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2《黄生借书说》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2《黄生借书说》课件(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10:1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黄



说袁
枚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导语: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奢华。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作者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解题:相关背景 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新课指南2.过程和方法: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读、讲讲、练练,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阐明道理的方法;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写作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诵读课文,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1.知识和能力:了解袁枚,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义。学习目标: 1、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
  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
 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
 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枚( ) 斋( )
俟( ) 辄( )
俸 ( ) 吝 ( )
惴惴( ) 摩玩( )
庋藏( ) 素蟫( ) zhāisìzhéguǐmóméifènglìnzhuì1.易读错的字tán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 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
俟异日:等他日。俟,等。2.释词:  无论: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到。  若业: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被。   高束:束之高阁。这里指深藏。姑俟异日:等到。 家贫难致:得到。 所览:览,阅读。辄省记:辄,就。省(xǐng)记:熟记。 俸去书来:薪俸。时蒙卷轴:时常覆盖. 可惜:值得珍惜。(今义:表示惋惜)惟予之公书:只是。 若不相类: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语气。 然则:这样看来,那么…… 读书也必专:句中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的心情)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那么是我原本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那么……(紧承上文而引发下文)。
公书:把书公开,指肯借书。吝书:吝惜书,指不肯借书.3.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条件关系的连词假借 而强假焉假的,与真相对古义
今义古义
今义夫人那个人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可惜值得珍惜表示惋惜4.一词多义 为一说
若业为吾所有
非独书为然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非独书为然为动词,写、作介词,被然连词,然而代词,这样动词,是子不闻藏书者乎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子代词,你名词,儿子吾不得而见之矣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助词,的代指黄生之表感叹语气代词,它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焉兼词,“于之”,泛指有书的人助词,……地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归而形诸梦
生固幸而遇予乎
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而连词,表示承接,并、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有张氏藏书甚富富富有多(连词,因而)5.词性活用 汗牛塞屋
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
唯予之公书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流汗名词用作动词,表现、出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迫切的心情名词用作动词,公开,同别人共用6.文言句式(1)判断句(2)省略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省略“授”的代词宾语“之”)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译时要在主语“七略、四库”后加判断动词“是”)(3)倒装句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状语后置句,为“以书授之”)(4)被动句  若业为吾所有
  (“为……所……”是一种表示被动的句式,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施动者,表示被动关系)归而形诸梦(状语后置句) 概括各段大意,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参阅课文注释默读课文。课文分析课文分析 课文共3段,第一段以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先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那些有书的人大都是不读书的。 第二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幼时借书之难,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记在心里;做官后有了书就让书束之高阁不读了。 第三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最后一句话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并进一步对黄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 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课文分析2.第二部分(3段):向黄生
 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这部分共2段,第1段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再以“授以书而告之曰”统领整段内容。这段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再用藏书者不读书的实例加以证明。 第一段有关讨论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   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  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  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 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总结: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文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有关讨论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末句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青春时光,勤奋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总结:这段以作者读书的亲身经历,把少时借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层。  第一部分提出写作本文的缘由,提出中心论点,并用社会上的实例和作者的亲身体会阐明论点。 小结
   1-2段阐明观点,讲的是逆境可以激励人们拼搏进取的道理。
   着重强调: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这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说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领会课文构思严密和运用对比手法说理的写作特点。)  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讨论以下问题: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  “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  c.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总结:第二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文章主旨   本文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此观点,勉励青年人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提出论点论证论点(事实论据)反面正面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提出希望:七略、四库
汗牛塞屋
祖父积、子孙弃幼年:借书吃闭门羹
做官:书落落大满板书设计珍惜所有、勤奋读书书非借不能读鉴赏与写作1.语言风格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主旨。第一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二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手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三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地指出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1)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
  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也,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前两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2.写作技法鉴赏与写作  (2)运用对比手法。
    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蟑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论点。第三段,以“张氏之吝书’’与“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涵着对黄生的厚望。课文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感染力强,令人信服,读来就如聆听一个长者对我们既严肃又殷切的谆谆告诫。那么课文在安排内容和运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让我想想……  ①课文在安排内容上构思严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教育黄生及青年人要专心读书,但他并不急于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而是开篇晓之以理,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然后展开深入的论证。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课文还宕开一笔,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物为己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在说透道理的基础上,又动之以情,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至此才顺理成章地向黄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课文还做到起句和结句相呼应,中间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这个抒彩很浓的句子承上启下,更使课文内容浑然一体了.  ②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说理。课文第一部分把借物(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跟藏物(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异日观”的心理作对比;又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把“张氏之吝书”跟“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再引出“黄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厚望。你是怎么理解“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
   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
   弃者无论焉。”  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思考与讨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  ①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古以来,我国流传着许多苦读的感人故事,且不说战国时苏秦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②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遇到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