,其中一定
能表明平衡移动的是( )
A. 反应混合物的浓度 B. 反应物的转化率
C. 正、逆反应速率 D. 反应混合物的压强
解析: 如果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减小容器容积增大压
强,反应体系的各物质的浓度变大,但平衡不移动,A、D错误;
反应物的转化率发生变化,说明化学平衡发生移动,B正确;若
正、逆反应速率变化量相等,则平衡不移动,C错误。
关键能力·细培养
2
互动探究 深化认知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分析(分析与推测)
对于反应2SiHCl3(g) SiH2Cl2(g)+SiCl4(g),采用大孔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在323 K和343 K时SiHCl3的转化率随
时间变化的结果如图所示。
(1)哪条曲线代表的是323 K时SiHCl3的转化率?
提示:Ⅰ曲线达到平衡所用时间短,因此Ⅰ曲线代表温度高,反应速率快。故Ⅱ曲线代表323 K时的曲线。
(2)要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有 。
提示:适当升高温度、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改进催
化剂等。
(3)a、b处反应速率大小:va vb。
提示:va>vb。
【规律方法】
“三步法”解决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图像问题
第一步:看 看图像:(1)看面,弄清横、纵轴的含义;(2)看
线,弄清线的走向;(3)看点,弄清曲线上点的含
义;(4)看量的变化,弄清是浓度变化、物质的量变
化还是转化量的变化
第二步:想 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
第三步:判 判正误:根据上述分析最终作出正确的判断
【迁移应用】
1. 某温度时,在容积为3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B. 反应开始至2 min末,X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0.2 mol·L-1·min-1
C. 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的,最终建立化学平衡
D. 若增加或减少X的物质的量,反应速率一定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 从题图中横、纵轴的含义及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确定X、
Y、Z相互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即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Z+Y 3X,A项正确;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公式,可求出反
应开始至2 min末,X的化学反应速率v(X)=
≈0.067 mol·L-1·min-1,B项错误;根据题图中曲线均不通过
原点,可判断出该反应是由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的,C项正确;X
为气体,改变其物质的量,必然会导致其浓度的改变,因此化学反
应速率也会随之改变,D项正确。
2. 其他外界条件相同,不同pH条件下,用浓度传感器测得反应2A+
B 3D中产物D的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则下列有关说法
正确的是( )
A. pH=8.8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不变
B. 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反应一段时间后,pH越小,D的浓度越大
C. 为了实验取样,可以采用调节pH的方法迅速停止反应
D. 减小压强,反应速率一定降低
解析: pH=8.8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一定增大,A项错
误;保持外界条件不变,反应一段时间后,pH=7.5 和pH=8.2
时,D的浓度有可能相同,B项错误;当pH=8.8时,c(D)基本
不变,反应速率接近于0,说明反应停止,C项正确;没有气体参
加的反应,减小压强对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影响,D项错误。
教学效果·勤检测
3
强化技能 查缺补漏
1.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可逆反应的是( )
解析: CaO和CO2反应生成CaCO3与CaCO3分解生成CaO和
CO2,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所以不属于可逆反应。
2. 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B(g) C(g)+D(g),
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为( )
A. 压强不随时间改变
B. 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改变
C. c(A)不随时间改变
D. 单位时间里生成C(g)和D(g)的物质的量相等
解析: 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态,且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
的量不变,容器的容积不变,故气体的压强和密度在反应过程中始
终保持不变,A、B项错误;C(g)、D(g)均为生成物,反应的
任何时刻,生成的C(g)、D(g)的物质的量总是相等的,D项
错误;当c(A)不变时,说明单位时间内生成的A与消耗的A物质
的量相等,即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项正确。
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N2(g)+3H2(g) 2NH3
(g),当N2、H2、NH3的浓度不再改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N2、H2完全转化为NH3
B. N2、H2、NH3的浓度一定相等
C.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等于零
D. 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解析: 题给反应是可逆反应,N2和H2不能完全转化成氨气,A
错误;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浓度
不变,但不一定相等,B错误;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达到化
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C错误;根据化
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可知,D正确。
4. 氢气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 2NH3(g)。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每生成2 mol
NH3,放出92.4 kJ的热量。
(1)当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某一外界条件(不改变N2、
H2和NH3的量),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
示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时间段(t1时刻后)为
。
t2~t3、
t4~t5
解析:v正=v逆时,表明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 t2~t3、t4~t5段符合。
(2)在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1 L的容器中通入2 mol氮气和8
mol氢气及固体催化剂,使之反应。已知平衡时容器内气体
的压强为起始时的80%。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
为 (填字母)。
A. 小于92.4 kJ
B. 等于92.4 kJ
C. 大于92.4 kJ
D. 可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92.4 kJ
B
解析:平衡时气体的压强为起始时的80%,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也为起始时的80%,则减少量为20%,因此,反应后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减少(2 mol+8 mol)×20%=2 mol。
N2(g) + 3H2(g) 2NH3(g)
1 3 2 Δn=2
1 mol 3 mol 2 mol 2 mol
因此反应中生成2 mol NH3,则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3)下列能证明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的标志为 (填字母)。
A. 压强不变
B. 体系的温度不变
C. 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AB
解析: 因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且正反应放热的反应,故压强、温度不变能证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A、B正确;反应达平衡时,N2、H2、NH3的浓度不再变化,与分子数之比无关,C错误;v正(N2)、v正(H2)同方向,v正(N2)= v逆(H2)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错误。
学科素养·稳提升
4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1. 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变化的示意图如下,其
中 和 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B. 反应物转化率为20%
C. 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 一定属于分解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由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A正确;由图
可知,反应前反应物的量是反应后的2倍,因此反应物转化率为50
%,B错误;化合物生成单质时,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因此该
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物质,为分
解反应,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下列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任何可逆反应都有一定的限度
B. 化学反应达到限度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C.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不可改变的
D.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有限度,A项正确;当反应达
到限度即达到化学平衡时,v正=v逆≠0,B项正确;当改变外界条
件使v正与v逆发生改变且v正≠v逆时,化学平衡被破坏,化学反应的
限度也会发生改变,C项错误;对同一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时,外界条件不变,则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变,与时间的长短无关,
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B. 铁粉代替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可以加快制取氢气的速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双氧水制氧气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反应速率
明显加快,A项正确;铁粉代替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可以增大反应物
接触面积,加快制取氢气的速率,B项正确;2SO2+O2 2SO3的反
应是可逆反应,SO2的转化率不能达到100%,C项正确;反应2SO2
+O2 2SO3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
于零,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下列能够说明反应已
经达到平衡的是( )
A. NH3不再分解
B. 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
C. 每生成2 mol NH3的同时,消耗3 mol H2
D. 每生成2 mol NH3的同时,生成1 mol N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A项,平衡时反应并没有停止,正、逆反应速率不等于
0,错误,B项,反应开始后,正、逆反应均在持续进行,只是达
到平衡时二者速率相等,错误;C项,生成NH3和消耗H2都表示的
是正反应速率,错误;D项,生成2 mol NH3的同时生成1 mol N2,
所以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可逆反应:2NO2 2NO+O2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下列条
件可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值为
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⑤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均表
示正反应速率,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③
因为未说明反应速率表示的方向,因此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
否相等,不符合题意;⑤该反应中物质均为气态,气体总质量不
变,反应装置为恒容装置,因此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
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不符合题意;①④⑥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已知反应:NO2(g)+SO2(g) SO3(g)+NO(g),起始时
向某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O2 、 2 mol S18O2,反应达到平衡后,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O2中不可能含18O
B. 有1 mol N18O生成
C. S18O2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0.8 mol
D. SO2、SO3、NO、NO2均含18O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可逆反应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
行,且体系中各物质同时存在,故NO2中可能含18O,A错误;该反
应是可逆反应, 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生成 N18O的物质的量
小于1 mol,B错误;由于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平衡时 S18O2
的物质的量大于1.0 mol,C正确;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物、生成
物的物质的量不再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当SO2、SO3、NO、
NO2均含18O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1)实验室用过量的锌和一定体积的盐酸制取氢气,如果反应太
剧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在盐酸中分别
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你认为可行的是 (填字母,下同)。
A. CH3COONa溶液 B. NaNO3溶液
C. KCl溶液 D. Na2CO3溶液
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CH3COONa结合溶液中H+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但是随着反应进行,CH3COOH仍能电离出氢离子,溶液中c(H+)降低,化学反应速率降低,但不影响产生H2的量,A选;加入NaNO3溶液,相当于加入HNO3,反应可产生氮氧化物,影响产生H2的量,B不选;KCl溶液不参加反应,起到稀释作用,可降低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H2的量,C选;Na2CO3溶液消耗H+,导致产生H2的量降低,D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下列说法可以证明H2(g)+I2(g) 2HI(g)已达平衡状
态的是 。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
B.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
C. 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D. 反应速率:v(H2)=v(I2)= v(HI)
E. 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F. 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单位时间内生成 n mol H2的同时,生成n mol HI,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A不选;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说明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选;温度和容积一定时,混合气体颜色不再变化,说明各反应物浓度不再改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选;反应速率v(H2)=v(I2)= v(HI)没有指明反应速率的方向,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D不选;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温度和容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始终不变,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E不选;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容积不变,则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F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在4 L密闭容器中充入6 mol A气体和5 mol 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
生反应3A(g)+B(g) 2C(g)+xD(g),达到平衡时,生
成了2 mol C,经测定,D的浓度为0.5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
是( )
A. x=3
B. 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温度下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的85%
C. 平衡时A的浓度为1.50 mol·L-1
D. B的转化率为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0.5 mol·L-1×4 L=2 mol,则平衡时生成C与D的物质
的量相同,结合反应可知x=2,则:
3A(g)+B(g) 2C(g)+2D(g)
开始/mol 6 5 0 0
转化/mol 3 1 2 2
平衡/mol 3 4 2 2
由上述分析可知,x=2,A项错误;
题给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即压强始终不变,B项错
误;平衡时A的浓度为 =0.75 mol·L-1,C项错误;平衡时B的
转化率为 ×100%=20%,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425 ℃时,在两个1 L密闭容器中分别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①中t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 图①中t0时,H2和I2的转化率均为33.3%
D. 图①、②中,当c(HI)=3.16 mol·L-1时,两容器中的反应均
达到平衡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图①中t0时,三种物质的浓度相等,但t0后各物质的浓度
发生改变,即t0时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H2和I2的初始浓
度为2 mol·L-1,t0时,设两者转化的浓度为x mol·L-1,生成HI
的浓度为2x mol·L-1,由题可知,2-x=2x,解得 x= ,则H2和
I2的转化率为 ×100%≈33.3%,B正确;由图②可知,该图表示
的可逆反应为2HI(g) H2(g)+I2(g),C正确;图①、②
中,当c(HI)=3.16 mol·L-1时,两容器中的反应均达到平衡状
态,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t ℃时,在一个容积为2 L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A、B,发生如下
反应:A(s)+2B(g) 3C(g)。反应过程中的部分数据如表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起始 2 min 4 min 6 min
A 2 mol 1.4 mol
B 6 mol 4.2 mol
C 0 mol 2.7 mol
A. 前2 min内,A的反应速率为0.15 mol·L-1·min-1
B. 4 min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C. 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其限度无法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物质A的状态是固体,因此不能用物质A表示该化学反
应的反应速率,A错误;反应进行 4 min 时B物质的物质的量减少
1.8 mol,根据反应转化关系可知同时产生C的物质的量为 1.8
mol× =2.7 mol,反应进行到6 min时C的物质的量仍然是2.7
mol,说明在4 min时该反应已经达到了平衡状态,B正确;升高温
度,无论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都会增大,C
错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反应限度,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
时,化学反应限度被破坏,就会达到新条件下新的化学反应限
度,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在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气体
A和气体B,反应生成气体C和固体D,各物质的含量随时间的变
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0~2 min内用D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v(D)=0.1 mol·L-1·min-1
C. 反应体系内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D. 该反应在2 min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加入催化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和B是反应物,C和D是生成物,从
开始到3 min时,A、B、C、D的物质的量变化量分别为0.8 mol、
1.0 mol、1.2 mol、0.8 mol,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
5B 6C+4D,A正确;D是固体,不能用其表示反应速率,B错
误;该反应生成物中D是固体,气体总质量是变量,容器是恒容
容器,所以混合气体的密度是变量,当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正确;该反应在 2 min 时反应速率
加快,改变的条件可能是加入催化剂,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甲醇(CH3OH)可作为新型汽车动力燃料,如图是甲醇在工业上
的制备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室Ⅰ中发生反应:CH4(g)+H2O(g)
CO(g)+3H2(g)。将1 mol CH4和 2 mol H2O通入反应室
Ⅰ(设反应室容积为 10 L),10 min末有0.1 mol CO生成,
则10 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H2)= mol·L-1·min-1。
0.0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10 min内v(CO)= = =0.001 mol·L-1·min-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3v(CO)=3×0.001 mol·L-1·min-1=0.003 mol·L-1·min-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在容积不变的条件下,不能说明反应室Ⅰ中的反应已达到平
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CO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
b.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CH4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CO是生成物,若未达到平衡,则CO的物质的量就会发生变化,所以CO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改变,若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不符合题意;CH4的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相等,则甲烷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内进行,反应混合物都是气体,无论反应是否进行,也无论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容器内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因此不能根据气体密度不变判断平衡状态,d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在容积为1 L的反应室Ⅱ中充入1 mol CO与 2 mol H2,在催化
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CO(g)+2H2
(g) CH3OH(g),当反应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
为80%,则平衡前后的压强之比为 (最简整数比)。
15∶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CO(g)+2H2(g) CH3OH(g)
开始/mol 1 2 0
转化/mol 0.8 1.6 0.8
平衡/mol 0.2 0.4 0.8
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n(后)=0.2 mol+0.4 mol+
0.8 mol=1.4 mol,反应开始时的总物质的量为n(前)=1
mol+2 mol=3 mol,由于容器的容积不变,所以反应前后
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故p(前)∶p
(后)=n(前)∶n(后)=3∶1.4=15∶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感谢欣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