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8:2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品读人物描写的相关语句,理解讽刺艺术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作者对国人马虎敷衍的行事态度所带来的危害的讽刺与批判。
2学情分析
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学情,我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并确定教学策略。《差不多先生传》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讲,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从体裁上看,需要从人物描写、典型事例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语言上,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体会他的讽刺艺术难度也不是很大。但是,因为作者写作的时代离我们学生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在探究这篇文章现实意义的时候,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穿插讲解胡适这位大文学家、学者的思想、处事原则,让学生明确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的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将理解局限于“差不多先生” 的这一种现象,而胡适先生是希望通过差不多先生现象警醒国人,革除陋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一系列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国人马虎敷衍的行事态度的讽刺与批判。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读题解题
1、揭题
师: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大文学家、学者胡适先生的小说《差不多先生传》。
2、解题
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姓名:差不多 性别:男 性格:马虎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散读课文
(1)思考:本文表现差不多先生马虎性格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第5节 买糖 “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读书 “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记账 “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乘车 “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看病 “好在王大夫和汪大夫也差不多” 生命 “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按时间顺序,选取了差不多先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事例,表现其马虎、敷衍的性格特征。
散读课文
思考:文中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差不多先生马虎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3、总结:同学们一方面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了人物内心,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例了解了人物性格。至此,读者们看到了一个至死仍坚持着个人处事原则的差不多先生形象。
活动3【讲授】三、研读课文,理解写作意图
散读、齐读第11段
思考:对差不多先生的死,众人持什么态度? 请圈划文中相关的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2、思考:你认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对众人持什么态度呢?
众人的态度更突显了作者对差不多先生马虎性格的讽刺,我们看到了差不多先生之所以马虎的根源在于其不肯认真,不思进取,表面看似可笑,实际却是其一生的可悲写照。
活动4【讲授】了解作者,读文知人
1、作者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2、他人评价
梁启超:“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3、差不多先生至死还在说着“活人同死人差不多……”愚顽至极。可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效仿他、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作者批判了差不多先生的不思进取,至死不悟,写出了其个人的可悲。
(2)作者痛心于众人不求上进、愚昧无知,亦是国人的可悲。
(3)表现了他对中国命运的思考与担忧。这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国的悲剧。作者希望国人清醒,努力上进,改变中国的命运。
五、感悟、思考
1、思考:学了这篇文章,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材料:2006年6月29日,汕头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李嘉诚先生在汕头大学二00六毕业典礼上勉励汕大学子,要积极进取,远离“差不多先生”。
李嘉诚先生在典礼上说,“最近我重读了胡适先生所写的文章《差不多先生传》,这篇名著中,令我惊骇的不仅是差不多先生可怜的愚昧,更糟是旁人接受如此荒谬的存在方式。”
他说,差不多是一种折损人灵魂的病,他希望同学们必须谨记,活着是一种参与,要勇于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原则,能感受、有追求、能关心,敢于积极,能经得起考验,骨中有节,心中有慈、心中有爱。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希望胡先生那种“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的精神能带给我们一点思考。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不仅要在故事情节中和人物描写中分析,还可以通过作者的情感态度来分析,同样也要通过读者的理解来把握。你是怎样看待小说中的差不多先生、众人,怎样看待胡适先生的呢?
总结:同学们一方面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了人物内心,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例了解了人物性格。至此,读者们看到了一个至死仍坚持着个人处事原则的差不多先生形象。
活动5【作业】作业
随笔:《我看“差不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