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三年的文言文学习经历,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而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对教材的内容可适当拓展。
3重点难点:
重点 诵读、积累;
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活动2【活动】(二)初读课文及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试着给课文加标点,然后与课文中的标点对照,想一想自己错的原因。
2、指名读课文。
3、重点词语检测。
4、重要句子理解。
活动3【讲授】(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文中所写之景。
(4)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5)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活动4【练习】(四)拓展、积累
一道阅读题上海市中考试题
活动5【作业】(五)课后作业
1、常规作业:三行对译。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扩写课文,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注意景物描写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件15张PPT。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考考你 户欣然念遂盖寝空明 门高兴的样子想到 考虑于是 就睡觉清澈透明原来是耳罢了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
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寂静的庭院沉浸在如水的月色中,竹柏的影子就像青绿的藻、荇在清澈的水中浮游,当清风拂过的时候,整个庭院就像铺满了碎银一般,好一个晶亮的世界!
美丽的月亮挂在夜空中,她是那样温柔、恬静,似乎比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还要纯洁。此时的庭院犹如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竹柏秀美的影子,倒映出悠闲赏月的这两个亲密友人。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苏轼小资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文书画皆精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罪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试一试,显身手(1)本文作者是? (朝代) (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作业:1、三行对译。(积累本)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扩写课文,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注意景物描写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抄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