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25一2026学年高二年级10月阶段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西周选任地方官员须考虑国人意见,说明当时国人对政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故选C项;材料
体现了一定原始民主传统,但这不等于民主政体,排除A项;儒家产生于春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秦朝确立的,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文书传递层级,以及对文书传递失职官吏的严格惩戒,意在通过约束地方官吏行为,确保中央政
令能经文书网络直达基层,本质是强化垂直管理的具体手段,故选C项:题干中“郡一县道一县道属曹”是秦朝
已确立的地方行政层级,文书传递在这一固定行政框架内运行,核心是通过保障文书传递效率来加强对地方的
管理,而非拓展政令推行的范围,排除A项;完善文书传递体系是这一做法的间接结果,而非主要目的。材料中
逐级上报失职官吏、全郡通报惩戒,本质是通过追责机制规范官吏行为,其日标是让文书传递体系更好地服务于
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而非单纯完善体系本身,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行政决策相关内容,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萧嵩和牛仙客都以节度使身份入仕中央,担任重要职务甚至宰相,这表明节度使可以通过军功
或政绩进入中央权力中枢,直接体现了唐代边将与中央政治的互动关系,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节度使威胁中
央,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边疆地区因节度使变得稳定,排除B项;节度使进入权力中枢无法体现突破科
举制选官标准,排除C项。
4.【答案】B
【解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帝直接掌控国家一切大权。选官制度作为国家权力的核心,由皇帝牢牢控制。标
准化、程式化的科举制度有利于中央(皇权)统一相关标准和流程,最大程度地避免形成可能挑战皇权的个人或
集团势力(如由荐举产生的恩庇网络)。任何像“博学宏词”科这样渗透了荐举、标准相对灵活的特殊选官途径,
都被视为对用人权垄断的潜在威胁,始终停留在士大夫的议论层面。因此,维护科举作为“唯一正途”的权威,本
质上是维护君主对选官途径的绝对控制,故选B项;题干中“弥补科举取士不足”和“以待非常之士”的表述直接
说明,提议者认为科举并不能满足对人才选拔的需求,排除A项;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其本身推崇的“经术”
与“文才”正是“博学宏词”科所要考察的内容,并非排斥有才之士。朝廷排斥的是不通过其唯一认可的标准化
渠道(科举)来获得身份认定的方式,排除C项;虽然任何荐举制度都可能存在腐败风险,但明代朝廷最关心并
非腐败,而是选官权力的控制权归属。皇帝首要目标是杜绝可能分流其控制权的渠道,而非防范开设特殊选官
渠道后的腐败问题,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5.【答案】D
【解析】材料通过唐鹤征的评价,揭示了一条鞭法将南方适用政策简单推广到北方,未能考虑地域差异,导致北方
农民负担加重,这体现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故选D项:A项虽然承认南北差异,但推行受阻通常指颁布或执行
过程中遇到阻力难以实施,一条鞭法在张居正的强力推动下,确实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了,唐鹤征的论述焦点是
政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差异,而非推行过程是否顺利,排除;材料并非强调人头税向土地财产税转变,而是批评
制度未能因地制宜,排除B项;C项仅从田赋角度考虑改革,忽略役法改革的重要性,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是一条
鞭法“赋役合并、折银征收”的间接影响,且题干未提及人身依附,排除。
高二历史第1页(共5页)绝密★启用前
江西2025一2026学年高二年级10月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
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地方官员的选任须先由国君和上层统治者审核,再“退而以乡射
之礼五物询众庶(百姓),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此谓使民兴
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这体现了
A.民主政体的早期实践
B.朝政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C.国人对政治的影响力
D.西周君主专制权力受制约
2.根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朝在郡、县道与县道属曹之间建立了文书传递网络,对文书
传递中过失最多的吏,按图1所示程序逐级上报,并在全郡范围内通报惩戒。这一做法旨在
郡
上报
县、道
上报
县道属曹
通报
全郡范围
图1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C.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有效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3.唐玄宗时期,河西节度使萧嵩因战胜吐蕃之功而入朝担任兵部尚书,后升任中书令;牛仙客
因“在河西节度时,省用积巨万”而任工部尚书等职,终至宰相。据此可知,当时节度使
A.兼掌军政财权威胁中央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突破科举制选官的标准
D.存在进入权力中枢可能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4.洪武年间,荐举一度与科举并行,曾有大臣提议效仿唐宋,设“博学宏词”科弥补科举取士不
足;至正德元年,吏部官员再次正式奏请“科贡之外,略仿前代制科或博学宏词之类,以待非
常之士。”,然而这些奏请均未被朝廷采纳,“博学宏词”始终停留在士大夫的议论层面,其主
要原因是
A.科举制已能满足人才选拔需求
B.君主集权强化对选官途径的控制
C.程朱理学下对有才之士的排斥
D.朝廷担忧特殊选官途径引发腐败
5.明人唐鹤征谈及一条鞭法的实施时指出:“江南地土渥饶,赋重而役轻,民得其利:齐鲁土瘠
而寡产,赋轻而役重,以轻带重,田不足供,安得不困?”这一论述最能说明
A.南北经济差异导致政策推行受阻
B.人头税逐渐转变成土地财产税
C.赋税制度改革减弱人身依附关系
D.一条鞭法存在制度设计局限性
6.严复在其译作《社会通诠》的按语中提出:“今日中国之所急者,非自由也,而在于人人减损自
由,而以利国善群为职志。”这反映出当时严复
A.误解了西方自由思想
B.突出救亡图存的紧迫
C.忽视了个人民主权利
D.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
7.1901年,刘坤一、张之洞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存,非兴学不能育
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彼时新式学堂大量涌现,但科
举选官仍使士人趋之若鹜。为摆脱这一困境,1905年,清政府正式谕令“立停科举”。这一
变革过程表明,晚清选官制度的转型主要得益于
A.新式教育的基础性建设
B.维新变法对科举的改革
C.统治集团内部达成共识
D.西方列强施加外部压力
8.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
时,须副署之”;1923年,曹锟贿选成为总统后,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则明确“大总统总揽
民国之治权,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由大总统任免”。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中国
A.近代法律体系逐步走向完善
B.总统权力扩张顺应历史潮流
C.军阀势力对共和政体的侵独
D.革命派主导了国家立法进程
9.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司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掌理司法
审判、司法行政、官吏惩戒及行政审判之职权”;1931年《公务员惩戒法》等法公布,各类公务
员惩戒委员会据此成立,开始行使公务员惩戒权。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官员选拔渐趋规范
B.适应战时训政需要
C.文官制度存在缺陷
D.受到西方制度影响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