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故乡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0 故乡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8: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故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朗读,掌握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理解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懂得珍惜现在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圈划、朗读,掌握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鲁迅先生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感情,懂得珍惜现在的新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2.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和第三段,思考:“我”回到故乡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此时“我”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二、把握人物
(一)闰土
1.二十年过去了,儿时的伙伴在相貌上肯定发生了变化,请在文中圈划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用这样的句式回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生圈划有关语句,并按照规定的句式进行交流)
2.从相貌上看,原先可爱的小男孩俨然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农民了。可是让“我”感受最深的还不是相貌上的变化,请同学们在文中分别圈划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
①少年闰土的语言中用了四个省略号,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生交流省略号的作用,并通过朗诵体会)
②中年闰土的话语中也有很多省略号,你能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选取中年闰土语言中最短和最长的两句,引领学生比较与少年闰土语言的不同,同时,让学生进行“我”和闰土见面时的情景对话进一步感受)
③请同学圈划文中语句回答:是什么,造成了闰土的这种不同?
(生圈划文中的语句交流)
(二)杨二嫂
1.杨二嫂对我的到来好像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鲁迅写她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的人往往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2.请同学们再选择一处你觉得最能体现杨二嫂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生朗读有关语段,抓住最能体现杨二嫂性格特点的语句,朗读品味)
三、探究主旨
1、请同学们齐读第86段,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文下面注释,分析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
(生结合之前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理解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
2、这三种生活都不是“我”所希望的,更不是“我”所希望的下辈们的生活。那“我”有没有为后辈们构想了一个新的生活呢?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其他学生思考并圈划文章前面相类似的景物描写,比较不同。
(生朗读体会这里的景物描写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
3、新的生活该怎么实现?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结尾句,思考:鲁迅先生的这一声呐喊希望我们明白什么?
(生齐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延伸拓展
我们现在正经历着鲁迅所希望的新生活,如果现在让你对鲁迅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布置作业
以“我的”为题,介绍家中的某个人物,要求运用对比的写法,字数6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环境人物
记忆中的故乡(鲜明美丽)杨二嫂:豆腐西施、安分守己
闰土:活泼刚强、纯朴可爱
故乡对比
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凉)杨二嫂:像圆规、势利、泼悍放肆
闰土:衰弱贫穷、木偶人 希望之路在脚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鲁迅的文章是晦涩难懂的。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怎么选择切入点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选择切入点。
记得最初教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用了一周时间,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我很累但是学生却没有收获。我在反思我的教学思路。我是一个勤快的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时间长了,把学生教得没有灵性了,不会思考,语言贫乏,感情冷漠。
为了不重蹈覆辙。在学这篇这课文之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我的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以这两句话为指导的:“小疑有小近,大疑有大近”;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我从小说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这篇小说中作者主要刻画的就是两个人物:闰土、杨二嫂。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让学生找文中对这两个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深层原因。其实也就是在探究小说的主题。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最好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学生们探究的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其实放开学生的手脚,他们有时真的会给你一个惊喜。我趁热打铁,把文章最难理解的一部分拿出来让学生去质疑。然后大家讨论,分析。虽然学生有时提出问题没有任何价值,但是这也证明他们是在思考,只是他们思考的深度不同。有好多学生不理解文中三个辛苦的含义。以及对文章的结尾句的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孩子们真的在思考。而且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探究出答案来了。
对于现代文的教学,我越来越感觉到很乱,可能是我的问题的设计缺乏层次性与科学性。我的教学仍然是没有以学生为主。仍然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现在的教学怎么是越来越倒退了呢。也许自己对教材挖掘的不够深,还是不能超越教案,还是真正的不能实现老师个性化的阅读。我仍是教案的木偶。这种现状我一定要有改变。否则我的业务是难以提高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以后的教学必需要严格要求自己,否则永远在重复着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