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真话集》后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文中看似平易的语言,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并理解巴金深刻的忏悔思想和对真善人性的渴望与呼唤。
2学情分析
《小狗包弟》这篇文章虽然作于“文革”后,却是作者反思“文革”的一篇力作。在文章里,作者一面追忆往昔那段令人痛苦的经历,一面反思着那时的人、那时的事;一面对自己的妥协软弱、自私寡义、良知丧失而感到自责,一面又对诚实正直、善心良知的回归而大声疾呼。我们从字里行间中,不光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忏悔,更能感受到这种直面过错的勇气与力量。
从时代背景来看,这篇文章是初中教材中为数不多的以“文革”为背景的文章,是学生接触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从而帮助初中高年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绝佳契机。从其内容来看,厚重的思想内涵,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极好载体。从年段特点来看,初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独立思考、形成见解的能力也在逐步形成,这样一篇厚重的文章,必然会激起他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索。
可是“文革”这样一个时代背景,距离我们当下的学生已经有将近半个世纪之远。即便是初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此的了解最多也只是只言片语,一星半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形成共鸣,从而去体会作者内心那深沉的情感呢?生搬历史,直接填鸭这肯定是不行的,其结果必然无助于学生的学习。我想有必要帮学生给这篇文章做做“手术”,带着他们去体验,从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文中看似平易的语言,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巴金对事、对人、对整个民族的深刻自省。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课题
巴金先生曾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勇气和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感受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活动2【讲授】精读文本,三刀解析
1、通过预习,说说文中什么地方是使你最感到震惊的?(追问:从题目出发,特别让你震惊的一幕是什么?)
明确:让人如此喜爱的小狗包弟,最终居然被送上了“解剖桌”。
2、问:结合文章说一说,小狗包弟是怎样一只狗?(请同学们把找到的句子括起来)
明确:聪明可爱、善解人意、有情有义。
分析举隅:
“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表现出包弟的聪明可爱。(分析时可扣住两处,“……时就……”表现包弟立身不是无意识的表演,而是为“要求”而作,体现其聪明。“不停地作揖”中“作揖”本是人的动作,可包弟双脚并拢做起来则显得憨态可掬,表现其可爱。)
预设追问:老师也注意了一句,你从我读的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包弟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广州……每天……天天……从不)
3、问: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表现包弟的可爱和情义?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友情有义,作者及其家人就愈是不舍。我虽不舍,却仍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这是“让人震惊”的。
4、问:是谁把可爱的包弟送上了“解剖桌”?
明确:是我、是文中那些红卫兵、是当事那癫狂的社会和民族。
预设(1)问:我把如此可爱的包弟送上解剖桌,难道我是个本性残忍、十恶不赦的人吗?请大家结合6、7两节的句子来谈谈你的想法。
分析举隅:
“我就胆战心惊”
表现出我性格的儒弱和妥协。
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我暗暗地流泪”等语句,体现出在包弟的问题上已经想尽办法,体现出我心底的善良。
明确:本性善良儒弱的我,包弟又是如此可爱,我和家人又是深爱着包弟,最终还是将包弟送上了“解剖桌”,这是更“让人震惊”的。
预设(2)问:看来还有一双大手推动着我,将包弟端上了“解剖桌”,那又是谁?
明确:是当时那个癫狂的社会和民族,泯灭了我的善,而将可爱的包弟送上了“断头台”,这种社会悲剧才是最“让人震惊”的。
理由举隅:
“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打门”的举动表明捉狗已经不是玩耍,而是代表着抄家。“小孩”成为整件事的主体又暗示着这场运动所波及的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或是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人。“晚上”一词,写出了这种人与人的倾轧不分昼夜,人已经到达一种癫狂的境地。还有对于“附近”“几次”等词语亦可分析。(在平易的语言中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5、对于包弟来说“解剖桌”是生命的终结,而对于我则是更深入反思的开始,请大家一起来看第8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8段,看看作者反思了什么?(默读3分钟,巡视)(追问:我反思到自己人性中哪些不足?)
明确:妥协软弱、自私寡义、良知骨气
预设:“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羞耻”是因为“不能保护”,体现出我的软弱;“瞧不起”“不能原谅”是因为“为了想保全自己”,体现出我的自私。
(再预设:如果学生从“包袱”、“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入手,亦可通过“有这种心情<沉重、责备>的原因是什么,引到小狗和保全”)
预设:将此句连起来读,并重读“羞耻、瞧不起、不能原谅”。
“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预设问题:很多人在十年浩劫的苦难日子里是这样过,作者也是这样过,为什么作者认为这种逆来顺受的生活是可耻的?
预设答案:我是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中最有良知、最有骨气的人。在面对社会的压力,我虽然内心抵抗,但仍然放弃了这种良知(泯灭良知),这是让作者觉得可耻的根本原因。
(2)将两句连读,并体会其中作者的情感。
明确:煎熬、内疚、忏悔。
(3)这种情感凝聚于全段之中,引读第8段,体会作者内心情感。
明确:从这些关联词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煎熬。
(4)注意矛盾心情在哪些词上体现,朗读的时候要加重语气。齐读。
6、问:第8段在内容上直接表达了作者的自省,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在文章开头写一段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明确:两件事有相似之处,能够顺理成章引出关于“小狗包弟”的故事。
预设:从内容来看,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
明确:(1)相同点:两只狗对待人的态度都是始终如一的,预示着那份善良之心的坚守。
(2)不同点:艺术家和我,在处境、对待小狗的态度和做法上有着巨大差异。
目的:写了那个艺术家,尽管周遭泯灭善心的人比比皆是,可他对小狗始终如一的态度和行为也暗示了在那段日子里仍有不失良知者,那种对于善良之心的坚守给了我,也给了更多人以力量。
7、作者反省背后所隐藏的是对人、对社会的本应有的善良的唤醒。所以作者在文末有了这样的真情吐露——“我不怕大家嘲笑”——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力量啊。良知的开始正是讲真话。
预设:齐读最后一节,体会在这看似平易的语言背后,凝聚着的作者伟大的勇气。
活动3【活动】课堂反馈,归纳总结
1、结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拥有了自省的勇气,直面历史的行为,那么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也必将变得强大。我想,这可能正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给我们带来的勇气、力量和希望。
2、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把最后一节再读一遍。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1、于平易中赋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在这篇叙事散文中,第9段却出现了大段环境描写,说说作者这样写作的意图?
2、“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于本文中则体现为对于善行的呼唤。结合你所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