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分区
第十二节 两极地区
学习目标:
结合材料,分析南极洲地形、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结合材料,了解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科研价值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北极地区
1、位置
(1)半球位置:
(2)经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北半球、跨东西半球
纬度:66°34′N—90°N
经度:跨越360°个经度
中间是北冰洋,四周被欧洲、亚洲、北美洲的陆地包围。
(4)交通位置:
②海运
随着全球变暖,极冰融化,科技进步(破冰船),北冰洋航道距离短,耗时少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
①航空
北冰洋周围由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其上空是三洲之间往来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最短航线。
北极航道示意图
从中国上海到荷兰鹿特丹,若取道东北航道,航程可缩短约2800海里,节省9天时间,燃油成本降低近三分之一。
2、范围
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3、地形地貌
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体,多数地区冰雪覆盖,浮冰广布。
北极点附近是常年不化的冰盖,永久性积雪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岛的内部。
4、气候
极地气候,严寒干燥;
大部分地区为苔原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凉短促;
格陵兰岛为冰原气候。
苔原景观
冰原景观
5、自然资源
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矿产、海洋生物、渔业、旅游(极光)等。
(1)矿产资源:
石油、天然气、海底锰结核、金属矿产等,储量大,品质高。
北极圈内的大型油田—俄罗斯万科尔油田
(2)生物资源:
植物:苔藓、地衣等苔原植物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陆地;
动物:北极熊、驯鹿、北极狐、北极兔等。
6、居民
据一些统计数据显示,长期居住在北极地区的人口已接近300万;
北极的土著居民为黄色人种的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雪橇出行,以狩猎和捕鱼为生。
7、北极科考
黄河站
北极黄河站位置示意图
北极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
思考:中国科学家前往北极黄河站考察时间什么时候最为适宜?为什么?
时间:
每年的7、8月份左右
原因:
有极昼现象,7月、8月为北极暖季
01
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石油泄漏等突发的重大污染事件给北极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环境污染
02
伴随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北极冰川融化速度不断加快,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全球变暖
03
生物多样性下降。
过度捕杀
8、生态环境问题
北极海冰变化的影响
①气候方面:
北极海冰对地球的气候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大洋洋面相比,海冰的反照率较高,可以减少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面积减少,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就越少,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气候就变得越暖,海冰的消融也就更快。
同时,作为一种物理屏障,海冰对海洋与大气间热量交换有抑制作用,海冰的减少会使得太阳辐射直接进入海水,有利于海水吸收热量,加剧海洋和大气间的热量交换。
北极放大效应
北极放大效应,指的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地区升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现象。据估计,2000-2010年间,北极地区温度上升的幅度达到了北半球平均增温幅度的两倍。
01
早期研究人员将其归因于冰反馈,即北极地区被冰雪所覆盖,地表反照率较高,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雪融化,反照率降低,使北极地区接收到更多太阳辐射,进一步增大了变暖幅度。
02
②生态方面
北极熊、海象和鲸鱼等生物依靠海冰的存在维持它们的狩猎、繁殖和迁徙习惯。大幅度的海冰减少,将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③人类活动
北极海冰的变化还会影响到人类活动。例如,北极航道的通航情况与海冰状况密切相关,海冰的减少使得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间可能延长,但同时也增加了航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此外,海冰的变化还可能对北极地区的资源开发等活动产生影响。
思考:结合地理环境评价评价北极航线开通的区位条件。
优点:距离近,缩短航程,耗时少,减少运输成本;路过国家少。
缺点:面临的问题:浮冰(冰山)、狂风、严寒等;只有夏季才可以通行,通行时间短,而且需要破冰船护航;沿途补给少;技术要求高;环保要求高。
北极航线在国际航线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
北极航线是北美、亚洲东部到欧洲的海上最短航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线通航时间会越来越长;
加上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资源的开采对航运的需求量也会加大。
二、南极地区
1、位置
(1)半球位置:
(2)经纬度位置:
(3)海陆位置:
南半球、跨东西半球
纬度:60°S—90°S
经度:跨越360°个经度
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离其他大洲较远(与南美洲隔德雷克海峡)
(4)交通位置:
在未来的空间交通上,南极洲是联系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捷径。
2、范围
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包括南极洲及周围的海洋。
南极大陆:围绕南极点的一块完整的陆地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
3、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被冰盖覆盖,有“冰雪高原”之称(绝大部分陆地为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余米)。
4、气候
(1)类型
冰原气候
(2)特征及成因
①酷寒: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在-50℃,1983年7月,俄罗斯东方站测得-89.2℃的全球最低温,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有世界“寒极”之称;
纬度高,太阳高度低,极夜时间长;
高原地形,海拔高,气温低,且热量散失快;
西风漂流环绕,降温减湿,且阻止了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交换。
冰雪覆盖,反射率高;
成因:
思考: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低的原因?
下垫面:
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终年被冰雪覆盖,多晴天,太阳光反射强,气温低;
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受海洋影响大,气候相对温和,气温偏高。
洋流:
南极大陆周围北西风漂流环绕,形成“风壁”,阻止热量交换,受海洋影响小,气温低;
受洋流影响明显,其中巴伦支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常年不封冻。
海拔:
南极海拔高,气温低。
②干燥: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有“白色沙漠”之称;
成因:
南极地区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水汽少,空气干燥不易形成降水;
西风漂流降温减湿,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程度;
气温低,蒸发弱,水汽含量低。
③烈风:南极大陆年平均风速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有“世界风库”之称。
成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南极陆地中心常年的冷高压与外围海洋上的低压间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差;
摩擦力:地表为冰雪面,摩擦力小、地势平坦,缺少植被;
5、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南极蕴藏的矿产有220多种,主要是煤炭、石油、铁及各种有色金属。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和铁矿带。
1998年的《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议定书》禁止了各国在南极开采资源。
南极洲是世界最大的冰库,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表面淡水储量的72%。
(2)淡水资源
(3)动物资源:
南极气候严寒,内陆地区植物难以生长,但海洋动物较为丰富。代表动物有企鹅、磷虾、海豹等。
6、南极科考
南极洲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截止2020年2月22日,世界上共有3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80个科学考察站。
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站的分布
(1)中国建立的南极科考站
长城站(建于1985年)
中山站(建于1989年)
昆仑站(建于2009年)
泰山站(建于2014年)
秦岭站(建于2024年)
长城站
泰山站
中山站
秦岭站
昆仑站
思考: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泰山站外形设计采用圆形外表、碟形结构和高架设计的原因。
①圆形外表视野开阔,便于科学观测;
②碟形结构可减少风阻,减弱强风侵袭;
③高架设计利于大风通过,吹走建筑附近积雪,避免暴雪堆积甚至掩埋建筑物。
(2)南极科考时间
每年11月-次年3月
正值南半球的夏季(暖季)
且南极附近处于极昼期间
7、环境问题
(1)臭氧层空洞
南极地区上空臭氧浓度降低,使太阳紫外线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对生态环境及人类有不利影响(皮肤癌、白内障等)。产生臭氧空洞的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导致。
(2)生物多样性减少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科学研究站的建设、旅游活动等)、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都威胁着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雪融化速度加快,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大量淡水将使海平面上升50-70米,人类将面临一场可怕的灾难。
(3)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快
“西瓜雪”是指被南极沿海的极地雪藻所含色素所染成粉红色的雪。极地雪藻的耐寒性极强,在终年积雪的环境中,它们仍能存活。当雪在阳光照射下微有一点融化时,极地雪藻便会立即从梦中醒来,将原本白色的雪地染成鲜红色。
南极“西瓜雪”
随堂训练1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罗斯海被誉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左图为南极地区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秦岭站实景拍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于此,主要原因是( )
A.风力较小
B.海拔较低
C.便于补给
D.科研价值大
√
随堂训练1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罗斯海被誉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左图为南极地区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秦岭站实景拍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秦岭站站房采用高架设计,主要目的是( )
A.防寒与保暖
B.防强紫外线
C.防积雪堆堵
D.利用底部空间
√
随堂训练1
2024年2月7日,中国第5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罗斯海被誉为研究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和圈层相互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天然实验室”。左图为南极地区科考站位置示意图,右图为秦岭站实景拍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秦岭站的窗户设计在斜面上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南极风暴对窗户的侵袭B.增大室内空气湿度
C.在极昼期获得更多太阳光照D.促进室内外空气对流
√
随堂训练2
下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东北航线、西北航线会合处N临近( )
A.北冰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
B.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C.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D.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5.若北极航线开通,该航线( )
A.可全年通航B.单位距离能源消耗较少
C.不宜使用罗盘导航
D.航行的船舶维护费用较低
√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近地面某日风向(图中箭头所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此时影响甲地近地面的天气系统是( )
A.台风 B.暖锋 C.冷锋 D.反气旋
7.下列有关乙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判断,说法准确的是( )
A.因地表反照率较低而气候酷寒
B.因气温较低,饱和水汽压较小而气候干燥
C.因地势较高,摩擦力较小而多烈风天气
D.11月至次年3月气候为全年最冷
随堂训练3
√
√
感
谢
聆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