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单元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5 10:3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素养测评卷-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①____,【a】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②____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③____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c】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cán jí B.cán jǐ C.chán jí D.chán jǐ
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畦 ②霄 ③倘 B.①洼 ②宵 ③倘
C.①畦 ②宵 ③徜 D.①洼 ②霄 ③徜
3.该语段善用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表现力,【a】处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b】处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c】处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语段中的“蝉”“油蛉”“蟋蟀”“斑蝥”都是昆虫,下列诗词句中未提及昆虫的一项是(  )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B.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二、默写
5.用课文原文填空。
(1)《论语》中阐述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   ,   ?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的句子:   ,   。
三、语言表达
6.在《朝花夕拾》阅读交流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下面是小语和小文发表的观点,你更赞同谁的观点? 请结合《朝花夕拾》的具体内容阐明你的理解。
小语:戏剧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鲁迅先生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
小文:我认为,鲁迅先生也是在充满爱的顺境中成长的。
四、综合性学习
七(1)班开展了“朋友一生一起走”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集思广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集资料,设计了“寻交友之源”“探交友之道”“晓交友之法”三个环节。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环节一【寻交友之源】
木(mù) 本义是树,也是木本植物的通称。 林(lín) 双“木”为“林”,指成片的树木或竹子,也用来指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
又(yòu) 本义是右手,后来有了“右”字,“又”才表 示重更、继续的意思。 友( yǒu)  
环节三【晓交友之法】
古人常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这譬喻实在是很恰当。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吟、暴躁、愚昧、顽恶之类,要多受切磋琢磨,才能洗刷净尽,达到玉润珠圆的境界。朋友便是切磋琢磨的利器,与自己愈不同,摩擦愈多,切磋琢磨的影响也就愈大。
——朱光潜《谈交友》
7.请仿照示例“林”字,对“友”字做字源解说。
环节二【探交友之道】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市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8.从上面两句名言中,你读出了哪些交友之道?
9.小文活泼开朗却性格急躁,小晴则比较内向文静。你认为他俩适合做朋友吗?请结合上面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五、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初,公①未显②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选自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有删改)
【注释】①公:指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②显:显扬。
10.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曰”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B.“贤哉,回也”中的“贤”是“高尚、贤德”的意思,这里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品质。
C.“乐亦在其中矣”中的“乐”指乐趣、快乐,说明孔子认为贪图享乐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D.“已欲任天下之重”中的“之”是助词,作“的”讲,与“下车引之”中的“之”用法不一样。
11.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怎样理解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两个文段都提到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但其阐释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甲】文段中的“仁”强调面对富贵时的态度是①   ,【乙】文段中的“仁”强调济世的情怀是②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4.一二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15.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词》(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排”是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秋词》(其一)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17.下列对《秋词》(其一)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告诉我们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也引出下文诗人对秋的看法。
B.第二句采用了间接抒情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第三句的“排”字形象地写出了仙鹤一飞冲天,仿佛要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D.诗歌的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观点,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引出诗情。
七、现代文阅读
小文分享了下面这篇回忆性散文,已做好批注,邀你共读。
透早的枣子园
①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质疑式批注:“车一车”不就是“缝一缝”的意思嘛,后面还有“透早”“大人大种”“憨呆憨呆”这些词语,为什么不用普通话里常用的说法呢?)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栽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赏析式;批注:“震慑”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③“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
④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
⑤妈妈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地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评价式批注:画面透过时空重叠,“我”回到了童年,写得妙极!)
⑥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⑦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
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⑨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⑩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得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赏析式批注:____)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竞匆匆流过了三十几年。(感想式批注:儿时的“我”看着妈妈温柔的侧脸,无比感动;现在的“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发现妈妈“头发却都花白了”,一个“却”字传神地写出了儿时的“我”与现在的“我”对妈妈情感的变化,这就是成长带给我们的啊!)
(补充式批注:人世间的美好与热爱都是相互的,就好像文中的妈妈与孩子们。我们这学期读过的课外读物中,也有这样美好的情感。)
18.解答“质疑式批注”。小文同学找出来的这些词语都是地方方言,作者将这些方言词语穿插使用在文中,有何好处?
19.挑战“赏析式批注”。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对第 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20.共鸣“评价式批注”。请你说说第⑤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21.探究“感想式批注”。时光匆匆流过三十几年,儿时的“我”与现在的“我”对妈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2.续写“补充式批注”。请结合名著《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与鲁迅,阐述你对“人世间的美好与热爱都是相互的”这句话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生都在成长
闫红
①我妈是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儿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儿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訏、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訏那种不痰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王旁青头戋(兼)五一”地背诵,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这部剧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只是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是否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选自《读者》2022年第11期,有删改)
23.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①   →②   
24.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25.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26.请从材料详略安排的角度分析第⑧段在全文叙述中所起的作用。
27.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八、写作题
28.校报《春芽》举办征文活动,围绕“诚信”这一话题给了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篇作文,向《春芽》投稿。
①这是我应该做的
②我按时▲
要求:⑴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⑵半命题作文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⑶书写工整,书面整洁。500字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排比;拟人;比喻
4.C
5.【答案】(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答案】示例一:我更赞同小语的观点,鲁迅先生是在逆境中成长的。《朝花夕拾》中写到他少年时父亲去世、求学中遭遇迷茫、留学期间又遭到诬蔑等,这些都是他成长道路上的逆境。但他却能在坎坷中成长、觉醒,最终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追求真理,唤醒国人,解放民众,我们应该学习他在逆境中的坚强。(示例二:我更赞同小文的观点,鲁迅先生是在充满爱的顺境中成长的。年幼时,阿长关怀他,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又想办法买来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在日本求学遭遇困境时,藤野先生给予了他悉心的指导和真诚的关心,使他终身难忘。爱让鲁迅的成长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答案】7.两个 “又” 构成 “友”,像两只右手相靠,表达友好、互助之意,象征朋友间的情谊。
8.要结交益友;与朋友交往要真诚守信。
9.适合。朋友是切磋琢磨的利器,小文与小晴性格差异大,能互相影响,小文可更稳重,小晴可更开朗,利于彼此完善。
【答案】10.C
11.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12.这句话强调个人修养。当自己不被了解时,能保持平和心态,不怨恨,这是君子应有的道德修养,体现了温和的处世态度。
13.不义之财如浮云,不可取;先忧后乐,解除百姓苦难,与民同乐
【答案】14.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运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15.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愈挫愈勇。
16.D
17.B
【答案】18.①这些方言词语出现在文中,富有生活气息,能自然地把读者带入文中人物所在的生活环境中,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这些方言词语读来极有味道,比如形容人用“憨呆”,很是诙谐,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19.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下妈妈温柔的侧脸比作一座色彩印象派、线条立体派的浮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车衣服的妈妈温柔又坚毅的形象,表现出“我”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
20.这个句子是过渡句,在内容和结构上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照应上文妈妈为现在的“我”车裤子的内容,又为下文童年时期妈妈总是透早为“我们”车衣服、“我”为妈妈摘枣子等情节做铺垫。
21.儿时的“我”总是透早采枣子送给妈妈,觉得坐在枣树上看妈妈是最幸福的事,深爱妈妈并且理解妈妈的辛苦;三十几年后,“我”觉得妈妈的侧脸依然温柔,可见“我”一直深爱并感激着妈妈,只是妈妈花白的头发,勾起“我”对时光催妈妈老去的感伤之情,对妈妈的情感也进一步升华。
22.长妈妈虽然封建、粗俗,喜欢切切察察,但她善良、淳朴、热情且关心孩子。她把鲁迅的心愿一直记在心里,想方设法为他买来了《山海经》,这本书成为鲁迅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影响着他的一生;鲁迅也从一开始的讨厌长妈妈,到最后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并且多年后还对长妈妈有着无比的感激和怀念。这就是对“人世间的美好与热爱都是相互的”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答案】23.“我妈” 边做家务边学会五笔打字;“我妈” 学会用微信发文字和表情包
24.插叙。补充母亲成长于单亲家庭、工作艰辛的经历,与她积极生活的态度对比,突出其坚强乐观,强化主旨。
25.运用比喻,将母亲比作 “行走的百科全书”,生动写出她知识渊博、好学的特点,表达对她的赞美。
26.第⑧段略写母亲在生活中处处学习的事例,与前文详写的具体事例互补,使文章详略得当,表现母亲从学习中获得成长,引出后文对她乐趣来源的总结。
27.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概括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内容;③点明主旨,赞美母亲乐观坚韧;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⑤与结尾呼应,结构完整。
28.【答案】范文⑴:
这是我应该做的
那天,我在书店买笔,付完钱转身要走,收银员叫住我:“同学,找你的钱。” 我接过一看,她多找了十块。
走出书店,我攥着那十块钱,心里直打鼓。十块钱能买两本笔记本呢。可转念一想,收银员阿姨每天收款多累啊,多找钱肯定会受罚。
我深吸一口气,转身跑回书店,把钱递还给她:“阿姨,您多找我钱了。” 她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谢谢你啊,小姑娘,真是个诚实的孩子。”
我摆摆手:“这是我应该做的。” 走出书店,阳光洒在身上,心里格外踏实。
范文⑵:
我按时赴约
上个周末,我和小雨约好周日上午九点去公园写生。
周日早上,乌云密布,没多久就下起了小雨。妈妈劝我:“下雨了,别去了,打电话跟她说一声。” 我摇摇头:“不行,约好的怎能失约?”
我撑着伞,准时到了公园。远远看见小雨也撑着伞在等我,我俩相视一笑。“下雨你还来?” 她惊喜地问。“说好的呀,我按时到了吧。”
我们找了个避雨的亭子,一起画画。雨声淅沥,画笔沙沙,那一天,画里都是诚信的味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