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及素养解读:
1.综合思维:掌握三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关系。
3.人地协调观: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秦岭北麓山脚下,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对于岩石这一部分有着充分的生活体验,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带领学生充分的认识身边的岩石及岩石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重难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启发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重点:
1.运用示意图,说出岩石的类型并分析各类岩石的成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结束时安排大家回家之后收集了不同种类的岩石,现在请大家将自己收集的岩石放到桌子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说一说小组收集的岩石的都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代表交流回答
教师:简单点评、总结
地球上多姿多彩的岩石不仅构成了美丽的景观,而且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我们所收集的岩石分别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哪一类 各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可以相互转化吗 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见证一下神奇的大自然,神奇的石头吧。
【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在地球表面,岩石无处不在,它形成了山脉、丘陵、山谷、洋底,它是人类生存必备的物质基础。那么岩石圈是由什么组成的 岩石按成因分为类的类型有哪些 请同学们花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本第41—43 页,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回答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地壳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简称陆壳和洋壳。洋壳的厚度较小,平均为5~10千米。陆壳的厚度较大,平均为39~41千米,最厚处的厚度为70千米。
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的,依据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教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探究三大类型岩石。每个小组最终选一个代表交流发言。
学生:
【探究小组1】岩浆岩
【小结1】岩浆岩是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形成的岩石。
【探究小组2】沉积岩
【小结2】沉积岩是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探究小组3】变质岩
【小结3】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
教师总结:
在整个地壳中,岩浆岩约占地壳质量的89%,变质岩约占6%,沉积岩只有5%左右。沉积岩占陆地面积的75%,岩浆岩和变质岩占25%。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教师提问:什么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也是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教师讲解: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是由哈雷·赫斯和迪茨提出的,它是板块构造学说形成的理论基础之一。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新的洋壳形成于洋中脊,并且在深海海沟处消融。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顶部缓慢涌出并冷凝,从中脊向两侧推移,不断形成新洋壳。洋壳的推移,推动了大洋板块的移动。图略。
教师提问:观察分析世界海底的地质年龄。思考,海底的地质年龄从新到老分布有什么特点 世界海底的地质年龄分布为海底扩张学说提供了哪些证据
学生:回答,补充
教师总结:1.距洋中脊越近,岩石年龄越新;距洋中脊越远,岩石年龄越老;且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2.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探究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读图,回答思考题。
思考题:1.三大类岩石是否能直接相互转化?
2.岩石圈物质循环主要动力是什么?
3.在图方框内填写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箭头上标注地质作用。
学生回答:1.岩浆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
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
3.(1 冷却凝固 2 重熔再生 3 变质作用 4 固结成岩 5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6 隆起)
教师提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形成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岩浆侵入到其他岩层中,地壳隆起;外力作用把高山、高原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教师: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交流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学生: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教师总结: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的祖先利用比较坚硬的岩石制作简单的工具,用来狩猎和切削食物等,并选择天然岩洞作为主要的居住场所,以适应生存需要。目前发现的很多历史遗迹,例如埃及金字塔等,也都是用岩石建造的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首先,矿产资源是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我们居住的房屋、做饭用的炊具、电子设备和交通工具等,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其次,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尽管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天然矿物燃料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
3.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
巩固提升:
丹霞地貌是砂砾岩地貌的一种,它的特征被描述为顶平、身陡、麓缓,并且呈现城堡状、方山状等多种形态的赤壁单崖,而墙状山也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一种景观。下面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福建省冠豸山丹霞地貌景观图。
思考题:1、说明图1中丙所属岩石类型及其常见的岩石。
2、指出图2所示地貌岩石是图1中的哪种岩石类型?并简述该岩石特征。
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相应学案和作业以及对应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将复杂的必备知识情景化,达到通俗易懂。将抽象的形成过程类问题情景化后,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本节课也可能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时间把控不准确,学生参与度可以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