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达· 芬奇《最后的晚餐》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9. 达· 芬奇《最后的晚餐》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4 22: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9.
达·
芬奇《最后的晚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目标设计
1.了解本文采取的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这一手法的作用。
2.学会根据一定要求对文本进行加工的阅读与写作学习方法。
3.尝试对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初步鉴赏,理解其审美追求。
二、内容设计
1.学习课文《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第二学期)
(1)关于名画的题材、构思、思想和艺术价值等内容。
(2)关于作者介绍名画的写作思路。
(3)关于根据文本内容针对特定要求进行再加工的学习方法。
2学情分析
学习的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应该说他们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说明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了解这种问题的基本特点。学生对名画《最后的晚餐》和达·芬奇都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他们创造性的学好本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班学生比较活泼,好表现自我,有一些个性突出的学生,挺喜欢接受挑战的。但由于学业繁重,语文学习存在一定的惰性,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求欲,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3重点难点
(1)达·芬奇所画《最后的晚餐》构图复杂、人物众多、个性各异,且画面中又有故事性,这既是绘画的难点,也是介绍本画的难点。让学生了解抓住文本介绍的结构、角度、线索等研读就抓住了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2)了解画家的审美追求以及画作创造、创新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前课堂学习指导
1.设计
虚拟情景设计:假如你现在是一名导游,将对来到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参观的游客介绍这幅名闻遐迩的《最后的晚餐》。你将作如何介绍?试拟写一份300字左右的导游词。
2.目的
这一设计是将显性的学习转化为隐性的学习。通过外赋的加工任务来使学生对教材进行的通读、研读转化为内隐,独立地建构一个新的学习成果,有助于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且这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还会激发一连串自主的学习活动,比如,查考导游词的大致写法、主要内容、一般结构,本文中有哪些信息值得或需要提取,如何将这些信息组织起来,建构的新文本是否能对游客产生兴趣或吸引力等。
3.
方法
(1)搜索
阅读文本,使学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寻找符合自己导游词所需的相关信息材料。
(2)拟写
根据搜索到的信息材料,根据自己的设想,设计一个合适的结构,选取合适的角度,尝试完成导游词拟写。
4.
指导
(1)指导搜索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内容很多,哪些内容需要提取出来?这就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游客想知道些什么?原文的对象并非是游客,满足游客的了解需要,就是搜索、提取的原则,也是拟写准绳。基于这一思考,指导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并作适当整合备用。
(2)指导拟写
教师提供导游词的样本或指导学生上网了解导游词的一般写法。设计自己的导游词结构、行文方式,再写出“你的”导游词,让它成为普及名画知识、吸引游客的媒介。
活动2【活动】(二)主课堂学习指导
1.设计
请学生展示(投影)各自拟写的导游词并指点画面予以介绍,同学对导游词的编写予以评点使之完善。
2.目的
这一设计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听课、照记笔记为主动、交互学习,在展示、评说中深化阅读认识;教师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牢牢把握全文主要信息的获得、提取、加工、表达诸环节,在学生间讨论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的导游词内容以适当指导,而不因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包打天下”使学生产生“剥夺”感。教师可以事先阅读、了解学生的拟写情况,从不同类型中提取代表性学生在全班展示,以提高指导的针对性。
3.
方法
(1)交流
学生展示各自拟写的导游词,将课堂同学当作“游客”,拟写者指点画面进行介绍。
(2)思辨
“游客”对每一导游词以“游客”的身份谈感受、作评点,找出与原文介绍的不同之处,理解同学的加工处理,体会原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路以及对名画、画家的认识,解决设计中所预设的学生学习的难点。
4.指导
(1)指导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导游词,回答同学(游客)的问题,感受导游词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提醒学生可以围绕“你的导游词中运用了哪些文本内容?”“你的信息内容来自哪里?”“根据什么将其组织起来?(画本身还是作者写作思路?)”等问题进行预先思考。
(2)指导思辨
让学生一起探讨——哪些信息是必须提取并作加工成为导游词的?根据什么将其组织起来?学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A.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顺序作介绍,两者只是繁简不同;
B.
只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组合,并不顾及“游客”的关注;
C.
东鳞西爪的摘取一二,忽视介绍的完整性与给游客的总体印象;
D.
面面俱到地罗列,并不考虑介绍的着重点;
E.
提取文本中主要信息,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新文本;
F.
其他。
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哪些信息是主要的、重要的”、“除作者的介绍方式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游客想知道什么”。教师的指导是通过学生撰写的体验、展示评点、讨论思辨找到答案。如:按照作者的行文思路的顺序介绍的理由(为何循着作者的思路?);提取文本中主要信息,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新文本的理由(为何不按照文本的介绍顺序?)等,前者启发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后者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理解名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在学生的展示和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会归纳要点:
介绍一个作品,要遵循一个恰当的逻辑结构与过程。如从内容到结构的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的一个逻辑过程等。
鉴赏类文章要抓住其主要艺术特色(这幅画最大的亮点)。如本文突出了名画体现出画家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的特点。
活动3【作业】(三)后课堂学习指导
1.设计
(1)根据课堂评点,修改、完善各自导游词;编制本班《〈最后的晚餐〉导游词荟萃》。
(2)“再举一例”学习,即教师向学生推荐一幅画作,要求学生独立的(没有文本作依傍)完成一则导游词。
2.目的
(1)设计在于让课堂的讨论及时凝结为学生自身的阅读认识成果,改善学生的阅读认知结构,以物化的成果巩固学习热情。
(2)设计在于进一步巩固文本学习心向与成果,通过给出一个新的学习任务(与原有设计有联系又不同)升华学习认知。
3.
方法
(1)修改
根据同学课堂交流、讨论和教师指导,对自己的原有导游词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完善导游词的内容,优化导游词的语言。
(2)拟写
根据一个新的画面例子,独立拟写介绍性文本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体现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4.
指导
(1)指导修改
指导学生斟酌课堂展示、交流、讨论的的各种意见,掌握要点,从信息的删选、内容的整合、语言的组织等方面,对自己的导游词进一步修改。
(2)指导拟写
推荐一幅画作,指导学生从画的取材、思想内容、构图特点等方面进行撰写,注意行文的构思和语言的组织,独立的(没有文本作依傍)完成一则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