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7:2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学了不少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夜游》。这篇文章非常短,只有84个字,但是在文学界却被称为是一篇神品。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把它称作是一篇“惊世之作”,而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梁衡先生也把它比作是中国文学殿堂中的一幅精美的卷轴。那么,这篇作品究竟神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作者简介:
作者苏轼我们同学都不陌生,先请同学依据板书来复习一下有关苏轼的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苏轼还有哪些我们没学过的知名作品呢?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韵味;
我们在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语速可以稍微慢一些,语音可以略微轻柔一些。因为文章写的是在月夜漫步,非常惬意的一件事。不要读得像急冲冲地赶路似的。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文。
四、分析叙事部分: 通过文章的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文章讲述了苏轼夜游承天寺的事情。那么我们先来看看文章的叙事部分交代了这件事情的哪些要素呢?先请一位同学把叙事的部分给大家朗读一下。
交代了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问:这一年份有什么特殊的吗?
这一年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了。苏轼因为反对神宗推行新政,被人诬陷写诗讥讽新政而入狱,差点送命。也就是当时著名的“乌台诗案”。最终是被贬到了黄州,担任一个团练副使的闲职。
交代了人物:苏轼和张怀民
问:为什么作者会想到寻找张怀民呢? 因为张怀民当时也因为反对新政而被贬到黄州,所以两人同病相怜,“同是天涯沦落人。”张怀民与苏轼是非常好的知己,两人志趣相投,交情深厚。
这一点在行文中也可以看出,你能说说文中哪里可见这一点吗? 所以,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只有他们两个被贬之人,共同赏月了。
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还交代了事件的起因:月色入户。
问:月色入户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是那皎洁的月光深深吸引了作者,令他欣然起行。欣然是很高兴的样子,而且他是在原本已解衣欲睡的情况下又起身出门。足见他十分喜爱这明亮的月色,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写到了月,他其实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自己的情感全都投射在了他笔下的月中。
所以在叙事的部分作者其实也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背景。
五、分析写景部分:
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欣赏到了怎样美丽的月夜景致呢?请同学们共同朗读描写月色的部分。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笔下的月色。
思考:请你结合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种手法来赏析作者是如何写出月色之美的?
1、把月光比作“积水”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而且我觉得这句话也写出了月色的明亮,只有如此明亮的月色才让人有“月光如水”的感觉。
2、以水中的水草来比喻陆上的竹柏的影子,也是从侧面写出了月色的明亮。而且这个比喻是紧承着前一个比喻的,月光如水,所以竹柏的影子就如水中的水草。两个比喻一明一暗,一静一动,非常巧妙。
3、“藻荇交横”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出了竹柏的叶子随风摇曳、时隐时现的婆娑美感。
4、老师再请同学注意一个“盖”字,“盖”什么意思?请你读读看加了一个盖字和不加“盖”字有何不同?
作者先是营造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不是水中摇曳的水草,而是微风吹动下摇摆的树叶。营造出了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
总结:作者用一句话18个字描写月色,无一字写“月”,又无处不在写月,真可谓是妙笔生花,为我们营造出了一幅月光澄净,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动人夜景。
六、分析抒情部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面对这样美丽的景致究竟内心有着怎样的感慨呢?
我们一起来研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思考:“闲人”究竟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要采用披文入情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1、“闲人”是指没有事情可做的人。(为何这样理解?) 苏轼是甘于无事可做吗?不是。苏轼是想要济世救民,一展抱负的。但他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这里可以隐隐感到作者的一份不甘与苦闷。
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仕途失意的苦闷;
这里还有一种自嘲在里面,也表现了一些些的无奈。
2、“闲人”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有空闲的人都会去赏月吗?) 虽遭贬职,但作者依然满怀兴致地去欣赏月色,而且如此投入,如此细致。可见他有着这份闲情、这份雅致。
“少”字也可以看出,作者对那些忙于追名逐利,奔走专营的人的讽刺。作者以闲人自傲,暗讽了当时世人皆醉心于功名利禄、无心于此高洁之境的社会现实。 “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苏轼面对挫折时的那份淡定,豁达的胸怀。
其实苏轼笔下那一轮清澈透明的明月,也投射出了他那如明月般澄净的心境。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苏轼虽屡遭贬谪,但他却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了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和纷扰,虽身处逆境却有着荣辱不惊、进退自如的豁达廓然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品“神”: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欣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色,更欣赏到了一种虽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廓然的人生态度。林语堂先生这样概括苏轼的一生“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相信我们从中也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
活动3【作业】作业
1、翻译全文 2、阅读《谢道韫咏絮》或《湖心亭看雪》,对其中描写景物的部分进行赏析(100字左右)
推荐阅读: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