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武松打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武松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衬托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所以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切实做到预习要求,把课文读书,充分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先不出示衬托这种写作方法的概念,而是提问除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外,作者是怎样把武松的性格特点写生动的?学生从环境、哨棒、老虎和猎户等方面回答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了衬托这种写作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衬托手法的运用。
难点:哨棒的衬托作用是感受英雄形象的难点所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复习有关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人物描写,根据描写的对象,可以分为外貌描写(肖像、衣着、神态)、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活动2【讲授】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的武松给你怎样的印象?
勇猛、武艺高强、豪爽、机智、身手敏捷、荣誉感、自信、谨慎等
2、本文在刻画武松的形象时也是运用了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除了运用了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外,作者是怎样使武松的形象更加鲜明的?或者说文中运用了哪些办法,从哪些方面来写出武松的高大形象的?学生快速浏览寻找。
环境:刮去了皮的树;败落的山神庙;日色渐渐坠下去;乱树林;光挞挞
(2)哨棒:如从酒店出来,是“手提哨棒便走”,表现他很自信,可看出他的豪迈的气概;当他看了刮树上的抄白后,“横拖着哨棒,便上岗子来。”表现他不怕,大咧咧地走来,满不在乎。上得岗子来,虽说不怕,但心里也有些嘀咕,“将哨棒绾在肋下”,看出此时他虽不在乎,但也有精神负担了。当酒力发作,焦热起来时,他“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袒开。”大步流星地走来,衬托出英雄之豪迈。当他见一块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却待要睡,见一吊睛白额大虫出来,从青石上翻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不管怎样写,多么忙,哨棒总是忘不了。此处亦可见武松之精细。
最精彩的还是用哨棒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转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我们想,这一棒下去那虎非死不可。如果这一棒真打着了,那下面就没戏了。作者处理沒让他打着,而是打在树枝上了。“簌簌质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不但没打着老虎,反将哨棒折做两截。这样写,我们认为很真实、实在。由于心慌打急了。这既是惊恐之急,也是形势之急;这里是乱树林,又是傍晚,回避不及,打在树上也是合情合理的;哨棒打折了,这为下面赤手空拳打虎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因为只有让棒折断,把武松置于赤手空拳与虎相搏的险境中,方显出英雄本色。如果开始就没哨棒,那也不好。叫他有棒,但又不让棒起作用,这就颇有味道了。因棒不起作用了,这赤手空拳方显出威力,显示出英雄的本色。
我们读大作家、大手笔的作品,会发现他们往往善于用器物来写人物,并写得很成功,使器物与人物合二为一,我们管它叫性格化的器物。如李逵的板斧,还有猪八戒的扒子,孙悟空的金箍棒,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等等。
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个回合武松退避,一连三闪,既见虎
猎户:猎户的着装和武器都与武松形成对比,衬托武松之英勇。猎户的神
3、总结衬托手法的作用及武松的性格特点
什么是衬托?
作文时,为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常常要用其他人物或事物来陪衬、对照,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衬托(或烘托、映衬)。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宣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所以,本文在刻画武松的形象时运用了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的同时也运用了衬托这种写作方法。
4、讨论:景阳冈打虎的这一情节在武松的人生经历中的意义
打虎前武松是个怎样的人?打虎后又怎样?
活动3【作业】三、布置作业
把景阳冈武松打虎的这一情节在武松人生中的意义写成一段话。
活动4【讲授】板书:
武松打虎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衬托:
武松的性格特点:
环境
勇猛、武艺高强
哨棒
豪爽、机智
老虎
身手敏捷、荣誉感
猎户
自信、谨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