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风筝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9 风筝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8:0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风筝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主旨。
2重点难点
解读课文3-4段,了解“我”与小兄弟对风筝不同的情感以及由此引出的往事。
理解“我”心情沉重且悲哀的原因,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中学校园中流传了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
明确:鲁迅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怕读鲁迅的文章呢?
——语言晦涩难懂;时代的隔膜,无法体会文章深刻而沉重的思想
其实鲁迅的文章也并不那么难,只要熟读精思,难就能变成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风筝》。
活动2【讲授】概括
把书翻到103页。先花2分钟时间快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我”反思自己阻止弟弟放风筝。
(要点:谁 干什么)
活动3【讲授】分析情节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件事情写清楚的呢?我先看故事的前半部分,二十年前……
1、请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第3第4段。
2、思考:“我”和小兄弟对风筝的态度有什么区别?全出关键词
3、围绕两人不同的态度,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小组交流:
⑴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1:“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甚至在我不许的情况下躲在堆积杂物的小屋里偷偷做风筝。(动作、神态描写)
表现了“我”的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反衬了“我”的粗暴、专横、不近情理,表达了我的愧疚和对小兄弟的同情。
例如2:“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表现“我”的粗暴、专横、不近情理。
例如3:“惊惶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突出了我的粗暴专横不近情理。
4、小结过渡:
从这两段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笔法叙述了二十年前这件往事的原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看似信手拈来,只在叙事;实为匠心独运。一个粗暴、专横、不近情理的兄长形象跃然纸上;一种愧疚同情之情见(xian)于言外。
活动4【讲授】研读揭示主旨
三、二十年后,当我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作者把当年粗暴对待小兄弟的行为称为“精神的虐杀”。你看,鲁迅真是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人,于是他就想到了补过。
1、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最终它采用了哪种方法?
明确:a.“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
b.“讨他的宽恕”
2、集体朗读
(为什么要把不过的方法写得这么细?——说明“我”为了补过,想了很多办法,从侧面具体形象地表现我内心的纠结沉重。
为什么要写“嚷着、跑着、笑着”这一句?表现如孩子般的天真无忧快乐。紧接着然而一句,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鲁迅的文章很有嚼劲,他的语言越琢磨越有味道,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味道,就像是嚼橄榄后的回甘味,停拨琴弦后的绕梁余音!
3、我想听到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可是弟弟说的却是“有过这样的事么”,鲁迅真是个怪人,一般人都希望别人忘记,而他却想听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小组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他那么想听到~(2分钟)
4、小结:
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借这篇文章进行了国民性批判。
揭露、批判国民的麻木而不觉醒,受辱而不自知,这就是鲁迅的使命,也是他弃医从文的原因。他就是要用笔、用他的文章唤醒还在昏睡的国民。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这个单元还有两篇文章《故乡》和《孔乙己》,都是这一主题的。
活动5【讲授】总结并板书
鲁迅的文章的确比较深奥,四十分钟时间只能是挂一漏万,同学们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向自己的语文老师请教。谢谢同学们的配合。
板书:
“我” 小兄弟
二十年前 嫌恶 喜欢 “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二十年后 补过 忘却 “有过这样的事么”
(觉醒) (不觉醒) 国民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