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孔乙己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孔乙己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8: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孔乙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种不同人称叙述效果的比较,感知比较是阅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
2、通过问题质疑、语言品味、对照分析,体悟人物形象塑造,理解小说主旨。
2学情分析
《孔乙己》是初中九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意在通过学习鲁迅的不同作品,理解他的思想,进而走近鲁迅的内心,达到“走近鲁迅”的目的。本单元的五篇作品各有侧重,如果说散文《风筝》、小说《故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严于解剖自我,有着深刻反省意识以及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命运审视的鲁迅,那么,从小说《孔乙己》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国民病态灵魂的解剖,看到了一个企图引起疗救注意的孤独呐喊者的形象。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按照传统解读,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通过这一形象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还有一种理解,孔乙已不再是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代言人,而是一个矛盾体,既贫困潦倒又想保持读书人清高的架子,既善良又无能,既可怜有可气,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那么,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 《孔乙己》一文教学的有效价值该如何体现?
首先,从文章的体裁看《孔乙己》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主要特征是虚构和叙述。虚构毋庸置疑,而从叙述的角度看,的确值得研究。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提问:文章写孔乙己的故事,为什么花了较多的笔墨写“我”?显然,学生已注意到这一问题,且有困惑。此外,课文后知识卡片介绍的也突出了叙述人称的知识。可见,学生和编者都关注到了“叙述人称”问题,为此,我决定从叙述者“我”的角度切入课本,进行解读。
遵循小伙计“我”的视角,不仅能表现“我”如何看待孔乙已,更关注到旁人(酒客、掌柜)如何看待孔乙己的。很显然,孔乙己两次出场都和旁人的“笑”有关,孔乙己的出现总能带给别人快活,即便没有登场,依然会成为旁人津津乐道的谈资。而带给别人快活的孔乙己,除了尴尬地抵抗嘲弄,没有任何快乐可言,怕是无效的挣扎、抵抗也成了酒客一类人的笑料。从“我”的视角,既展现了孔乙已的可笑、可鄙、可悲,也揭示了众酒客的麻木、冷漠和薄情。
联系鲁迅本人弃医从文的经历,面对中国同胞在日俄战争麻木地当看客悲剧的反思,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国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不是“看客”就是“被人看”。显然,孔乙己被锁定在“被人看”的位置,而“酒客、掌柜”充当的是“看客”。鲁迅先生自己说,在《呐喊》这本小说集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一篇,其理由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有大家的作风。”从时代的角度而言,鲁迅在上世纪20、30年代所指出的国民看客心态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依然可见,这也是鲁迅作品深邃的原因。
综上所述,本文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体会叙述者的选择和小说主旨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学策略确定如下:
我是宝山区“初中语文阅读问题化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组成员。“问题化学习”强调“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本次执教《孔乙己》过程中——课前,注重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确定学生认知的起点和盲点;课中,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注重引导学生质疑,步步深入探究核心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希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研究文本,生成问题,形成认识,以达到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比较有“我”、无“我”的不同叙述人称,理解作者塑造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
2、教学难点:对“我”的笑和众人“笑”的理解。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鲁迅先生本人最喜爱的《呐喊》集中的《孔乙己》,由此导入。
活动2【活动】引出叙述者
由课后知识卡片,引出有“我”、无“我”的叙述人称问题。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你准备选择谁来讲孔乙己的故事?
活动3【活动】比较“有我”、“无我”的区别
(一)无“我”
1、删除文中涉及“我”的段落,对故事情节有何影响?
2、删除“我”的段落后,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有“我”
1、有“我”的第一人称叙述,孔乙己的故事在情节上有何变化?
2、对故事结局你有何疑问?
3、“我”眼中的孔乙己是怎样的?“我”的笑和旁人的笑一样吗?
4、有“我”的叙述中,为何还要写掌柜和旁人?
(三)总结
以“我”作叙述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当时国人的悲剧。
活动4【活动】作业
解决预习时的疑惑(任选一题)
1、既然要写孔乙己的故事,为什么在开头花较多的笔墨介绍我这个小伙计?
2、文章营造的氛围似乎很轻松,又似乎很沉重,作者究竟要营造怎样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