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6 17:02:27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二年级10月中质量检测·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D
B
A
0
C
题号
9
10
2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D
B
D
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了西汉前期,中央对地方诸侯国的政策演变:从汉高祖郡国并行,到汉文帝、汉景帝逐步削藩,最后到汉
武帝实行推恩令,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故A项正确。诸侯国势力虽被削弱,但西汉仍保留分封
制,其在维护统治秩序、体现皇权层级等方面仍有一定政治功能,并非“基本丧失”,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逐渐增强,未涉及地方行政体系,而且“地方行政体系混乱”这一说法也不符合西汉前期史实,排除C项;材料主
旨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题干详细描述了宋代公文从地方呈送、中央分办、政令下达,到签押、存档、监察核查的全流程,涉及多个机构的
分工协作,且每个环节均有明确规程,体现的是运作体系的严密性,故B项正确。行政体系的统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公
文制度仅是其中之一,“高度统一”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宋代公文流程繁琐,反而可能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
题干中涉及的不同机构承担不同职能,是分工协作的表现,不能说“机构职能重叠”,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巡抚常设化是因“倭寇与流民问题”的现实需求,体现中央为应对边疆危机进行的制度调整。辽东巡抚“统辖三
省兵力”,打破原有三司分权体系,“直接听命于兵部”,说明军事指挥权仍由中央掌控。“督抚辖境、治所尽量避免与布
政使司重合”表明中央刻意避免地方权力集中,通过跨省区划强化垂直管理。巡抚制度是中央集权在边疆危机下的适
应性改革,既保留三司框架(布政使司仍存),又通过督抚整合军政权力,体现“因事调适”而非彻底废除旧制,故D项正
确。巡抚已凌驾于三司之上(如辽东巡抚统辖三省军政),题干中“布政使司重合”被刻意规避,说明三司分权体系已被
打破,排除A项;明代巡抚本质是中央代理人(“直接听命于兵部”),且受巡按御史、三司牵制,无割据可能。藩镇割据为
唐代概念,与明代集权体制矛盾,排除B项;题干侧重军事与行政权调整,非监察职能。监察权虽属巡抚职责,但材料未
提及监察活动,且“督抚辖区设计”与监察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大宪章》虽在1215年签署时主要保障贵族权益,但因其包含限制王权的核心精神,后世在反抗专制王权时常将
其作为传统依据反复援引,故B项正确。《大宪章》主要维护封建贵族利益,而不是市民阶层,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
爆发有复杂原因,《大宪章》只是思想传统渊源之一,而不是直接引发资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君主立宪制框架确立于
1689年《权利法案》,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公民党“雇佣乞丐冒名顶替投票”却宣称“民意所归”,并组织“宪法促成会”以“群众请愿方式施压国会”,
表明政党通过非正当手段(如操控选举、舆论造势)干预政治进程。尽管公民党本质是袁世凯的御用工具,但其利用国
会框架下的政党名义活动(如伪造民意、组织团体),客观上体现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形式存在,即政党通过议会和舆论
参与政权争夺,符合“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结论,故A项正确。B项“责任内阁制的实践尝试”错误,责任内阁制
是《临时约法》设计的以国会制约总统的制度,材料中公民党施压国会是为服务袁世凯集权,与责任内阁制运作无关,排
除;公民党与国民党矛盾是袁世凯势力与革命党矛盾,非北洋军阀内部派系(如皖系、直系)争斗,排除C项;袁世凯通过
武力镇压“二次革命”并解散国民党,说明议会仅为形式,实权在总统府,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两张照片都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民众投票选举的情况,可以看到当时实行的是“投豆选举”,这可用
来研究当时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故D项正确。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共创建人民政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B机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度高二年级10月中质量检测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的黑色字迹
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西汉立国之初,高祖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
建议“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以削弱诸侯势力;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后
平定叛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解诸侯国势力。上述现象反映出
A.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分封制的政治功能基本丧失
C.地方行政体系混乱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激化
2.宋代地方路级机构呈送中央的文书,需先经监司审核签章,再由通进银台司验核,随后分
送中书门下等相关部门拟议;中央政令下达时,需经中书舍人起草、给事中封驳、尚书省
编号,地方接收后须由知州与通判联合签押方能执行,且所有文书均需由架阁库(档案机
构)存档备案,监察御史定期核查文书流转记录。由此可知,宋代公文制度
A.实现了行政体系的高度统一
B.构建起严密的运作体系
C.推动了行政效率的大幅提高
D.造成官僚机构职能重叠
3.嘉靖时期,为应对倭寇与流民问题,巡抚常设。万历朝鲜之役中,辽东巡抚统辖三省兵
力,直接听命于兵部,“督抚辖境、治所尽量避免与布政使司重合”。这反映出
A.三司分权制衡态势强化
B.动荡推动藩镇割据的初显
C.中央注重对地方的监察
D.中央集权体制的因事调适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B
4.13一17世纪,英国《大宪章》被议会和民众多次重申、援引,甚至被赋予新的解释。如
1628年《权利请愿书》、1679年《人身保护法》均直接援引宪章第39条。这一现象主要反
映了《大宪章》
A.以维护市民阶层利益为宗旨
B.成为反抗专制王权的传统依据
C.直接引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正式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框架
5.1913年10月6日,据《申报》披露:袁世凯控制的公民党“雇佣乞丐冒名顶替投票”,但该
党通过《国华报》宣称“民意所归”。公民党还组织“宪法促成会”,以群众请愿方式施压国
会。这折射出,当时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责任内阁制的实践尝试
C.北洋派系内部的政争激烈
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6.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居民参加投票选举的照片。这组照片可用于研究
A.中共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B.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出现
D.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7.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申不害在韩国变法,“见功而
与赏,因能而授官”。上述举措均
A.导致了学术的下移
B.推动了土地的私有化
C.打击了旧贵族势力
D.促进了法律体系完善
8.维新变法期间,废除八股取士的诏令颁布后,许多长期钻研四书五经的士人深感恐慌。
他们聚集抗议,声称此举将导致传统文化衰落,甚至联名上书要求恢复旧制。此外,一些
地方官员阳奉阴违,继续以旧科举内容考核学生。上述现象表明戊戌变法
A.超越了时代发展需求
B.未突破传统束缚
C.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
D.违背了历史潮流
9.九品中正制传入北魏后,北魏朝廷在鲜卑部族集中的地区,增设“宗室中正”“勋贵中正”,
由鲜卑王公贵族担任,负责品评部族成员,将鲜卑传统的“军功”“部族资历”纳入品评标
准。这反映了
A.门阀士族垄断选官权力
B.民族融合背景下的制度调整
C.鲜卑政权加速全面汉化
D.传统部族自主选官能力强化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