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岳阳楼记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6 岳阳楼记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09:08: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岳阳楼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所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读准字音、读顺语句,疏通字词句的意思,以此为基础,在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借鉴本文语言骈散结合的特点,进行一点语言表达方面的小练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古仁人”思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
读一读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 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品味、欣赏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活动2【讲授】五、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希文,宋朝家、家。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活动3【作业】课后作业
内容理解:
1、“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_________。“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________。
2、“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____________。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大观”与上文“______”一词照应;文中写景转入写人的一个表示转折语气的词是:“_______”“多会于此”中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
5、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明是“________”,暗指“__________”。“微斯人,吾淮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段文字反映了作者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2分)
9、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记”是一种____________。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滕子京的___________之意。
11.范仲淹是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是_______________。
12、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沙尘暴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1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体会。
活动4【测试】《岳阳楼记》测试题
《岳阳楼记》测试题
(A卷)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山岳潜形()(2)商旅不行()
(3)去国怀乡()(4)把酒临风()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岳阳楼记》
(B卷)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修:乃重修岳阳楼/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异:得无异乎/水土异也
C、属:属予作文以记之/神情与苏黄不属
D、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对第二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岳阳楼记》(C卷)
岳阳楼记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对下列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
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3、(1)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 (3分)
A.批评“以物喜、以己悲”的两种人。
B.表达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感。
C.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
D.表达了自己的这种远大抱负无人理解的孤寂与愁苦。
(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的是,“退”指的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D卷)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1)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居:居庙堂之高/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B、号:阴风怒号/号呼而转徙
C、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忽啼求之D、形:山岳潜形/不与,归而形诸梦
(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或异二者之为∥小大之狱B、何哉∥此乐何极
C、不以物喜∥具以情告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1)是进亦忧,退亦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1)“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
(2)对选文内容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古仁人思想感情表示出怀疑,也提出自己的质疑。
B、作者写古仁人“进亦忧,退亦忧”,表现出古仁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变化和反复。
C、作者通过探求古仁人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D、作者感慨万分,哀叹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