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0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0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4 23:0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0讲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标解读:
1.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
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结合教材相关地图,了解古代不同文明形成时间和地域分布状况。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认识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通过对古代文明特点的了解,辩证认识文明的共性和差异性。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总结古代文明的主要表现和阶段特征;归纳“轴心时代”各文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正确认识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
【历史解释】理解人类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内涵;正确认识私有制、阶级、文字与国家产生、文明发展的关系;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成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地区之一的史实,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悟中华民族率先迈人人类文明时代的民族自豪感。
考情考向:
年份 试题 考点 考向分析
2025 河南卷 国防领域成就
安徽卷 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 江苏卷 工农国防方面成就 黑吉辽蒙卷 国家政策的调整 2024 安徽卷 倡导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新风尚 甘肃卷 70年代的“乒乓外交” 浙江卷1月 中共八大 浙江卷1月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考查方向:
重点考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现代中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中国的外交;认识国民经济调整的成就等可能成为新的命题点
2.考查方式:
史实史论情境、海报图标等,构建创新情境,考查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特点及影响,增强道路自信。
年份 试题 考点 考向分析
2025 山东卷 文明的交流
广东卷 古代埃及文明 浙江卷1月 两河流域文明 甘肃卷 雅典民主政治 江苏卷 古代埃及文明 2024 安徽卷 古埃及文明 辽吉黑卷 古希腊文明 北京卷 古巴比伦王国 江苏卷 世界古代文明(主观题) 2023 全国乙卷 雅典民主制度 浙江卷 古印度文明 全国新课标卷 古巴比伦文明 1.考查方向:
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考查主要考察古代文明的产生、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2.考查方式:
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中西对比,感受古代世界文明多样性。
复习备考:
1.重点关注:新教材的内容,尤其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理解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2.注重多向联系:纵向联系,如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联系;横向联系,注意古代世界文明多样性及交流。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中外历史纲要(下)主要内容及世界历史分期:
世界古代史:
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形成了世界五大文明摇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散居的部落通过迁徙、战争,逐渐相对聚集靠拢,形成大大小小的邦国、王国和帝国。
世界近代史:
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资本主义强国纷纷崛起,他们通过海洋进行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市场,争夺势力范围,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世界现代史:
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世纪,资本主义发展遭遇一系列重大挫折,并相应进行调整,至今仍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诞生,并与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发展。人类命运公共体在经历一系列严重灾难后日益显现,从世界大战到多极化趋势。
考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文明的概念:
1.含义:是人类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
(1)广义上: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
(2)狭义上: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2.历史学中的“文明”:是指原始社会之后漫长的历史阶段,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区域文明走向整体文明的过程。
3.标志:
材料一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项目 产生原因
阶级
国家
文字
城市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战俘沦为奴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记事、管理的需要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政治宗教活动; 战争兼并
考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二)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背景:
大约1万年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2.表现:
地区 农业 畜牧业
西亚 驯养羊、猪和牛等动物
南亚 芋头 中国 埃及 无花果 猫
中南美洲 羊驼
3.影响:(结合选择性必2)
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具体表现为:
影响的具体表现:
①生产: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②生活:增加食物供应,加速人口的增长;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食物储存:地窖、陶器和粮仓;腌制或风干加工保存食品;自然冰保鲜食品。
③男女地位变化:在农业生产中,男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④私有制出现:生产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
⑤从部落到国家:为保护私有财产和阶级利益,建立国家机器。
⑥原始文化的产生: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天文历法、数学和其他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大麦、小麦和豌豆
水稻、粟
玉米、南瓜
(三)过程: 结合课本,利用图示的形式梳理
(四)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1.原因:
生产力缓慢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标志: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意义:
(1)它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
(2)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历史解释:
1.氏族:
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国家设有公共权力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宪兵、法庭、监狱等,而氏族完全没有这些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
2.国家:
是从氏族组织的废墟上产生的,但它和氏族有着根本的不同:国家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
知识链接: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选择性必修2)
村落 产生 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表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耶莫遗址);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集镇 出现 时间 原始社会后期
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逐渐形成;
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
城市的产生 出现 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
功能 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
发展 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知识拓展: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影响: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
(2)第二次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影响: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
(3)第三次分工:
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影响: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
高考真题
1.(2023·山东卷)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
D
考点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变式训练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文明区域:
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欧洲环爱琴海地区。
(二)主要特征:
1.相同:
(1)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2)位置:基本上都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适合人类生存和居住。
(3)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2.不同:
(1)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2)类型:海洋文明、大河文明。
(3)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受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限制,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
③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影响。
问题思考: 据图结合所学,指出古代文明不同类型形成的原因。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文明多元的表现:
1.西亚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地域范围 自然环境 兴起过程 ①兴起:公元前3500年左右, ②发展:约公元前2900年, ③统一:约公元前18 世纪, 文明表现 政治 文化 文字
文学
建筑艺术
科学技术
西亚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大部地区干旱少雨,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提供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流域产生了最初的文明。
苏美尔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
①建立君主专制制度;②颁行《汉谟拉比法典》
苏美尔人创造了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
①《吉尔伽美什》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②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①苏美尔人泥偶雕像和壁画;②亚述王宫(人首飞牛石雕);
③波斯王宫雕刻(选必2)
①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②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
③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4世纪,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选必2)
核心素养:根据所提供的法典条文,概括出《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特点、性质及地位。
材料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1)特点:
①施行严格的、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②施行同态复仇法;
③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④神权主义色彩浓厚。
(2)性质:
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
(3)影响:
①是现存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比较清晰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高考真题
1.(2024·北京卷)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
①行业种类多样 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 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汉谟拉比认为自己是奉神的旨意统治国家,决心要“给这片土地带来正义的法律,去消灭缺德和邪恶的人,从而给强者不伤害弱者。”他坚信能够“给臣民带来长久福祉”的唯一途径是消灭人治,“依法治国”。这代表着,在两河流域( )
A.坚持依法治国
B.人们生活幸福
C.实行君主专制
D.奉行平等观念
B
C
变式训练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西亚)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文明多元的表现: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结合选择性必修1、3)
地理环境 兴起过程 文明成就 政治 文化 文字
文学
建筑艺术
宗教信仰
科学技术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①非洲东北角,位于北非,亚非欧三大洲交界处。干旱地区,尼罗河定期泛滥,洪水退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利于农业生产。
②尼罗河还提供连通上下埃及交通条件。
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制度),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象形文字——从公元前4千纪末使用到公元4世纪
神话和文学故事: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
受宗教影响大:陵墓(金字塔)、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狮身人面像
重来世,宗教信仰浓厚。 如法老和建筑艺术。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医学和解剖学:木乃伊;算术、代数和几何;
莎草纸: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材料一 两河流域由不同的地域组成……南部由沼泽和宽广、平坦而贫瘠的平原组成,各城市沿河渠而建并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与周边国家的商贸异常重要。两河地区那难以预测的洪水,使得河畔的农人饱受命运的捉弄,战争的频繁更增加了命运无常的感叹。
——吴宇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
材料二 尼罗河三面是沙漠,面朝三角洲,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天然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点: 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
提示:
(1)两河流域:
①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
②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出现与大洪水斗争的文学作品,史诗《吉尔伽美什》;
③经常受到外族入侵、帝国更换频繁、充满不安全感。
(2)埃及:
①相对封闭,有利于埃及文明的持续发展;
②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埃及的历法根据尼罗河的涨落规律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的原料来自中的植物;
③尼罗河提供通道,有助于埃及的统一、政权较为稳固、航行便利、生活较惬意;
④重来世,宗教信仰浓厚。
高考真题
1.(2025·广东卷)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于该文明的是( )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1.埃及首席考古学家称,在吉萨发现的新墓群的随葬品中发掘出了原始的金属手术器械和一些死者在生前骨折后得到医治的痕迹,说明这些死者在生前得到了很好的医疗待遇。通过对这些遗迹测算,共有大约2万名劳工参与建造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据此可推知,古埃及( )
A.科学技术成就世界领先
B.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待遇优厚
C.中央集权统治渐趋强化
D.医疗和建筑的技术水平高超
D
D
变式训练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北非)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文明多元的表现: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范围 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环境 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过程 ①公元前3千纪: ②公元前1500年: ③到公元前6世纪: ④公元前4-前2世纪: 文明表现 政治 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建立) (瓦尔纳制度) 宗教 婆罗门教 前1500年左右,实行种姓(等级)制度
佛教 公元前6世纪,主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冲击了种姓制度。(选必3)
文化 文学
自然科学 印度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他们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
建筑 犍陀罗的建筑和雕刻融合了印度和希腊艺术深刻影响周边地区文化发展
文字
①以宗教为中心,多种宗教长期并存;
②深受种姓制度影响,使社会呈现明显的等级特征;
③以诗代史;
④多样性、包容性(多元性)。
问题思考: 归纳古印度文明的主要特点。
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雅利安人入侵,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笈多帝国)
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印章文字
2.特点:
①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②职业世代相传;
③实行种姓内婚制;
④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3.实质:
4.影响:
(1)积极:①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②印度社会发展、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①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②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
知识拓展: 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 雅 利 安 人 祭司贵族 祭祀和宗教
刹帝利 世俗贵族 战争和行政
吠舍 一般平民 农牧工商业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仆役奴婢
1.内容:
是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知识链接: 佛教 (选择性必修3)
(1)背景:
公元前6世纪,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2)产生: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主张:
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②抨击种姓制度下的等级体系。
(4)外传: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①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
②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5)影响:
①渗入南亚和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对人们生活和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影响;
③影响了世界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高考真题
1.(2023·河北卷)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但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 )
A.中间阶层不断壮大
B.等级结构日益复杂
C.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D.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1.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婚。由此可以推知,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 )
A.不同种姓的职业存在世袭
B.刻意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C.社会阶层的流动严重受阻
D.妇女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D
C
变式训练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南亚)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文明多元的表现:
4.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范围 环境 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海外商业贸易兴盛);山地多,适宜农耕的土地少(粮食供给不足,发展海外贸易与对外扩张造就乐观、开拓民族性格);海洋阻隔,陆地分离(难以统一,城邦众多)。 过程 ①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 ②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典型特征: 表现 政治 ①寡头政治: ②民主政治: 文化 :人文精神 雕塑 人物雕塑:
建筑
戏剧 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包括悲剧、喜剧:
历史 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哲学
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岛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民主。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米隆《掷铁饼者》
帕特农神庙是典型代表
《荷马史诗》
希罗多德的《历史》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苏格拉底: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②“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 ①鼓励独立理性思考;②“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创立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原因:
①经济: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比较繁荣;(根本)
②政治:民主制度和城邦制度的鼎盛;
③思想:希腊神话为希腊艺术的生长提供了深厚广阔的土壤;
④地理(外部):靠近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中汲取营养。
(2)内容:
包括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文化作为古典文化代表。
(3)特点:
①神人同形、同性,赞美神即在赞美人;
②自我意识的觉醒,否定神的意志;
③改变了过去神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
④体现了人文精神;
⑤充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和鲜活的生命力;
⑥以理性思维认识和解释世界,文学艺术追求庄重典雅,优美和谐。
知识拓展1: 古典希腊文化——欧洲文化源头 (融合选必3)
历史解释: 人文精神
(1)狭义:
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基本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现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
(2)广义:
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③超越性,对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3)核心:
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1.形成的原因:
(1)地理:多山少平原,路上交通不便,形成众多的城邦。
(2)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培养了希腊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独立性城邦的存在,环境宽松。
(4)政治: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直接)
(5)思想:平等互利的观念,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6)个人: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动和改革;
(7)外部:东西方文化交流。
2.过程:四个阶段
3.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4.实质:
少数人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知识拓展2: 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一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们雅典人自已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
——伯利克里《在降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使用强权或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提示:
(1)进步性:
①利于发挥公民创造力,增强公民认同感;
②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取得了灿烂的精神文化成就;
③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重点探讨: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
(2)局限性:
①范围:是奴隶制下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被排除在外,
②性质: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原始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
③方式:轮番而治和抽签形式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根源 。
基层政治 ①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②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村社实行自治,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经济与 社会 农业 农作物 大麦和小麦。肥沃地区: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贫瘠地区: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土地 城邦只有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商业 贸易 古希腊各城邦形成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金融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商业迅速发展,货币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汇票的雏形。
知识链接: 选择性必修1、2
问题思考: 古希腊文明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经济: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繁荣。
(2)政治:城邦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境;城邦重视公民教育。
(3)文化: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
(4)对外: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
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 流域 苏美尔文明 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
60进位制、战车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 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综合归纳:
共同特点:①多邻近大河流域;②基本独立发展;③明显多元的特征。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①亚洲和非洲的文明古国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
②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
③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创造了杀伐奔袭的游牧文明。
(2)地理环境:
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
①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②希腊港湾众多的自然环境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3)周边环境:
①西亚文明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相邻,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
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战乱频仍,社会动荡。
③中国、印度文明的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
①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
②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等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素养: 影响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因素。 (唯物史观)
高考真题
1.(2025·重庆卷)公元前338年,雅典军队于喀罗尼亚被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击败。面对惨重损失,雅典公民大会颁布法令,授予外邦人公民权并解放奴隶。数日后,雅典人获悉腓力二世将以宽大条件议和,旋即废除上述法令。由此可知当时雅典( )
A.公民群体极力维护自身特权
B.公民兵不再响应城邦征召
C.外部压力暴露民主决策弊端
D.奴隶制未能满足社会需求
1.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公民都是城邦的一部分。在教育儿童时,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再及于理性方面,训练其身体,然后启发其理智。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 )
A.服务国家未来发展
B.完善雅典民主政治
C.实现公民地位平等
D.传播人文主义思想
A
A
变式训练
考点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南欧)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