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5 14: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盐阜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审核人???? ????????????????? 月???? ?日
课题
《核舟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1.结合文章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虚实词及语句的译法。
2.反复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学文言文尤其要诵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
2.学习文言文更要注重丰富的积累,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知识,,积累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丰富的阅读感悟等等,积累多时自有贯通处。




1.本文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
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
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
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
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
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
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
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
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
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
功能的实用性。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黍(?????)箬篷(?????)糁(?????)峨冠(??????)髯(?????)髻(?????)衣褶(??????)诎(?????)楫(?????)椎髻(????)壬戌(???????)虞山(??????)篆章(??????)矫(??????)
(mǐn???wǎng???yí???yòujī???shǔ???ruò???sǎn ?guān???rán???zhé??
qū??jí??zhuījì???rénxū???yú???zhuàn)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其色墨(????????)(????????)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奇妙精巧 2.无不??顺着??雕刻 3.曾经??赠??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5.大约??黄米??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起 10.用石青??涂抹 11.高??帽子??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黑 23.竟然??满 24.长而窄)
三.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1.《虞初新志》魏学咿 子敬 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 鲁直)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解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明确: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2.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思考:(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明确: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三.学习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通“又”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通“屈 ”弯曲3.通“横”4.通“拣 ”挑选)
(二)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1.木:能以径寸之木(????????)②以至鸟兽、木石(??????) ???
2.曰: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文曰“初平山人”(?????????)
3.奇:①明有奇巧人(???????)②长约八分有奇(????????)?????
4.有:①明有奇巧人(???????)②长约八分有奇(????????)
5.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③不以木为之者(????????) ④为人五;为窗八(?????)
6.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②启窗而观(??????????)③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可:①高可二黍许(????????)②珠可历历数也(???????)??????
8.云:①盖大苏泛赤壁云(??????)② 此中人语云(???????)
9.其:①其两膝相比者(??????)?②其船背稍夷(?????)③则题名其上(????)④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一:①通计一舟(????)②为念珠各一(?????)
11.之: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③石青糁之(工?????)④左臂挂念珠倚之(???)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12.端: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1.木头 / 树木2.叫 / 是3.异??/零数4.动词,表示存在 / 通又5.雕刻/ 是??/刻制、制作/刻6.表示并列 / 表示修饰 / 表示转折7.大约/??可以8.句尾语气词 / 说9.代他们的,指东坡和黄鲁直的/那个/代指船底/代船10.全,整个/一件11.结构助词,的/代词指窗户/代字迹/代竖起的左膝/代船12.开头一边/直,正
(三)找出下列句中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1.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活用为动词,涂)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活用为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篛篷覆之。(篛篷:名词作状语,用篛篷)
5.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四.古今异义。
尝贻余核舟一????(古义:曾经?????今义:尝试)
高可二黍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还???今义:曾经)
五.说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判断句;“者为”,表判断)
2.其两膝相比者(倒装句;定语后置,调整为“其相比者两膝”,“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3.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在)
六.句子的节奏。
1.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E???)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中轩敞者/为舱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2.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3.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6.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7.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8.(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9.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10.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峨冠guān   B.手卷juàn  C.不属shǔ   D.矫jiāo首昂视  
2.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绝类弥勒(绝):很  ?? B.?历历数也(历历):清清楚楚  
C.如有所语(如):比如  ??D.勾画了了(了了):线条简单
3.下列字词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B.左臂挂念珠倚之(倚)C.东坡右手执卷端(执)D.绝类弥勒(类)
4.与“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启窗而现,雕栏相望焉。???B.中轩敞者为舱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D.其人视端容寂
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黄在一起共读一横幅的书画。)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这是挑选了桃核中修长的刻成的。)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的膝盖互相靠近着,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6.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数量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有何不同,然后归纳出来。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文言文数量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不同之处是:????????????????????????。
(1.D 2.B 3.A 4.B 5.D 
6.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一.根据提示,写出成语:
1.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2.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3.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二.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1.???????????????????????????????????。
2.???????????????????????????????????。
一.1.因势利导2.独具匠心???3.栩栩如生
二.1.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唐】杜甫《春夜喜雨》
2.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唐】杜甫《登岳阳楼》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4.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朝发白帝城》
5.仍怜故乡水,迈出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6.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7.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王绩《野望》
8.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
格言警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