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致橡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
2、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
2、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情感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情窦初开,在两性交往上应给予正确的指导,语文恰好可以因势利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 2、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 3、总结归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 2、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二、介绍作者有关情况
《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
三、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1、请一名能代表班上朗读水平的学生朗读。
2、聆听示范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
4、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
四、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
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
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
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
2、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
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
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依赖别人、攀附富贵、失去自我的爱情观,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
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
2、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
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
(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
5、学生讨论。
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
6、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
总结主题:这只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
五、品艺术
点拨:可以从表现手法,所用修辞,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明确:(一)1、运用了比喻、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手法。
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意象含蓄,意境朦胧。
4、语言优美形象。
(二)“朦胧诗”的概念
六、拓展延伸。
1、学生谈喜欢的爱情格言。
2、为学生提供两句爱情格言,并要求大声朗读,然后与舒婷的爱情观作比较。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