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风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品读语言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初步领略鲁迅先生深刻的反思与自省的精神。
2学情分析
本文是《野草》中为数不多的几篇容易为学生理解的散文之一,但容易理解是相对的。初三的学生初步具备了品读词句把握文本的基本能力,学生对于我与小兄弟对风筝的看法是容易理解的。可是他们对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鲁迅营造的肃杀悲凉的氛围,以及深刻的反省精神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因此,把学生容易理解的对毁坏风筝事件作文本堂课的起点,力图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强烈的自我反思精神,最终领会鲁迅敢于直面现实的精神哲学。这就是本堂课的目标。而阅读品味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手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读”为主,重视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和提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我”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领略鲁迅先生深刻的反思与自省的精神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放风筝会给你带来哪些快乐?
生:
说一说,孩子为什么喜欢风筝。
自由自在,快乐的童年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鲁迅的作品《风筝》里也有一个小孩喜欢放风筝,阅读文章在文中圈划表现 “我”的小兄弟喜欢放风筝的语句?我对风筝的态度有是怎样的?
读一读,品一品
生:
圈划品读
着重分析对弟弟和我的人物描写
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2、我为什么那么讨厌小兄弟放风筝,并且做的那么决绝?小兄弟对我的这种做法有何反应?
齐读3、4两段。
生:成人的眼光,家长的权威,“长幼有序”的观念。
3、成年后的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为什么说是“精神虐杀的一幕”?
齐读6-11段
生:游戏实在出于儿童的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快乐,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这里包含着鲁迅先生深切的自责与反省。
4、你有没有这样类似的遭遇呢?
生:交流自己类似的遭遇
活动3【讲授】三、品读课文深入研讨
既然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如何理解“沉重”?
小组讨论交流
生:
品读7、8、9、10、11段。
无法补救
无从宽恕!
师:被虐杀者已经忘却,甚至认同了虐杀,没有反省,没有反思,这样的虐杀不会停止……
活动4【讲授】四、学生质疑
1、读玩了文章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生:全班交流。理解“肃杀的严冬”。
2、总结全文
敢于正视现实生活的严峻,并在痛苦中反抗,挣扎中获得对生命价值的冷峻思考
活动5【作业】五、作业与拓展
1、文章第四段“我”撕破、踏碎弟弟的蝴蝶风筝,傲然走出小屋后,课文这样写到“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想象,用精彩的文笔描写 “我”走后弟弟的思想、举止。
2、课下阅读鲁迅的杂文《我们怎样做父亲》。结合《风筝》谈谈你的感受。
课件10张PPT。风 筝鲁 迅“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穷孩子也能用秫秸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为什么放风筝会给人那么多快乐呢? 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在文中圈划表现 “我”的小兄弟喜欢放风筝的语句?我对风筝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读一读,品一品我为什么那么讨厌小兄弟放风筝,并且做的那么决绝?小兄弟对我的这种做法有何反应? 成年后的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为什么说是“精神虐杀的一幕”?
既然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如何理解“沉重”?
小组讨论交流 一只折断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凉的内心忏悔。
精神的创伤难以愈合,而背负着自省与自责的心灵敢于正视现实的严峻,并在痛苦中反抗,在挣扎中获得对生命价值的冷峻思考,这就是鲁迅,这就是鲁迅带给我们的精神资源。严于解剖自己
严于自省1、文章第四段“我”撕破、踏碎弟弟的蝴蝶风筝,傲然走出小屋后,课文这样写到“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想象,用精彩的文笔描写 “我”走后弟弟的思想、举止。
2、课下阅读鲁迅的杂文《我们怎样做父亲》。结合《风筝》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与作业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