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教学设计
学科 英语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阅读课
课题 Unit 5 We have Chinese in the morning. Lesson 3 Part B Let’s read 课时 第三课时
课标要求 语言能力:能听懂、认读关于课程的简单对话与文段,会用简单英语交流课程及最爱科目。 文化意识:借课程讨论,培养对不同学科的兴趣与积极学习态度,了解学科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思维品质:能分析归纳课程信息,思考并表达对学科的喜好及理由。 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同伴合作交流所学内容。
教材 分析 What (主题和主题内容) 属于 “人与自我” 主题范畴下的学校生活相关内容,聚焦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课程安排。围绕学生在校的课程安排以及对不同学科的喜好展开,涉及日常课程交流、学科兴趣表达等。 2.Why( 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学习交流氛围,传递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友好交流的价值观,认识到不同学科在知识获取和个人成长中的价值。。 3.How(文体、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 属于对话体(Dialogue),以日常交流对话形式呈现。以人物之间的问答交流推进内容,先引出话题(如询问物品、课程安排),再围绕核心话题(课程、最爱学科)展开讨论,逻辑清晰,符合日常交流的自然流程。 使用简单的学科类词汇(如“Chinese”“math”“English”“music”“science”)以及日常交流常用词汇(如 “morning”“favorite” 等)。多为简单的疑问句(如 “What's that ”“Do you have science in the morning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和陈述句(如 “It's a robot.”“We have Chinese, math, English and music in the morning.” 等),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模仿,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语言水平。
学情 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储备 词汇:学生已积累一定基础词汇,像 “morning”等日常词汇,以及部分学科类词汇如 “Chinese”“math”“English”“music” 等,能满足对教材中基础话题的初步理解。 句型:掌握简单的疑问句(如 “What's... ”“Do you... ”)和陈述句(如 “It's... ”“We have... ”)的基本结构,可用于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和课程相关话题的讨论。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模仿和跟读能力,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课堂活动,如 “Listen and write”“Work in pairs” 等,也有初步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 学习特点:对直观、有趣的内容(如教材中的卡通插图、对话情境)兴趣较高,喜欢通过互动、游戏等方式学习英语,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维持学习兴趣。 二、障碍点 对于一些稍复杂的语言表达,如完整表述自己一天的课程安排,可能存在组织语言的困难。 在 “Listen and write” 这类听力活动中,可能难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尤其是当听力材料语速较快或涉及多个信息点时。 部分学生在 “Work in pairs” 进行对话练习时,可能会出现不敢开口、表达不流利的情况。 三、发展点 语言运用方面,可进一步提升用英语流畅交流课程相关话题的能力,如更自然地询问和回答关于课程的问题,拓展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学习策略上,培养更好的听力技巧,如学会抓关键词,以及在小组合作中更主动地参与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上,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进一步激发对英语学习的持久兴趣,增强用英语交流的自信心。
核心素养目标 通过本课时学习, 1.能在看、听、说的活动过程中获取、梳理人物的课程安排、喜欢的课程及其原因等信息;能听、说、认读单词 favourite,of course,interesting和核心句子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My favourite subject is...(学习理解) 2.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话,完成fill in blanks(应用实践) 3.能在小组活动中,完成“Listen and write”,能和同伴交流课程安排和自己喜欢的科目、原因(迁移创新) 核心词汇:favourite of course interesting 核心句型: 1.--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 --Yes,I do./No,I don’t. 2.--What subject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 --I have... 3.--What is your favourite subject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It's interesting.
教学重点 .能在看、听、说的活动过程中获取、梳理人物的课程安排、喜欢的课程及其原因等信息
教学难点 能在小组活动中,和同伴交流课程安排和自己喜欢的科目、原因,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教学 方法 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Warming up & Revision 展示 “课程大转盘”,转盘包含 science、PE、Chinese 等科目词汇,邀请学生上台转动转盘;根据转盘结果,说出课程名称。 2. 提出问题 “What subject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 ” 和 “What subject do you have in the afternoon ”,引导学生用 “I have...and...” 句式回答课程安排。 1. 上台转动转盘,观察转盘指向的科目;说出课程名称。 2. 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早晚的课程安排,之后主动分享。 1. 通过 “课程大转盘” 游戏,将枯燥的科目词汇转化为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回顾已学科目词汇; 2. 借助问题引导和句式练习,为后续对话学习铺垫相关话题,让学生自然进入课堂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环节二 Presentation 1. 呈现情境图,观察图片,情境图中出现了新人物,提问Who are in the dialogue 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呈现对话文本,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并圈出对话人物; 2. 教师提问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给出 “A. school subjects;B. ways to school” 两个选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对话,判断对话主题; 3. 针对关键句子提问细节信息: - “What’s that in Hu Rui’s hand ”(结合 “robot” 图片引导回答); - “Do you have science in the morning ”(引导学生找到否定回答 “No, we don’t.”); - “What subjects does Hu Rui have in the morning ”(引导学生画出 “Chinese, math, English and music”); -When does Hu Rui have science class (引导学生画出in the afternoon) - “What’s Hu Rui’s favorite subject ”(引导回答 “Science”); 在对话中利用自然拼读法教授新单词favourite,of course,组织学生进行操练 - “Why do you think Hu Rui likes science ”(提示结合 “Hu Rui 手持机器人” 的图片和说的语言“Of course.”,引导说出 “Because he has a robot, and robot is related to science”中文也可以); - “What’s Wu Chen’s favorite subject Why ”(引导找到 “My favorite subject is Chinese. It’s very interesting.”); 在对话情境中利用自然拼读法教授新单词interesting,组织学生练习发音并用词汇说一说自己认为有趣的课程________is interesting . 1. 快速阅读对话,圈出 Wu Chen 和 Hu Rui; 2. 再次阅读对话,结合科目词汇判断主题为 “A. school subjects”; 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对话中寻找答案,画出关键词,主动举手回答。 同时,在对话中学习新单词、新短语 通过圈画人物、判断主题等任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整体上感知对话和话题。 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引导学生寻读细节信息,同时,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引导学生从人物所持物品和语言推断所喜欢的科目的关联性。 在对话情境中呈现新词、感知、学习和运用,避免了单词学习的零碎,增强了对新词的语义、语用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记忆单词,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并鼓励,确保学生发音和拼写正确。
环节三 Practise 播放 “Let's read” 录音,引导学生 “Look, listen and repeat”,强调发音准确、朗读流利、有感情; 展示挖空的对话文本,组织学生完成 “Fill in the blanks” 练习; 3. 布置 “role play” 任务,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扮演 Wu Chen 和 Hu Rui,鼓励加入肢体动作;提供评价表,引导学生从发音、流利度、感情、肢体动作四个维度互相评价。 1.Look,listen and repeat 2.Fill in the blanks role play 与同伴分组,分配角色,练习对话并设计肢体动作,上台展示;参照评价表,对表演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反思自身不足。 1. 跟读练习能帮助学生纠正发音,提升语感,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2. 填空练习可巩固学生对对话内容和核心句型的记忆,检验知识点掌握情况; 3. 角色扮演能将语言学习与情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互评环节可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环节四 production 布置 “Listen and write” 任务, (1)听前:先引导学生根据给出的人名和科目词汇预测对话主题,再播放录音; (2)听时:播放三段分别关于 Li Na、Liu Yi、Wu Bin 的录音,引导学生抓取关键词记录信息; (3)听后:提供录音原文,核对答案,总结听力技能 2.组织 “Work in pairs” 活动, (1)“班级课程交流角” 情境,提供 “课程表卡片”“学科活动照片(如科学实验、美术作品展)” 等道具,让学生模拟 “推荐喜欢的学科活动”等真实场景 (2)提供 “话题支架”参考词句(如 “Talk about: 1. Your morning subjects. 2. Your favourite subject.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课程和喜欢的科目; 明确评价标准(准确、流利、合作),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提问:Why should we learn different subject 升华主题 观察给出的词汇,预测对话主题; 2. 认真听录音,记录关键信息,之后核对内容; 3. 与同伴分组,参照范例,用核心句型交流自己的课程安排和喜欢的科目, 4. 按照评价标准,对同伴的交流情况进行评价,共同提升。 5.思考学习各科的原因,明白要全面发展 1. “听前预测 - 听中记录 - 听后核对” 的流程,能培养学生的听力策略和信息提取能力; 2. 结对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输出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生活情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3. 明确的评价标准能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同时培养合作意识
总结评价 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核心词汇(科目类、favorite 等)和核心句型(询问物品、课程、喜好等); 提问 “今天用了哪些阅读技巧读懂对话?下次如何做?”,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 根据自评表进行评价 1. 跟随教师一起回顾,主动说出核心词汇和句型,巩固记忆; 2. 思考并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学习他人经验。 3.完成自我评价 1. 系统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强化记忆; 2. 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英语阅读打下基础。
分层作业 - 基础作业: 1. 听 “Let's read” 录音,模仿跟读 2. 根据自身生活实际,用本节课核心句型写 2 个英语句子(如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It’s...”),书写在英语练习本上。 - 拓展作业: 调查5-6名同学最喜欢的课程及其原因。并选择1名同学的写下来。 ...’s favourite subject is... It’s...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对照新课标要求的亮点与成效 (一)紧扣 “人与自我” 主题,落实 “文化意识” 素养培育 新课标强调 “主题语境是承载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本节课属于 “人与自我” 主题范畴下的 “学校生活” 子主题,与学生日常学习场景高度契合。教学中,通过 “课程大转盘” 回顾科目词汇、“对话解读” 分析 Wu Chen 与 Hu Rui 的课程安排、“结对交流” 分享个人喜好等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 “谈论课程” 的语言技能,更通过 “为什么要学习不同学科” 的主题升华,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学科在知识积累与个人成长中的价值,培养对多元学科的兴趣与积极学习态度,契合新课标 “以文化人,增强文化自信与跨文化意识” 的要求。 (二)依托 “教 - 学 - 评一体化”,推动 “语言能力” 分层发展 新课标提出 “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本节课在教学各环节融入评价设计: 学习理解环节:通过 “圈画对话人物”“判断主题” 等任务,即时评价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应用实践环节:“Fill in the blanks” 练习中,结合核心词汇(favourite、interesting)与句型(Do you have... )的填空结果,诊断学生语言知识掌握程度; 迁移创新环节:“Work in pairs” 活动中,依据 “准确、流利、合作” 三维标准,引导学生互评对话交流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巡视记录典型案例,课后结合学生作业(基础句型书写、拓展调查记录)进行终结性评价。 分层评价设计覆盖 “知识掌握 - 技能运用 - 素养表现”,有效推动不同基础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符合新课标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全员发展” 的理念。 (三)聚焦 “思维品质” 培养,设计 “阶梯式” 任务链 新课标指出 “思维品质是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本节课通过 “问题链” 引导学生从 “信息提取” 向 “逻辑推理” 进阶: 基础层面:通过 “What’s in Hu Rui’s hand ”“What subjects does Hu Rui have in the morning ” 等问题,训练学生从对话中直接提取信息的能力; 高阶层面:设计 “Why do you think Hu Rui likes science ” 的探究性问题,提示学生结合 “Hu Rui 手持机器人” 的图片与 “of course” 的语气,推断 “机器人与科学的关联”,培养 “文本 + 情境” 的综合分析能力; 迁移层面:“Listen and write” 活动中,引导学生 “听前预测主题 - 听中抓取关键词 - 听后核对总结”,训练逻辑思维与听力策略,契合新课标 “发展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的要求。 对照新课标要求的改进建议 Work in pairs环节可鼓励使用 “because”“and” 等连接词拓展表达,如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science because ... It is interesting”;语言输出开放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经历自由组织语言,同时设置 “最佳创意表达奖”,激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达成新课标 “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运用语言” 的目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