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孔乙己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孔乙己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8:15:13

文档简介

11 孔乙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理解文章多处“笑”的内涵,分析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挖掘造成其命运的社会根源。 了解小说叙事角度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研读文中有关“笑”的关键语句,剖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借孔乙己悲剧命运表达对整个病态社会的批判。
教学难点:了解小说叙事角度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旧知激趣 导入新课
回忆学习过的鲁迅小说中塑造过的人物形象,以及对鲁迅的了解。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笔下另一人物——孔乙己。
活动2【讲授】散读课文 初步感知
请学生散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初步感知:你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个人物?
活动3【活动】研读文中的“笑” 挖掘原因
小说中是如何评价孔乙己这一人物的?
(过渡句,将孔乙己的两次出场串联起来,引发读者思考。)
找出相关语句,分类评析。
(明确:“笑声”的作用:(1)贯穿故事情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暴露自己的性格特点,演绎自己的悲惨命运,又最终在笑声中悄然消逝。(2)笑声中表现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迂腐、善良、至死不悟。(3)笑声中增添悲剧色彩。众人把孔乙己当作谈资和笑料,无论是何种身份,都可以对其嘲笑、嗤之以鼻,以“笑”衬“悲”,通过众人的笑声,营造了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增强了悲剧效果,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小结: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不仅是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东西、封建落后的意识,更因为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 叙事角度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我”——小伙计作为叙述者?
提示:作为一个在酒店工作的小伙计,能够旁观所有发生在酒店的事情——真实;作为一个十二岁的小孩,能让孔乙己把他与店里的成人区别对待——看到不一样的孔乙己;作为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揭示孔乙己的不被人尊重和低下的社会地位——社会根源。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思考:结尾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如何理解? 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课件22张PPT。鲁迅孔乙己鲁迅,原名____,字豫才。
《风筝》选自《____》。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曾说,这篇小说是“描写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借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写作背景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
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整体感知(一)读课文要求:
1、注意生字词的音形义;

2、划分文章的情节结构。1.这篇小说写的事发生在什么年代?地点在哪儿?
2.来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掌柜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3、由此可以看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3) 作者描写社会环境: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B、从“我”职务的变换,对长衫主顾惟恐侍侯不周,对短衣帮则能欺则欺,可以窥见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营造压抑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炎凉。
作用:交代了势利、冷酷的社会环境,渲染了冷漠悲凉的气氛,为孔乙己的出场做铺垫。 分析第二部分(4-9)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孔乙己其人 关键词——使人快活孔乙己“我”众人小孩掌柜笑笑笑笑悲悲悲悲①语言令人笑
②行为令人笑
③外貌衣着令人笑
④遭遇令人笑快活孔乙己其人语言——
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 。说明他长期受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中毒之深,迂腐之至。
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外貌衣着——穿长衫说明他好面子,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逸恶劳,“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身材很高大”表明原本具有谋生条件,“青白脸色”说明他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常夹些伤痕”表明他饱受生活折磨,常遭欺凌侮辱。行为——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 本质善良诚恳。
教“我”写茴字——善良、迂腐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
“排出九文大钱” ——“排”字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也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天真
“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 遭遇被嘲笑——
“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醉心功名,懒惰
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喝懒做[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小结: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性格  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神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  作者用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和封建教育。孔乙己生死之谜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10-13段,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提示:孔乙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 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 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 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 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 二辩??????????? 三辩
第④节????????? 第⑥节????????? 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 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而“摸”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孔乙己之死谁之过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
他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孔乙己形象 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作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期倍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