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
反映出西周()
A,血缘政治明显B,神权色彩突出C.君主专制加强D,中央集权强化
2.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面对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今河南
安阳一带)商遗民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状况以及东方未臣服的夷族部落,周王室的抉
择是实行(
A.神权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邮驿制
3.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了分封制。由下图可推知,西周分封制()
内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
天子直接统治的王畿
外服
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
分封的诸侯国
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
A.标志着周天子世袭特权的确立
B,实现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
D.是对商朝内外服制的继承与发展
4.宜侯矢(c)簋(gui)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
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
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A.禅让制的流程B,分封制的推行C.青铜器的铸造D.宗法制的瓦解
5.有学者认为殷代的外服之“外”是邦外而非畿外,殷外服是臣服于殷的邦君诸侯,很少
有血缘关系,因此时常反叛;而周将这种内外服制发展为五服。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
()
A.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C.中央集权新体制的建立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6.《仪礼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
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姑、甥舅之谊通之,于
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
时期()
A.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B.构建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
C.神权迷信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减弱D.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7.在西周中期的佣伯和其妻毕姬的墓葬中,毕姬墓随葬有五鼎五簋,而佣伯墓随葬了三鼎
一簋。有学者认为,这主要缘于毕姬出身于周人之强宗毕氏,而佣伯因其少数民族士著
的狄人身份成为周人的附庸。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实力冲击宗法制度
B.等级观念阻碍民族融合
第1页
C.血缘与政治的结合紧密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8.巡视制度是中国监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下方“汉代巡视制度表”的解读,正确的
是()
负责官员及级别
巡视对象
巡视内容(部分)
刺史(州)
郡国
纠察强宗豪族“田宅逾制”:纠察郡国官员不法行为
督邮(郡)
县
劝课农桑:平反冤狱:考核官吏:宣传教化:选拔人才
廷掾(县)
功课农桑:缝捕盗贼
A,刺史巡视的对象仅限于各那
B,汉代建立了多层级的巡视系统
C.巡视官员品级低且权力不大
D.汉代各级巡视的内容基本一致
9.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同时,吸取秦朝因取
消封国失去屏藩而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分封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
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这体现出汉代()
A,抛弃了秦朝制度的不利因素
B,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C.调整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层级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制度基础
10.关于汉代长沙国,《汉书·地理志》记载长沙国领十三县;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
国深平防区图》揭示汉初长沙国远比《汉志》里的长沙国为大,其南境基本上辖有《汉
志》桂阳、零陵二郡。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封建统治危机加剧
B,中央集权加强
C.地方管理体制混乱
D.豪强势力膨胀
11.表1为汉武帝实施的系列政策,旨在(
时期
政策内容
公元前127年
领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分给所有子弟
公元前122年
设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由刺史监察郡国守相
实行“耐金夺爵”,以诸候王献祭黄金成色不足为由废除106位列侯
公元前112年
爵位
表1
A,加强中央集权B.促进经济发展C.废除郡国体制D.完善监察体系
12.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科举制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
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这段材料说明科
举制()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选拔人才追求公平性
13.据统计,在唐朝总数366位宰相中,有186人出自于十八家大士族,这其中有相当部分
是通过科举入仕的。这反映出唐朝()
A.崇文重教氛围浓厚
B.科举促进阶层流动
C.世家大族势力增强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14.下图示意唐代不同时期科举录取生源比例的变化。据此可知,该时期()
第2页济宁二中高二年级10月月考
历史答题卡
姓名
班级
准考证号
粘贴条形码处
考场
座号
第I卷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
1[A][B][C】[D]
6[AJ[B][C】[D]
11[AJ[B][C][D]16[A][B][C][D]
2[A][B][C][D]
7[A][B][C][D]
12[A】[B][C][D]17[A][B][C][D]
3[A][B][C][D]
8[A][B][C][DI
13[A][B][C1[D]
18[A][B][C][D]
4[A][B][C][D]
9[A][B][C][D]
14[A][B][C1[D]19[A][B][C][D]
5[A][B][C][D]I0[A][B][C][D]
15 [A][B][C][D]20 [A][B][c][D]
21[A][B][C][D]
26[A][B][C][D]
31[A][B][C][D]
36[A][B][C][D]
22[A][B][C][D]
27[A][B][C][D]
32[A][B][C1[D]37[A][B][C]【D]
23[A][B][C][D]
28[A][B][C][D]33[A][B][C][D]
38[A][B][C][D]
24[AJ[B][C][D]
29[A][B][C][D]
34[A][B][C][D]
39[AJ[B][C][D]
25[A][B][C][D]
30[A][B][C][D]
35[AJ[B][C][D]40[AJ[B】[C][D]
42、(10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各题目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
41、(10分)
■
非答题区
非
答
/题
区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 10 月份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B A A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C B D D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B A A C D A A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C B B C D B B B
二、非选择题
41.【答案】【示例 1】
第五单元学习主题:19 世纪中后期国家出路的探索(1 分)
阐释:19 世纪中后期,列强侵华是导致民族危机加深、国家呈现颓势与衰败趋向的主
导因素,这就决定了救亡图存是社会各阶级抗争与努力的根本出发点;列强勾结清政府镇压
中国人民的残酷现实,决定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同时必须反封建。(2 分)为挽救国家颓势,
林则徐、魏源等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这对后世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
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造方案,但因不能突破封建秩序而归于失败。19 世纪末康梁
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但未能实现预期目
标。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出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
争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19 世纪末,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正在酝酿之中。(4
分)
综上所述,晚清社会各阶级对中国革命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得
其反抗斗争与救亡努力均归于失败。
中国国运堪忧,民主革命任重而道远。但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斗争
精神与不懈探索国家出路的爱国情怀,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当代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3 分)
【示例 2】
第六单元学习主题:20 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救亡探索(1 分)
阐释:《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遭受重
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自救,但归于失败。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
动日益高涨,孙中山组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救国纲领,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
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 分)
武昌起义后,大清王朝土崩瓦解,共和政体确立,但革命果实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
世凯手中,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开了近代思想解
放的闸门,但它没有解决近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此后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不懈斗争也相继失败,关键在于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革命
第 1页
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
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1915 年起,以
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虽未能找到
国家的真正出路,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重要条件,中国
革命曙光初现。(4 分)
综上所述,到五四运动前夕,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走入绝境,时代呼唤崭新的领导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交替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率先觉醒并确立了为
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革命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
逐渐成为中国革命坚强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也在革命实践中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彰显
了科学理论与坚定信仰拯救中国的磅礴伟力,显示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自觉性、革命性与
博大心胸。(3 分)
42.【答案】
背景:封建经济发展,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隋朝初建,亟需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每点 2 分,共 4 分)
特点:分科考试;考生不限财产、门第;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和诗赋、对为策主;一
般每年举行,合格者获得任官职格。(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得 6 分)
第 2页