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6 16: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帝俊是中国古代始祖神话中的祖先神。《山海经》记录了具有不同姓氏,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诸多部族皆以帝俊作为祖先神进行崇拜的现象。这体现出早期中华文明( )
A 信仰领域出现统一趋势 B. 辐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C. 始祖信仰凸显文化认同 D. 祖先崇拜推动血缘认同
2. 汉代云中郡治所遗址出土的托克托日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且保存完整的日晷之一。其表面刻有辐射状刻度和“夏至”“冬至”等文字,与中原地区出土的汉代日晷形制基本一致。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汉代( )
A. 边疆地区科技水平赶上中原 B. 天文历法与国家治理深度结合
C. 手工业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D. 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科技进步
3. 唐朝时期道释画(以道教、佛教人物、神鬼等为表现对象)风靡一时。吴道子的道释画“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还有“京都屠户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之说。由此可见( )
A. 宗教伦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 B. 唐朝佛道思想广为传播流行
C. 佛教道教思想互相影响融合 D. 唐朝绘画技术有了极大进步
4. 1048—1053年,陕西转运使李参认为当地“多戍兵,苦食少”,允许农户在青黄不接时根据自己预期的产量向政府借贷一定数量的货币,“俟谷熟还之官,号青苗钱。经数年,廪有羡粮”。这一做法( )
A. 反映出王安石变法成效初步显现
B. 体现了利用金融调节经济的尝试
C. 遏制了地方豪强土地兼并的势头
D. 根本上扭转了国家财政困难局面
5. 1280年,忽必烈下诏以黄河“汉唐所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命人深入青海,对接近河源星宿海和鄂陵、札陵二湖一带进行了勘察,并对当地的地形、水系、植被等地理情况做了记录。这一活动( )
A. 适应了大一统国家发展需要
B. 促进了青藏地区的社会进步
C. 体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D. 完善了绘制地图的科学方法
6. 唐宋以前,洛阳被视为“天下之中”,而幽燕地区则被视为“夷狄之域”。元明清时期,河洛地区仅被视为《禹贡》九州的中心,在以经学与理学为体、天文历数与堪舆地理学为用的学术影响下,至清一代“天子必居中(幽燕)以受四方朝觐”的思想正式确立。这种变化缘于( )
A. 经济重心持续向南迁移 B. 农牧分界线的频繁变动
C. 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发展 D. 政治统治中心发生转移
7. 清代嘉道时期,徐朝俊家族五世研习西学,著成《高厚蒙求》,其内容“汇辑旧西学文献,参以实测数据,并结合江南地方实践”。该书在晚清被徐继畬《瀛环志略》参考。这一过程反映出( )
A. 民族危机促使新思潮的萌发 B. 嘉道年间中西文化冲突加剧
C. 传统士大夫热衷于西学研究 D. 经世致用学风的传承与发展
8. 下表为1840—1895年中国棉花出口量与国内棉价波动统计,这反映了( )
(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整理价格指数反映相对波动,非实际货币价格)
A. 自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抵制作用 B. 中国对外贸易入超越来越严重
C. 中国棉花经济卷入全球价格体系 D. 民族资本主义纺织业迅速发展
9.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
A. 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历史 B. 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 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内涵
10. 图中说明文字为“此票专为一九三四年向群众借谷充足红军给养之用”。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中央苏区的经济形势
C. 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D. 解放区的土地法大纲
11. 1932年9月,中央工农检察部颁布《工农检察部控告局的组织纲要》规定,在工农集中的地方,设立控告箱,群众可以随时控告、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贪污浪费、官僚腐化或消极怠工现象”。这表明苏区( )
A. 致力完善监察体系 B. 工农拥有广泛政治权利 C. 注重改良社会风气 D. 积极加强政权自身建设
12. 下表是滇缅公路开通以来的物资输入量。这( )
时间 1939 1940 1941
物资输入量 27980吨 61384吨 132193吨
A. 体现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B. 有助于打破日军的战略封锁
C. 表明敌后战场地位上升 D. 得益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13. 中世纪后期,西欧许多城市在获得自由或自治权同时,把赎金交给国王,而不是交给当地领主。国王在收了城市的赎金后就给其颁发“特许状”,得到特许状的城市就受到国王的保护。于是,国王和城市逐渐结成同盟。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B. 扩大了国王的统治基础
C. 有助于巩固封君封臣制 D. 限制了城市的自治权利
14. 西方古代往往将猫塑造成无主野猫的形象。从中世纪到18世纪,厌猫乃至恨猫一直是法国人对猫的主流态度。然而在大革命后,猫的地位因其“不需要依附于任何人,也不需要屈从于社会习俗的那种独立到近乎无情的性格”不断提升。这种现象是( )
A. 文艺复兴的现实写照 B. 资产阶级的文化宣言
C. 社会习俗的传承发展 D. 世俗文化的发展需求
15. 在15世纪末以前,英国商人资本大都控制在外商,尤其是汉萨同盟(北德意志城邦和商业组织形成的一种商业集团)商人手中。到1579年,伊丽莎白女王将汉萨商人的地位降到其他外商之下,并最终于1598年将他们彻底驱逐出英国。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英国建立海上霸权 B. 适应近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
C. 瓦解了欧洲传统贸易格局 D. 加剧了德意志地区的分裂局面
16. 2025年1月,因美国政府对 TikTok(抖音国际版)禁令将生效,大量美国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平台小红书,就经济生活成本、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保障等多方面与中国网友展开“对账”交流。对此解释最全面的是( )
A. 数字技术加速中美文化交流
B. 逆全球化浪潮下民间交流的韧性
C.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文化领域
D. 社交媒体成为中美竞争的新阵地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是“一五”计划(1953—1957年)、“二五”计划(1958—1962年)时期我国各地区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及比重
投资额/亿元 比重
第一个五年合计 第二个五年合计 第一个五年合计 第二个五年合计
全国统计 250.3 728.3 100% 100%
华北区 36.8 121.8 14.7% 16.7%
东北区 86.1 125.9 34.4% 17.3%
华东区 30.8 150.5 12.3% 20.7%
中南区 28.5 123.7 11.4% 17.0%
西南区 12.9 75.8 5.2% 10.4%
西北区 23.6 59.4 9.4% 8.1%
不分地区的投资 31.6 71.2 12.6% 9.8%
——整理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8—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
材料二 1964年8月20日,毛泽东指出“一线要搬家,二线、三线要加强”,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1965年3月,周恩来指出:“三线的建设,必须充分依靠一线现有的工业基础……一、二线应当为三线建设出人、出钱、出技术、出材料、出设备。一、二、三线要相互促进。”以东北区、华东区为代表的一线地区对三线地区的全力支援,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比重有了很大提升。1952年,西部工业只占全国的9.61%,其中重工业占9.56%,经过三线建设,到1978年,西部工业已占全国的13.24%,其中重工业占14.76%。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工业、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经从1952年的约7:3,变为1978年的约6:4。西部地区形成了诸多以战备为目标的国防工业基地,如在重庆形成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在成都、贵阳、西安形成了航空航天和电子工业基地,在四川、陕西等地还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科研生产体系。
——摘编自黄巍《新中国75年跨区域工业经济布局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五”计划至“二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基本建设在投资方面呈现出的现象,并选取其中一种现象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三线建设的历史作用。
18.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和1625年前的近代早期,关税的确立和征收主要是国王特权作用的结果,议会仅名义上部分享有关税权。1625年后,随着议会夺权斗争的高涨,关税的课征权以及税率的制定与调整权逐渐落入议会手中。相应地,关税性质也由国王的特权税转而成为处于议会直接控制下的间接税。王权复辟后,非常国会批准国王可终身课征关税,使得议会对关税的控制大打折扣。1690年的议会财政法案,议会仅批准国王可连续课征关税4年。在确保议会经常召开的基础上,议会全面加强了对关税课征权和日常管理的控制。
——摘编自于民《中世纪和近代早期英国关税性质的演变》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工业生产力发展,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渴望开拓世界市场,但重商主义主导下的《谷物法》阻碍了其发展。贵族阶层因利益关系坚持《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认为其会提高生产成本、招致关税报复,因此反对该法。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主张保护关税,李嘉图则支持自由贸易。后议会于1846年6月通过废除《谷物法》的议案,争论最终以自由贸易的胜利而告终。
19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萧条”,欧洲各国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导致其不能保护国内市场。1903年5月,张伯伦发表了《伯明翰宣言》,认为实行贸易保护建立帝国特惠才是摆脱困境的最好办法。工商业资本家与土地阶层都认为有必要再次实行贸易保护,金融家则希望继续推行自由贸易。争论的结果是自由主义再次获胜,但英国经济并未好转。
——摘编自滕淑娜等《自由还是保护:19、20世纪英国围绕关税与贸易问题的争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世纪到近代早期英国关税演变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两次关税与贸易问题争论的焦点,并分别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约有1000万册图书和2.6万件手稿的私人图书馆馆蒇被没收变为国有。革命者把这些书籍分配给各图书馆,同时又建立了一些新馆,革命者成立了文献保存委员会,挑选图书,将神学、宗教和“禁欲主义”的图书进行处理,被收集进图书馆的,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和工程技术问题的书籍,并向全体国民开放。革命者还在图书馆通过组织讲座、展览等活动,引导公众接受和支持革命。在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法国公共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法国图书馆的发展及特色》等
材料二 1904年,晚清第一份以“图书馆”为名的图书馆使命陈述文本《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募捐启》正式面世,《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规则》随后发布,前者由梁焕奎等开明士绅共同倡议,申明图书馆“输入文明,实验教育”的基本定位,强调图书馆在“改良社会”方面的重大效果;后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本馆以输入文明、开通智识、使藏书不多者得资博览、创兴学校者得所考证为第一主义”。湖南图书馆成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1909 年学部正式推进京师图书馆筹建工作,并于1910年颁行章程,明确了“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的核心价值。这一时期,在地方民间也建立了一些公共图书馆。但大多数图书馆只面向精英知识分子等少数群体开放,公共、公开、共享的图书馆理念仍旧处于悬浮状态。
——摘编自《中国图书馆的使命陈述与时代担当(1904——202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时期与清末新政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时期与清末新政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所蕴含的共同进步因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称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登基后开始使用年号,此后相沿成习。下表列举了中国古代部分皇帝的年号:
朝代 皇帝 年号 对应时间(年) 释义
西汉 汉武帝 征和 前92-前89 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西汉 汉宣帝 甘露 前53-前50 天降甜美的雨露,太平瑞征
三国 曹魏魏明帝 青龙 233-237 青色之龙,祥物现世
三国 孙吴孙权 嘉禾 232-238 生长奇异的禾,吉祥征兆
前秦 苻坚 建元 365-385 正式开国,新的开始
北魏 孝文帝 太和 477-499 阴阳协调,万物和谐
隋朝 隋炀帝 大业 605-618 伟大的事业
唐朝 则天后 夭授 690-692 上天所授
唐朝 唐武宗 会昌 841-846 会当兴盛隆昌
辽国 辽太祖 神册 916-922 上天的符命
北宋 宋神宗 熙宁 1068-1077 兴盛安宁
北宋 宋哲宗 绍圣 1094-1098 继承先圣宋神宗的意志
北宋 宋徽宗 建中靖国 1101 兼容调和之意
北宋 宋徽宗 崇宁 1102-1106 尊崇“熙宁”
元朝 元世祖 中统 1260-1264 中原正统
明朝 明成祖 永乐 1403-1424 永远和谐安乐
清朝 清高宗 乾隆 1736-1795 天道昌隆
——据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整理
从表中选择二至四个年号,根据所选年号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拟定论题需与所选年号关联密切,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5CBABA6--10 DDCDB11-15 DBBBB 16. B
17.【答案】(1)现象:全国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在“二五”计划时期比“一五”计划时期大幅增加;各地区投资比重有变化,东北地区下降,西南、西北地区投资占比显著上升。说明:“一五”计划时期,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国家将大量投资集中于此,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当时投资额占比达34.4%;到“二五”计划时期,国家工业建设布局有所调整,开始注重其他地区工业的均衡发展,同时可能由于东北工业基础已相对稳固,所以对东北区的投资比重下降到17.3% ;西南、西北地区投资占比显著上升,为三线建设埋下伏笔;华东、中南地区投资占比增长,反映沿海与内地协同发展思路。
(2)有利于推动西部工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工业布局; 建立西部国防工业体系,为西部后续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8.【答案】(1)特点:主要围绕议会和国王争夺关税权展开;阶段性明显,过程曲折;关税性质由国王特权税转变为议会间接税;关税控制权由国王逐步转移到议会手中。
(2)焦点问题: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还是自由贸易。
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重商主义思想占主导;旧贵族阶层维护自身利益;经济学家的不同观点的影响。
第二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实力相对衰落;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的影响;自由贸易的弊端显现;经济危机的影响。
19.答案】(1)目的不同:法国大革命时期发展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为宣传启蒙思想和推动反封建的大革命发展,而清末新政时期的图书馆是为了开启民智、传播西学。受众不同:法国图书馆主要是面向民众,而清末新政时期的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少数精英群体。公共图书馆发展程度不同:法国公共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末新政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有限。
(2)因素:保存文化遗产。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传播知识,开阔人们眼界;推动思想解放;助推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
20.【答案】论题:从“年号”看中国古代帝王对王朝治安与繁荣理想的展望——以“甘露”、“太和”和“永乐”为例。
阐述:甘露(汉宣帝):甘露年的命名意味着对“天降甘露,太平瑞征”的追求。汉宣帝时期,西汉逐步恢复汉武帝后期因频繁的对外战争而产生的社会动荡,经济逐渐复苏。甘露年号反映出汉宣帝对内政修复和福泽百姓的理想追求。这与儒家强调的“仁政”思想相呼应,坚持以仁爱、教化来维持国家的安定。 太和(北魏孝文帝):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著名的汉化改革,通过推行汉服、汉语和汉族礼制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魏的政治和文化统一。太和年号中“阴阳协调, 万物和谐”的寓意显示了孝文帝对民族融合与社会和谐的期待。这一理念在改革中的体现,则是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 永乐(明成祖):永乐年号表示的是对“永远和谐安乐”的追求。明成祖朱棣推行四夷宾服,加强中央集权,同时打通大运河,郑和下西洋,旨在促进商业繁荣及外交拓展,在其统治时期,明朝达到了经济文化上的高峰。永乐年号显现了明成祖扩充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以求长治久安的宏图。 综合来看,这些年号不仅是纪年的工具,更传达了每位帝王在其统治时的治国理想与社会愿景,是各自时代治国方略的凝练表达。这些年号和对应时期的政策相辅相成,显示出统治者通过改革与治理来实现长期稳定和繁荣的理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