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第5课时 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2)——两平面的夹角(课件 讲义)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 第5课时 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2)——两平面的夹角(课件 讲义)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15 10:01:00

文档简介

第5课时 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2)
——两平面的夹角
学习 目标 1. 理解空间两平面夹角的概念,能利用向量方法求空间两平面夹角的大小. 2. 通过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两平面的夹角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新知初探基础落实
一、 概念表述
1. 如图,若PA⊥α于A,PB⊥β于B,平面PAB交l于E,则∠AE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EB+∠APB=180°.
若n1,n2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平面角∠AEB=,即二面角θ等于它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或夹角的补角.
2. 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为θ,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1,n2,则cos θ= = = . 
二、 概念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二面角的大小就是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
(2) 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为120°,则该二面角的大小等于60°或120°.(   )
(3) 两平面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
典例精讲能力初成
探究1 求两平面的夹角
例1 (教材P37例8)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CB=2,AA1=3,∠ACB=90°,P为BC的中点,点Q,R分别在棱AA1,BB1上,A1Q=2AQ,BR=2RB1.求平面PQR与平面A1B1C1夹角的余弦值.
(例1)
求平面与平面夹角的步骤:
(1) 建坐标系;
(2) 求法向量;
(3) 利用cos θ=|cos 〈m,n〉|=求夹角的余弦值.
变式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BD⊥PC,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AB=PA=1,PB=,E是棱PD的中点.求平面PAB与平面ACE夹角的余弦值.
(变式1)
探究2 已知两平面的夹角求参数
例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4,BD=2,PD=AD=2,侧棱PD⊥底面ABCD,点E在线段PC上运动.
(例2)
(1) 求证:AD⊥平面PBD;
(2) 若平面PBD与平面BDE的夹角为45°,试确定点E的位置.
解决此类问题(点的位置和棱长)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其结论明确需要求出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即可迅速找到切入点,建立方程(组),并解方程(组).若有解,则存在并求得结论成立的条件;若无解,则不存在.
变式2 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C=2,AB=4,∠ABC=.
(变式2)
(1) 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2) 若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为,求PA的长.
随堂内化及时评价
1. 已知平面α与平面β的法向量分别为a,b,若cos 〈a,b〉=-,则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的大小为(   )
A. B.
C. 或 D. 或
2. 已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这两个平面的夹角为(   )
A. 30° B. 45°
C. 90° D. 135°
3. 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线段PA⊥平面ABCD,若AB=PA,则平面ABP与平面CDP的夹角为(   )
A. B.
C. D.
4.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A-CC1-B1的大小为 .
5. 在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AD=AA1=1,AB=2,点E在棱AB上.若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则点E的坐标为 ,点A到平面D1EC的距离d= .
(第5题)
配套新练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已知u=(-2,2,5),v=(6,-4,4),u,v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那么平面α,β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垂直
C. 重合 D. 相交不垂直
2. 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1),n=(1,1,1),则两平面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
A. B.
C. D.
3. 已知平面α过点A(3,0,0)和B(0,4,0)及z轴上一点P(0,0,a)(a>0),若平面α与平面Oxy的夹角为45°,则a等于(   )
A. B.
C. D.
4.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B⊥平面ABC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D∥BC,AB⊥BC,AB=AD=PB=3,点E在棱PA上,若PE=2EA,则平面ABE与平面BED夹角的余弦值为(   )
(第4题)
A. B.
C. D.
二、 多项选择题
5.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E为线段A1A上的一个动点,F为线段B1C1上的一个动点,则平面EFB与底面ABCD的夹角可以是(   )
(第5题)
A. B.
C. D.
6.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分别为AD,AB,B1C1的中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第6题)
A. 三棱锥C-EFG的体积为1
B. A1C⊥平面EFG
C. A1D1∥平面EFG
D. 平面EGF与平面ABCD夹角的余弦值为
三、 填空题
7. 如图,点A,B,C分别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的三条坐标轴上,=(0,0,2),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n=(2,1,2),设平面ABC与平面ABO的夹角为θ,则cos θ= .
(第7题)
8.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AA1=2BC=2,D为棱AA1上一点.若平面B1DC和平面DCC1的夹角为30°,则AD的长为 .
(第8题)
9. 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SD⊥平面ABCD.已知SD=AB=2,E是棱SD上的点,若平面ACE与平面ADE夹角的余弦值为,则点E的坐标为 .
(第9题)
四、 解答题
10. 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AC∩BD=O,A1C1∩B1D1=O1,四边形ACC1A1和四边形BDD1B1均为矩形.
(第10题)
(1) 求证:O1O⊥底面ABCD;
(2) 若∠CBA=60°,求平面OC1B1与平面BDD1B1夹角的余弦值.
11. (2025·徐州期末)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长均为4,D,E,F分别是棱AC,CC1,B1C1的中点,C1D⊥平面ABC.
(第11题)
(1) 求证:A1C⊥BE;
(2) 求二面角A-BD-F的余弦值.
12.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A⊥平面ABC,PC=,E为PC上的动点.
(第12题)
(1) 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2) 当BE长最小时,求平面ABE与平面ABC夹角的余弦值.第5课时 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2)
——两平面的夹角
学习 目标 1. 理解空间两平面夹角的概念,能利用向量方法求空间两平面夹角的大小. 2. 通过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两平面的夹角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新知初探基础落实
一、 概念表述
1. 如图,若PA⊥α于A,PB⊥β于B,平面PAB交l于E,则∠AE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EB+∠APB=180°.
若n1,n2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平面角∠AEB=〈n1,n2〉或π-〈n1,n2〉,即二面角θ等于它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或夹角的补角.
2. 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为θ,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1,n2,则cos θ=|cos 〈n1,n2〉|=. 
二、 概念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二面角的大小就是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 )
(2) 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为120°,则该二面角的大小等于60°或120°.( √ )
(3) 两平面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 )
典例精讲能力初成
探究1 求两平面的夹角
例1 (教材P37例8)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CB=2,AA1=3,∠ACB=90°,P为BC的中点,点Q,R分别在棱AA1,BB1上,A1Q=2AQ,BR=2RB1.求平面PQR与平面A1B1C1夹角的余弦值.
(例1)
【解答】 以C1为原点,C1A1,C1B1,C1C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平面A1B1C1的法向量为n1,平面PQR的法向量为n2,则平面PQR与平面A1B1C1的夹角就是n1与n2的夹角或其补角.因为C1C⊥平面A1B1C1,所以平面A1B1C1的一个法向量为n1=(0,0,1).根据所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可知P(0,1,3),Q(2,0,2),R(0,2,1),所以=(2,-1,-1),=(0,1,-2).设n2=(x,y,z),则即所以取n2=(3,4,2),则cos 〈n1,n2〉===.设平面PQR与平面A1B1C1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n1,n2〉|=.即平面PQR与平面A1B1C1夹角的余弦值为.
 (例1答)
求平面与平面夹角的步骤:
(1) 建坐标系;
(2) 求法向量;
(3) 利用cos θ=|cos 〈m,n〉|=求夹角的余弦值.
变式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BD⊥PC,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AB=PA=1,PB=,E是棱PD的中点.求平面PAB与平面ACE夹角的余弦值.
(变式1)
【解答】 因为PA=AB=1,PB=,所以AB2+PA2=PB2,从而PA⊥AB.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所以AC⊥BD.又BD⊥PC,AC∩PC=C,AC,PC 平面PAC,所以BD⊥平面PAC.又PA 平面PAC,所以PA⊥BD.又AB∩BD=B,AB,BD 平面ABCD,所以PA⊥平面ABCD.取棱CD的中点F,连接AF,则有AF⊥CD.因为AB∥CD,则AF⊥AB.因此,AB,AF,AP两两垂直.以A为原点,,,的方向分别为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C,D,P(0,0,1).因为E是棱PD的中点,所以E,则有=,=.设平面ACE的法向量为n=(x,y,z),则令x=,则y=-1,z=,得n=(,-1,).易得平面PAB的一个法向量为m=(0,1,0).设平面PAB与平面ACE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n,m〉|==.故平面PAB与平面ACE夹角的余弦值为.
(变式1答)
探究2 已知两平面的夹角求参数
例2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4,BD=2,PD=AD=2,侧棱PD⊥底面ABCD,点E在线段PC上运动.
(例2)
(1) 求证:AD⊥平面PBD;
【解答】 因为PD⊥底面ABCD,AD 底面ABCD,所以PD⊥AD.在△ABD中,由AD2+BD2=AB2,可得AD⊥BD.又BD∩PD=D,BD,PD 平面PBD,所以AD⊥平面PBD.
(2) 若平面PBD与平面BDE的夹角为45°,试确定点E的位置.
【解答】 以D为原点,DA,DB,D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依题意得A(2,0,0),B(0,2,0),C(-2,2,0),D(0,0,0),P(0,0,2).由(1)可知,AD⊥平面PBD,所以平面PBD的一个法向量为 n=(1,0,0).由题意可设=λ,λ∈[0,1],设点E的坐标为(x,y,z),则=(x,y,z-2),=(-2,2,-2),即(x,y,z-2)=(-2λ,2λ,-2λ),可得点E的坐标为(-2λ,2λ,2-2λ),所以=(0,2,0),=(-2λ,2λ,2-2λ).设n1=(x1,y1,z1)是平面BDE的法向量,则n1·=0,n1·=0,即取x1=1-λ,则y1=0,z1=λ,所以n1=(1-λ,0,λ)是平面BDE的一个法向量.因为平面PBD与平面BDE的夹角为45°,所以cos 45°=|cos 〈n,n1〉|==,解得λ=,所以E为线段PC的中点.
(例2答)
解决此类问题(点的位置和棱长)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其结论明确需要求出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即可迅速找到切入点,建立方程(组),并解方程(组).若有解,则存在并求得结论成立的条件;若无解,则不存在.
变式2 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AC=2,AB=4,∠ABC=.
(变式2)
(1) 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解答】 因为在△ABC中,AC=2,AB=4,∠ABC=,所以=,可得sin ∠ACB=1,所以∠ACB=,即CA⊥CB.因为PA⊥平面ABC,CB 平面ABC,所以PA⊥CB.因为CA∩PA=A,CA,PA 平面PAC,所以CB⊥平面PAC.因为CB 平面PBC,所以平面PAC⊥平面PBC.
(2) 若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为,求PA的长.
【解答】 以C为原点,CB,CA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过点C且平行于AP的直线为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因为AC=2,AB=4,所以A(0,2,0),C(0,0,0),B(2,0,0).设PA=m,则P(0,2,m),所以=(0,0,m),=(2,-2,-m),=(2,0,0).设平面APB和平面PBC的法向量分别为n1=(x1,y1,z1),n2=(x2,y2,z2),则即令x1=1,可得n1=(1,,0);同理即令y2=m,可得n2=(0,m,-2).显然二面角A-PB-C的平面角为锐角,记为θ,则cos θ===,即m2=4,所以m=2或m=-2(舍去),故PA=2.
(变式2答)
随堂内化及时评价
1. 已知平面α与平面β的法向量分别为a,b,若cos 〈a,b〉=-,则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的大小为( A )
A. B.
C. 或 D. 或
【解析】 因为cos 〈a,b〉=-,且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所以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的大小为.
2. 已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这两个平面的夹角为( B )
A. 30° B. 45°
C. 90° D. 135°
【解析】 由题意可得cos 〈m,n〉===,即〈m,n〉=45°.因为两平面夹角θ的取值范围是0°≤θ≤90°,所以这两个平面的夹角为45°.
3. 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作线段PA⊥平面ABCD,若AB=PA,则平面ABP与平面CDP的夹角为( C )
A. B.
C. D.
【解析】 设AP=AB=1,以A为原点,AB,AD,AP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P(0,0,1),D(0,1,0),C(1,1,0),所以=(1,1,-1),=(0,1,-1).设平面CDP的法向量为m=(x,y,z),则令y=1,得m=(0,1,1).因为平面ABP的一个法向量为n=(0,1,0),所以cos 〈m,n〉===.因为两平面夹角的取值范围是,所以平面ABP与平面CDP的夹角为.
(第3题答)
4.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A-CC1-B1的大小为45°.
【解析】 如图,以D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A(2,0,0),C1(0,2,2),C(0,2,0),B(2,2,0),所以=(-2,2,2),=(-2,2,0).设平面ACC1的法向量为n=(x,y,z),则即令x=1,则y=1,z=0,所以n=(1,1,0).因为AB⊥平面BCC1B1,则=(0,2,0)为平面BCC1B1的一个法向量,所以cos 〈n,〉===.由图知二面角A-CC1-B1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CC1-B1的大小为45°.
(第4题答)
5. 在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AD=AA1=1,AB=2,点E在棱AB上.若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则点E的坐标为(1,2-,0),点A到平面D1EC的距离d=.
(第5题)
【解析】 设AE=λ(0≤λ≤2),由题可知A(1,0,0),D1(0,0,1),C(0,2,0),E(1,λ,0),则=(0,2,-1),=(1,λ-2,0).易知平面ECD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设平面D1EC的法向量为m=(x,y,z),则有令y=1,则m=(2-λ,1,2).又二面角D1-EC-D的大小为,所以cos =,即=,解得λ=2-或λ=2+(舍去),所以E(1,2-,0),m=(,1,2).又=(0,2-,0),所以d===.
配套新练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已知u=(-2,2,5),v=(6,-4,4),u,v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那么平面α,β的位置关系是( B )
A. 平行 B. 垂直
C. 重合 D. 相交不垂直
【解析】 因为u=(-2,2,5),v=(6,-4,4),所以u·v=-12-8+20=0.又因为u,v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所以平面α与β的法向量垂直,从而平面α与β垂直.
2. 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1),n=(1,1,1),则两平面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B )
A. B.
C. D.
【解析】 由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1),n=(1,1,1),可得cos 〈m,n〉===.设两平面的夹角为θ,其中θ∈,可得sin θ==,即两平面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3. 已知平面α过点A(3,0,0)和B(0,4,0)及z轴上一点P(0,0,a)(a>0),若平面α与平面Oxy的夹角为45°,则a等于( D )
A. B.
C. D.
【解析】 平面Oxy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设平面α的法向量为u=(x,y,z),由题知=(-3,4,0),=(-3,0,a),则即即3x=4y=az,取z=1,则u=.因为cos 45°=|cos 〈n,u〉|==,且a>0,所以a=.
4.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B⊥平面ABC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D∥BC,AB⊥BC,AB=AD=PB=3,点E在棱PA上,若PE=2EA,则平面ABE与平面BED夹角的余弦值为( A )
(第4题)
A. B.
C. D.
【解析】 以B为坐标原点,BC,BA,BP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B(0,0,0),A(0,3,0),P(0,0,3),D(3,3,0),E(0,2,1),所以=(0,2,1),=(3,3,0).设平面BED的法向量为n=(x,y,z),则取z=1,得y=-,x=,所以n=.易知平面ABE的一个法向量为m=(1,0,0),设平面ABE与平面BED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n,m〉|==,所以平面ABE与平面BED夹角的余弦值为.
(第4题答)
二、 多项选择题
5.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E为线段A1A上的一个动点,F为线段B1C1上的一个动点,则平面EFB与底面ABCD的夹角可以是( ACD )
(第5题)
A. B.
C. D.
【解析】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B=1,则B(1,1,0),E(1,0,m),F(n,1,1),0≤m≤1,0≤n≤1,从而=(0,-1,m),=(n-1,0,1).设平面BEF的法向量为n=(x,y,z),则取x=1,得n=(1,m(1-n),1-n).易得底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为m=(0,0,1).设平面EFB与底面ABCD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m,n〉|=.当n=1时,θ=;当n≠1时,cos θ=,易得0(第5题答)
6.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分别为AD,AB,B1C1的中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B )
(第6题)
A. 三棱锥C-EFG的体积为1
B. A1C⊥平面EFG
C. A1D1∥平面EFG
D. 平面EGF与平面ABCD夹角的余弦值为
【解析】 对于A,S△CEF=2×2-×1×1-×1×2-×1×2=4--1-1=,所以VC-EFG=VG-CEF=××2=1,A正确.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2,0,2),C(0,2,0),D1(0,0,2),E(1,0,0),F(2,1,0),G(1,2,2),所以=(-2,2,-2),=(-2,0,0),=(1,1,0),=(0,2,2),因为·=0,·=0,所以A1C⊥EG,A1C⊥EF.又因为EG∩EF=E,EG,EF 平面EFG,所以A1C⊥平面EFG,B正确.平面EFG的一个法向量为=(-2,2,-2),·=4≠0,所以A1D1与平面EFG不平行,C错误.平面ABCD的一个法向量为n=(0,0,1),设平面EFG与平面ABCD的夹角为θ,则cos θ===,D错误.
(第6题答)
三、 填空题
7. 如图,点A,B,C分别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的三条坐标轴上,=(0,0,2),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n=(2,1,2),设平面ABC与平面ABO的夹角为θ,则cos θ=.
(第7题)
【解析】 因为点A,B,C分别在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的三条坐标轴上,=(0,0,2),所以=(0,0,2)是平面ABO的一个法向量,所以cos θ=|cos 〈,n〉|===.
8.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AA1=2BC=2,D为棱AA1上一点.若平面B1DC和平面DCC1的夹角为30°,则AD的长为.
(第8题)
【解析】 如图,以C为坐标原点,CA,CB,CC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则C(0,0,0),B1(0,1,2),B(0,1,0),所以=(0,1,2),=(0,1,0).设AD=a(0≤a≤2),则点D的坐标为(2,0,a),=(2,0,a).设平面B1DC的法向量为m=(x,y,z),则 即令z=-1,得m=.又平面DCC1的一个法向量为n==(0,1,0),所以cos 30°=|cos 〈m,n〉|===,解得a=(负值舍去),故AD=.
(第8题答)
9. 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SD⊥平面ABCD.已知SD=AB=2,E是棱SD上的点,若平面ACE与平面ADE夹角的余弦值为,则点E的坐标为(0,0,).
(第9题)
【解析】 因为底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所以AD⊥CD.由SD⊥平面ABCD,AD,DC 平面ABCD,可知SD⊥AD,SD⊥CD.又AD⊥CD,所以以D为坐标原点,DA,DC,DS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因为SD=AB=2,且E是棱SD上的点,设DE=λDS(0≤λ≤1),可得D(0,0,0),A(,0,0),B(,,0),C(0,,0),S(0,0,2),E(0,0,2λ),则=(,0,-2λ),=(0,,-2λ).设平面ACE的法向量为n=(x,y,z),则即取z=,可得x=2λ,y=2λ,即n=(2λ,2λ,).由DC⊥平面ADE,可得平面ADE的一个法向量为=(0,,0).设平面ACE与平面ADE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n,〉|====,解得λ=(负值舍去),所以点E的坐标是(0,0,).
(第9题答)
四、 解答题
10. 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AC∩BD=O,A1C1∩B1D1=O1,四边形ACC1A1和四边形BDD1B1均为矩形.
(第10题)
(1) 求证:O1O⊥底面ABCD;
【解答】 因为四边形ACC1A1和四边形BDD1B1均为矩形,所以CC1⊥AC,DD1⊥BD.又因为CC1∥DD1∥OO1,所以OO1⊥AC,OO1⊥BD.又AC∩BD=O,AC,BD 底面ABCD,所以O1O⊥底面ABCD.
(2) 若∠CBA=60°,求平面OC1B1与平面BDD1B1夹角的余弦值.
【解答】 因为四棱柱的所有棱长都相等,所以四边形ABCD为菱形,AC⊥BD.又O1O⊥底面ABCD,所以OB,OC,OO1两两垂直.如图,以O为坐标原点,OB,OC,OO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四棱柱的棱长为2,因为∠CBA=60°,所以OB=,OC=1,于是O(0,0,0),B1(,0,2),C1(0,1,2).易知平面BDD1B1的一个法向量为n=(0,1,0).设平面OC1B1的法向量为m=(x,y,z),则由m⊥,m⊥,可知取z=-,则x=2,y=2,所以m=(2,2,-),所以cos 〈m,n〉===,所以平面OC1B1与平面BDD1B1夹角的余弦值为.
(第10题答)
11. (2025·徐州期末)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长均为4,D,E,F分别是棱AC,CC1,B1C1的中点,C1D⊥平面ABC.
(第11题)
(1) 求证:A1C⊥BE;
【解答】 因为C1D⊥平面ABC,DB,DA 平面ABC,所以C1D⊥DB,C1D⊥DA.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且D为AC中点,所以BD⊥AC,故DB,DA,DC1两两垂直.以{,,}为正交基底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0,0,0),A1(0,4,2),C(0,-2,0),B(2,0,0),E(0,-1,),所以=(2,1,-),=(0,6,2).因为·=2×0+1×6-×2=6-6=0,所以⊥,即A1C⊥BE.
(第11题答)
(2) 求二面角A-BD-F的余弦值.
【解答】 因为2===(2,2,0),所以=(,1,0),而C1(0,0,2),所以F(,1,2),则=(,1,2).设平面BDF的法向量为n=(a,b,c),则即令b=,则a=0,c=-,所以n=.又因为平面ABD的一个法向量为m=(0,0,1),所以cos 〈m,n〉===-.由图形可知,二面角A-BD-F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BD-F的余弦值为.
12.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A⊥平面ABC,PC=,E为PC上的动点.
(第12题)
(1) 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解答】 易得S△ABC=×2×2×sin 60°=.因为PA⊥平面ABC,所以PA是三棱锥P-ABC的高.在Rt△PAC中,PA==1,所以三棱锥P-ABC的体积V=S△ABC·PA=.
(2) 当BE长最小时,求平面ABE与平面ABC夹角的余弦值.
【解答】 取BC的中点O,连接OA,以OC,OA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B(-1,0,0),P(0,,1),C(1,0,0),所以=(-1,,1).设=λ(0≤λ≤1),则E(1-λ,λ,λ),=(2-λ,λ,λ),则||===,当λ=时,BE长取最小值,此时,=,=.设平面ABE的法向量为n=(x,y,z),则所以令y=,则n=(-3,,9).易得平面ABC的一个法向量为=(0,0,1),设平面ABE与平面ABC的夹角为θ,则cos θ=|cos 〈n,〉|===,所以当BE长最小时,平面ABE与平面ABC夹角的余弦值为.
(第12题答)(共65张PPT)
第一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4 空间向量的应用
第5课时 用空间向量研究夹角问题(2)——两平面的夹角
学习 目标 1. 理解空间两平面夹角的概念,能利用向量方法求空间两平面夹角的大小.
2. 通过用空间向量解决空间两平面的夹角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新知初探 基础落实
一、 概念表述
1. 如图,若PA⊥α于A,PB⊥β于B,平面PAB交l于E,则
∠AE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AEB+∠APB=180°.
若n1,n2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二面角的平面角∠AE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二面角θ等于它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或夹角的补角.
2. 平面α与平面β的夹角为θ,设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n1,n2,则cos 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1,n2〉或π-〈n1,n2〉
|cos 〈n1,n2〉|
二、 概念辨析: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二面角的大小就是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 (  )
(2) 若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的夹角为120°,则该二面角的大小等于60°或120°.
(  )
×

×
典例精讲 能力初成
   (教材P37例8)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CB=2,AA1=3,∠ACB=90°,P为BC的中点,点Q,R分别在棱AA1,BB1上,A1Q=2AQ,BR=2RB1.求平面PQR与平面A1B1C1夹角的余弦值.
1
求两平面的夹角
探究
1
【解答】
求平面与平面夹角的步骤:
(1) 建坐标系;
(2) 求法向量;
变式1
又PA 平面PAC,所以PA⊥BD.又AB∩BD=B,AB,BD 平面ABCD,所以PA⊥平面ABCD.取棱CD的中点F,连接AF,则有AF⊥CD.因为AB∥CD,则AF⊥AB.因此,AB,AF,AP两两垂直.
【解答】
(1) 求证:AD⊥平面PBD;
2
已知两平面的夹角求参数
【解答】
因为PD⊥底面ABCD,AD 底面ABCD,所以PD⊥AD.在△ABD中,由AD2+BD2=AB2,可得AD⊥BD.又BD∩PD=D,BD,PD 平面PBD,所以AD⊥平面PBD.
探究
2
(2) 若平面PBD与平面BDE的夹角为45°,试确定点E的位置.
【解答】
解决此类问题(点的位置和棱长)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其结论明确需要求出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即可迅速找到切入点,建立方程(组),并解方程(组).若有解,则存在并求得结论成立的条件;若无解,则不存在.
(1) 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解答】
因为PA⊥平面ABC,CB 平面ABC,所以PA⊥CB.因为CA∩PA=A,CA,PA 平面PAC,所以CB⊥平面PAC.因为CB 平面PBC,所以平面PAC⊥平面PBC.
变式2
【解答】
随堂内化 及时评价
【解析】
A
2. 已知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0),n=(0,1,1),则这两个平面的夹角为 (  )
A. 30° B. 45°
C. 90° D. 135°
【解析】
B
【解析】
【答案】C
【解析】
4.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二面角A-CC1-B1的大小为_______.
由图知二面角A-CC1-B1为锐角,所以二面角A-CC1-B1的大小为45°.
【答案】45°
【解析】
配套新练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已知u=(-2,2,5),v=(6,-4,4),u,v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那么平面α,β的位置关系是 (  )
A. 平行 B. 垂直 C. 重合 D. 相交不垂直
B
【解析】
因为u=(-2,2,5),v=(6,-4,4),所以u·v=-12-8+20=0.又因为u,v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所以平面α与β的法向量垂直,从而平面α与β垂直.
2. 已知两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0,1,1),n=(1,1,1),则两平面的夹角的正弦值为 (  )
B
【解析】
3. 已知平面α过点A(3,0,0)和B(0,4,0)及z轴上一点P(0,0,a)(a>0),若平面α与平面Oxy的夹角为45°,则a等于 (  )
【解析】
【答案】D
4.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B⊥平面ABCD,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AD∥BC,AB⊥BC,AB=AD=PB=3,点E在棱PA上,若PE=2EA,则平面ABE与平面BED夹角的余弦值为 (  )
【解析】
【答案】A
二、 多项选择题
5.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若E为线段A1A上的一个动点,F为线段B1C1上的一个动点,则平面EFB与底面ABCD的夹角可以是 (  )
【解析】
【答案】ACD
6. 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分别为AD,AB,B1C1的中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三棱锥C-EFG的体积为1
B. A1C⊥平面EFG
C. A1D1∥平面EFG
【解析】
【答案】AB
【解析】
8.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AC=AA1=2BC=2,D为棱AA1上一点.若平面B1DC和平面DCC1的夹角为30°,则AD的长为_____.
【解析】
【解析】
四、 解答题
10. 如图,四棱柱ABCD-A1B1C1D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AC∩BD=O,A1C1∩B1D1=O1,四边形ACC1A1和四边形BDD1B1均为矩形.
(1) 求证:O1O⊥底面ABCD;
【解答】
因为四边形ACC1A1和四边形BDD1B1均为矩形,所以CC1⊥AC,DD1⊥BD.又因为CC1∥DD1∥OO1,所以OO1⊥AC,OO1⊥BD.又AC∩BD=O,AC,BD 底面ABCD,所以O1O⊥底面ABCD.
(2) 若∠CBA=60°,求平面OC1B1与平面BDD1B1夹角的余弦值.
【解答】
11. (2025·徐州期末)如图,三棱柱ABC-A1B1C1的棱长均为4,D,E,F分别是棱AC,CC1,B1C1的中点,C1D⊥平面ABC.
(1) 求证:A1C⊥BE;
【解答】
(2) 求二面角A-BD-F的余弦值.
【解答】
(1) 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解答】
(2) 当BE长最小时,求平面ABE与平面ABC夹角的余弦值.
【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