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风筝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9 风筝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8:0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风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文中的象征、对比手法;学习运用质疑、释疑理解文章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等方法,理解体会“我” 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21cnjy.com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成长观,感受并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2学情分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三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出发,侧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及“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懊悔和悲哀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欣赏。21·cn·jy·com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文中的关键语句感受作者的自省精神及科学的教育思想
难点:理解体会“我” 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感受并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风筝
一、导入(从大家对风筝的感受导入)
同学们,说到风筝,一定会勾起你的记忆吧,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对风筝的感受。
(自由、放飞、快乐、轻盈、无拘无束、飞翔、轻松愉快……)
但在鲁迅的记忆中,风筝却关乎着一段沉重而难忘的回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活动2【活动】风筝
二、课文学习
1、质疑
课前请同学预习,提出一些不理解的地方,打出学生提的问题
说说怎么筛选问题,寻找核心问题
明确本课要重点理解的核心问题
2、释疑
请说说你不理解的地方,你是怎么解决疑惑的?
释疑方法:沉浸文本、查阅资料、交流探讨、借助语文阅读方法(关注闲笔)
今天课堂上我们就集中力量解决几个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
①为什么鲁迅把折断弟弟的风筝说成是“精神虐杀?
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思想,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自己当时的行为是对孩子“精神的虐杀”。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引导学生品读5、6、7、8四小节的相关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和3、4、5三小节的相关动作、神态描写的语句)21教育网
思考:结合补充内容,文中的“我”是鲁迅吗?为什么这样写?
补充材料:1、当事人周建人说:“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www.21-cn-jy.com
2、二弟周作人也说,“他不爱放风,这大抵是事实”,但鲁迅写毁风筝等事“乃属于诗的部分,是创造出来的”。2·1·c·n·j·y
(突出强调作者“自责之重、自省之深”)
关注闲笔 (闲笔不闲)
风筝的象征意义(童真、童趣、天性)
②为什么当小兄弟已忘记此事时“我”不觉得宽松反而感到沉重?
没料到弟弟忘记,连求宽恕而不得,所以悲哀无法摆脱。让鲁迅感到悲哀,其实悲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迷茫,更多的是国人的麻木不觉醒。深受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影响。
(引导学生品读9、10、11小节的相关语句)
活动3【活动】风筝
三、课堂小结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21·世纪*教育网
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痛苦、悲哀和忏悔(自省)
——写出了浓浓的手足之情(手足情深)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补充三:鲁迅的话,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4【练习】风筝
四、拓展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被“折断风筝”或“折断他人风筝”的事?
活动5【作业】风筝
五、作业布置
再读课文 课外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